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选材之痛”
——基于“学情分析”的作文选材策略研究

2017-09-22 02:34葛磊
湖南教育 2017年34期
关键词:红莲选材爸爸

文︳葛磊

直击“选材之痛”
——基于“学情分析”的作文选材策略研究

文︳葛磊

2017年中考的大幕已经落下,作文选材又成为了困扰教师和学生的“拦路虎”。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语文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教学才有活的源头和生长的动力。作文选材只有和生活紧密联系,立足生活、积累素材,才能在写作前不再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写作时才能下笔千言、不吐不快。

一、转动生活的视角

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过重,“两点一线”,难有时间走入生活,更不要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往往就从读过的文章中借鉴别人的情感,再联系生活来个简单的嫁接甚至拼凑,一篇作文就这样完成了。一位中考阅卷老师曾经这样感慨:作文之难,难在“无米下锅”,不知写什么;改文之苦,苦在“没有新米”,看了不想看。

面对学生的“选材之痛”,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选材向记忆深处、广处延展。一位名师曾在公开课上这样设计:

师:学会选材,同学们可以试试回答这样的“十问”:

1.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的小商小贩,你留意过吗?

2.每天进出校园,门卫叔叔、保洁阿姨你留意过吗?

3.每天漫步在校园里,一棵树、一朵花的变化,你留意过吗?

4.可能老师今天特别帅或者脾气特别差,你留意过吗?

5.可能父母今天特别开心或者特别不开心,你留意过吗?

6.可能你的同学今天特别有趣或者特别反常,你留意过吗?

7.每天你什么时候情绪波动最大,你留意过吗?

8.每天至少有一句话触动过你的心扉,你留意过吗?

9.社会热点、文化现象、最近的流行语等,你留意过吗?

“我感到很惭愧,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我不过是一只领头羊,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诸多殊荣,使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当红颜谢尽风华,青丝染尽秋霜,她仍然没有停下跋涉的脚步,不变的心情是永远年轻的风景……

10.每天除了上课、作业,你还留意过什么?

(生热烈讨论)

师:其实你们的写作过程就是再现你们自己生活的过程,你们的生活有多丰富,你们的写作视野就有多广阔。还记得《童趣》这篇文章吗?神游山林、观蚊成鹤、鞭逐蛤蟆,当时你们上课讨论时都要炸锅了,还联想到了用青蛙肉钓龙虾、全家动员打蚊子,你们后来都写出了很好玩的文章呢!

生:我当时写的是捉蚂蚱的事:我轻手轻脚地向蚂蚱走去,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上去,我的肚皮撞在地上,疼了好几天呢!结果怎么着?唉,我还是眼巴巴看着蚂蚱从我眼前倏地飞走了。现在想来,我当时腾空而扑的姿态,一定很优美。

生:我写的是和妈妈一起比赛放风筝的事。那次写作也是我最开心的一次,一边写一边笑,我妈先是吃惊,后来看到我的作文,她也笑得前仰后合呢!

师:生活就是作文无穷的宝藏,稍微转动生活的视角,你们的笔就“活”起来了!由此看来,将视角转入生活,就会发现可写的事太多太多;面向生活的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啊。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当生活的源头活水进入学生的视野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展,思路自然也就“如泉之涌,滔滔不绝”。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家中的饮食起居、校内的学习活动、读书的酸甜苦辣、成长的困惑烦恼等都可以生发为学生笔下独特而动人的文字。只要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生活处处可入文。

二、寻找生活的美点

学生在从生活中获得写作源泉之后,仅靠如实地再现生活明显是不行的,需要进一步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并提炼生活中的“闪光点”,让生活中的“美点”闪亮起来。那么,何为生活的“美点”呢?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生:那么老师,我现在仍写“考试”的事,可以吗?

师:其实考试也不是不可以写,关键要发掘出“考试这件事”美好的东西在哪儿。比如有一次发试卷,一位学生拿到试卷对我说了声谢谢,也许是她考了一个高分而特别激动,却让老师心里暖暖的。若放大、深化这一声“谢谢”,把“谢谢”背后的心理起伏与波动写出来,也许就是一篇美文。

生:我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写的是父亲在骑车时努力想给后座的女儿让出更多空间的事。虽然我不用爸爸接,但“让”的事情还是让我很感动。我一直在家欺负爸爸,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爸爸总是很迁就我……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细微之处。

师:看来,只要你用心去探寻生活周围的“美点”,感悟和体验生活的美好,就会找到生活琐事中处处闪光的“美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也是文章的“美点”所在。好的选材有的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但无一例外都得有“情”!比如写老师,我们一般都会写“爱”,但是魏巍《我的老师》能把很平凡普通的事情写得那么生动、真切、独特,那是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在“用心”“用情”上做足了文章。这就是用心寻找人物的闪光点,用情放大事情的价值。

三、重组生活的素材

著名作家王安忆曾说:“其实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都差不多,只是大家写出来的作品却不一样。”由此看来,生活中的原材料是需要艺术加工的。从生活而来的素材一般不能直接进入学生的作文,还要在对生活现象深入感受、领悟、思考的基础上深加工(素材的整合和情感的加工)。

那么如何加工生活的素材呢?

1.平淡的材料抓细节。爬山是很多学生作文中常写的素材,他们会按照时间的顺序、地点的转换,书写登山的见闻和独特的体验。可这样平淡无奇的材料该如何夺人眼球呢?《走一步再走一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这里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将写作的重点转移到对人物的传神描绘上,而不是简单地将笔墨停留在爬山过程中,从而化平淡为生动。“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有真切的幻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有环境的烘托;“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有细腻的动作。细节描写常常会使文章有真切的画面感,可读性很强。

2.陈旧的材料变角度。母爱是学生写滥了的题材,可敬、可亲、可爱的母亲形象一到作文中就显得那么雷同、平淡、失真。那么又如何写母爱呢?《荷叶·母亲》告诉我们,变换角度!文章把“我”比喻成了红莲,将母亲比喻成荷叶,从雨中的荷叶覆盖在红莲上,联想到母亲与儿女之间的亲情,并讴歌母爱——“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由于巧借了“荷叶”“红莲”的比喻,将母爱中“爱的呵护”诠释得淋漓尽致,此文真可谓独辟蹊径、不落俗套。

3.单一的材料巧联系。好的文章讲究“虚虚实实”,意思是写文章要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找到眼前事与其他事情的联系,并巧妙勾连。生活中很多素材是单一而孤立的,但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比如写人的记叙文,构思、下笔之前,学生也许只是想出了一件简单而孤立的事,但只要以此为出发点,善于联系这个人平时的言行,联系和他类似的人的言行,联系和他交往过的人的言行,总会从这个人或那个人身上找到突破口,总会找到材料与人物的链接点,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扩展过程,使材料不断丰富,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主线是英子参加小学毕业典礼,如果就这一件事展开,是无法表现爸爸对英子的教育和影响以及英子的成长的。因此文章穿插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英子一年级时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等事情,由眼前事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使得文章内容曲折变化,抒情效果十分强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猜你喜欢
红莲选材爸爸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我和爸爸
爸爸
浅谈依据中心怎样选材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蔡红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