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李军改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融资能力分析
汪群,李军改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融资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问题。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融资能力的建议包括改善以合肥为中心的金融生态环境;开展金融创新,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创建多门户融资平台;加强金融交流与合作。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融资能力;金融创新
随着安徽省产业布局不断整合,跨地域承接产业资本流动趋向越来越显著。由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产业竞争的加剧,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中小企业的转移。皖江城市带地处江淮平原,内有黄金水道,水路交通便利,紧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着承接产业转移良好的区位优势。同时这也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契机,安徽省应该充分利用这次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省内产业转型,缩小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一)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2011-2016年,示范区各市实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年增加,但增长速度趋于下降。2016年,示范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 892个,实际到位资金5 891.5亿元,增长14.3%,比全省高1.4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增幅9.3个百分点。其中,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81个,占全省66.1%;引进省外投资项目三次产业到位资金比达到3.7:60.5:35.8;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位资金2502.4亿元,占全省72.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3.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压力较大,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 713个,到位资金3 033亿同比增长12.3%,增幅比全省低1个百分点,其中,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285个,占全省68%;引进省外投资项目三次产业到位资金比达到5.4:64.6:30;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位资金1 461.7亿元,占全省76.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8亿美元,增长8.6%,增幅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
表1 示范区各市信贷融资情况
(二)融资连年上升,信贷融资态势保持良好
融资态势保持良好,2016年,示范区新增贷款和直接融资总额4756.3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4.7%,比上年同期多增1 442.73亿元。从信贷投放来看,截至12月末,示范区本外币贷款余额18 835.06亿元,占全省72%;全年新增贷款2 437.2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80.68亿元。从总体看,示范区主要依靠银行信贷间接投资,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这可能会导致产业转移融资成本较高,影响产业过程中融资的顺利实现,而且示范区转入的产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这难免会给这些企业带来较高的融资成本。
(三)直接融资再创新高,“双核”城市作用更加明显
2011-2016年区域各市直接融资额连年上升。2016年示范区实现直接融资2 319.1亿元,占全省77.8%。2016年下半年,示范区实现直接融资1570.84亿元,占全省79.6%。虽然示范区平均全年直接融资指导性目标完成进度良好,但各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合肥和芜湖直接融资额较大,并且增长较快,而铜陵、安庆、宣城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直接融资不平衡。
表2 示范区各市直接融资情况
(一)产业转移中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转移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来源,而且要考虑各种融资方式财务风险的大小和资金成本的高低以便选择最佳融资结构。承接地产业资本结构受到当地金融市场水平的影响,产业转入地经济状况又会影响当地金融行业服务水平。因此,产业转入地经济水平变化会导致当地产业承接融资结构和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产业转入地企业资本来源。所以,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经济发展会影响当地产业融资市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最佳融资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入地经济越是落后,金融市场越不发达,资金来源渠道就越少,区域经济越发达,相应的金融市场就越发达,融资就越方便。
2.融资渠道的多样性
融资渠道能够帮助产业转入地企业找到资金来源,为当地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资金,加速当地资金流动。承接产业转移的资金来源有原有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渠道,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只依靠企业自身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产也转移的资金主要依靠转入地的融资,融资渠道越多,产业转移就可以及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相反如果资金不到位,则会限制产业的转移。
3.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金融体系主要包含当地金融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信息透明度,金融服务质量。在一些金融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如日本、意大利等国家产业转移融资的渠道畅通,金融市场完善,这些国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可以快速筹集到所需要的资本,相对金融体系落后的国家,产业转移过程中资金更容易筹集。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完善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方式,信息的透明容易造成企业没法及时了解金融市场实时动态信息,从而影响筹资方式的选择。金融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到产业转入地资金运转,金融生态环境水准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流动,实现地区资本的充分利用。承接地金融产品市场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当地产业转移资本的来源;产业链上下游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就会限制产业转移资本来源。
4.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
政府对金融机构融资平台的支持有助于产业转入地加速产业资本流动,提高资金利用率。产业转入地虽然有许多闲置土地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没有充分开发这些资源的资本和必需的设施。政府融资平台的创设,可以将示范区内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作为资本金,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抵押贷款。利用银行抵押贷款加强皖江地区金融配套建设,为产业转移构建多渠道融资平台。过去产业转移资金来源容易受到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影响产业转移资金筹集的及时性。通过改建当局融间接融资体系,减少当地产业对政府的依赖,产业转移实现自由化。发挥产业转入地当局在融资平台建设中的中间人作用,为产业转移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融资体系的发展
1.金融体系日趋健全
