任强
摘 要:在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在该领域的较量更加激烈,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起源的追溯,这对于学习、批判我们当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快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内涵;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并且通过文化形态转化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形成意志功能。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以多元文化为基础,坚决抵制“贬文化意识形态”,积极加强对“意识形态模糊论”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有效解决其中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明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唯物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促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文化形态转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是虚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是它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进行了颠倒,在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中,生活不是由意识决定的,而是意识由生活决定的。但是,一切意识形态都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认为观念世界统治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则是观念世界的产物。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这种历史观给予了批判。他指出,德国人认为他们所说的、所想的都是人大脑思考后的产物,于是他们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切行为举止等,都受到一定的束缚和限制,这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
第二,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是指意识形态具有独立性的假象,意识形态发展中不重视历史的现实基础作用,将历史作为纯粹意识中的发展过程,认为“批判”是历史的动力。就如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他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他们对反对词句的斗争,明确的表达了他们的意识活动。在这些玄想家看来,真正的革命就是思想领域中的革命。
第三,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指的是它的欺骗性,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代表着统治阶级的话语权,维护的当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统治阶级会对自身的利益进行美化,将其说成是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利益,同时利用普遍性的形式思想进行思考,将其确定为唯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对群众的统治管理,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力。对此,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或多或少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把它们变成某种独立自在的东西,在统治阶级的个人意识中把它们设想为使命等等;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的个人,把它们提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其当代的启示
(一)重视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的制度建设最早是由列宁提出的,这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处于新高度的阶段,这也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与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紧密相关、密切相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制度建立的思想指南和理论先导,意识形态认同是社会制度认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是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中心。当代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对群众的政治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全面的政治揭露。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彻底揭露及批判,增强群众的政治意识及革命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立。
(二)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和阶级性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我国政党的原有本性,这种本性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同时,这也是阶级性集中的最高体现。列宁说到的思想体系就是意识形态,旨在引导大家进一步认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哲学中的党性原则以及党性和阶级对立、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唯物主义本身就包含有党性,要求在对事物及其变化进行任何评价的时候都必须直接、公开和立场鲜明地站到一定的社会集团的立场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具有各自的意识形态,这分别是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同时,两大意识形态之间是完全对立的,无产阶级意识的诞生意味着对资产阶级意识的对抗。当代党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完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区别,意识形态党性理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剖析、批判的基础之上一步步发展成为科学、先进、合法并且具有广泛、强大影响力的意识形态,而且要敢于主动承认自己的阶级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政党原则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其当代的启示的研究分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当代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冬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4:15-21.
[2]沈玉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及其当代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論研究,2012,12:70-77+111.
[3]高旭,徐其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6:6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