自从示范区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努力发展,产业转移支持政策不断完善,金融市场水准不断提高。芜湖市自示范区成立以来金融体系发展良好。5年以来先后创立、利用外资成立6家金融机构。目前,全市现有4大类金融机构53家。这其中包含19家银行金融机构、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信托机构8家,保险典当机构25家;小额微贷行业29家,典当行业12家,三大类金融行业70多家,总投资额3.6亿元。除此之外,示范区的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随着全省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资金不断积累,投放贷款数额不断上升,运营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投资、省级以上保险机构超过200家,为安徽省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提供强力的资金后续贮备。目前,在省内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一体化、区域协调化、功能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为皖江示范区产业转移资金来源提供强有力保障。
2.融资模式不断创新
自从示范区成立以来,省内第一家获国务院批准的“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募集的50亿元已经到位。2011年7月,芜湖市经银监会批准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非省会城市租赁机构,注册资金30亿元。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将极大推动当地金融资本流动,为本区域内各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多渠道融资。最近几年,安徽省典当业、小额融资租赁市场成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主流融资渠道不可缺少的成分。推进融资租赁等金融业的发展,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解决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可以转变产业转移融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为着力解决制约产业转移过程中融资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支持融资租赁、典当行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资金支持、健全社会融资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
3.融资服务创新步伐加快
为了切实改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融资服务效率,从2010年以来,示范区内通过服务模式创新专门成立了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机构,并为这些机构提供设施、人员、资金支持。如中信银行创新“信贷工厂”融资模式,这一模式大大缩短了过去产业融资审核的时间;从而可以及时为产业转移提供资金支持。建行在贷款服务模式创新中推广中小企业组合贷款、组合担保,这些融资模式的创新进一步缓解了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困难,有助于解决产业转移资金不足问题。之后又推出联贷和联保业以及银行商业承兑汇票等多种贷款方式,进一步满足产业转移资金需求。徽商银行为了解决异地企业原属地资信评级不能共享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审批系统,允许原属地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为异地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同时徽商银行通过对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整条产业链实施不间断动态观察,给予产业链融资薄弱的转入产业提供“授信”支持,切实解决产业转移异地贷款成本高、融资不方便等问题。除此之外,在产业转移趋势深化的背景下,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改革贸易和担保融资方式,又进一步为皖江地区各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后备资金支持。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融资问题
1.金融市场环境质量不高
产业转入地资金的利用率会受到当地金融体系环境质量的影响。地区金融环境质量越高,有利于加速资金流动性。安徽省与北上广地区金融市场环境质量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全省GDP金融相关率为2.41,与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甚至落后全国0.82%。而且安徽省的GDP和年末存贷款余额业与北上广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实力后劲不足。这些现象都表明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省内资金流动性差,资金利用率低,短期内难以满足示范区产业转移流动资金的供应。同时北上广与安徽省的金融市场环境水准和金融相关率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差距也比较明显,加上皖江示范区创立时间并不长,金融发展起步晚,限制了区域内金融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安徽省金融市场生态环境质量。
2.产业链融资薄弱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转入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整条产业链的整合,通过上下游产业链资信状况良好企业的信贷担保获得银行融资支持。由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资金链的整合会在产业转入地形成诸多新的产业链。但皖江示范区承接的产业大多数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产业链的整合并不是很完善,原属地的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融资信息无法确切辨认。从而不利于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下游资金,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延缓产业转移。
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不合理
自2010年以来,皖江城市带主要依靠从银行的间接贷款融资,各市股权融资少且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比例相差甚远。加之皖江城市带金融配套设施并不完善,这可能会使示范区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融资成本高,还贷风险大等问题。加之近年国内经济面临下滑,市场风险难以预测,增加了各类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和贷款坏账,使得贷款成本提高,贷款程序复杂,融资时间延长,这些都会限制地区产业转移的顺利实现。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省内地区金融政策并不完善且发展不平衡,加之省内上市公司配套体系不完善,以发行债券、股票直接融资上市的企业少,使得那些转入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依靠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模式,增加中小企业公司上市的成本与风险,所以这些转入的中小企业宁愿选择融资成本较高的以银行为中介间接融资模式。
4.缺乏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与金融体系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示范区各市在参与安徽省周边地区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比较落后,与安徽省周边地区的金融交流合作缺乏。特别是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缺乏与母公司在融资方面交流,主要依靠转入地当地的金融支持,这使得各企业之间难以掌握实时动态的融资信息。而且,由于缺乏异地金融合作与交流,在产业转移之前,原有企业在原产地的资信评级和使用记录不能实现异地共享,这可能会限制以银团贷款、集团授信等融资模式为产业转移提供资金来源的企业在产业转移时难以及时获得足够的资本,制约了省内各市承接该省周边产业的融资能力。
产业跨区转入需要资金支撑,没有后备资金,承接地的相关配套设施落实不到位,就会制约承接地产业融资能力。主要针对各市的示范区在产业承接中融资能力分析,发现本区域各市融资虽然有着一些区位优势,但还存在一系列不完善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制约产业转移过程中所需要资金的来源,从而间接影响产业转移的顺利实现。因此,为了提高示范区各市承接地的融资能力,让示范区各市充分抓住契机,成功实现产业转移。本文主要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善以合肥为中心的金融生态环境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有着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并且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一员,其为其他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提供着融资来源,但在核心城市方面,合肥与其他省会城市在融资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安徽省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战略优势,建立环合肥、芜湖的金融中心。充分利用“双核城市”优势带动环周边城市的金融发展。此外可以着实利用战略优势改善各市金融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银行在融资过程中的金融服务的作用,吸收居民、企业置资金用于当地的金融支持,同时也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利用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吸引外资银行,为示范区金融市场注入金融活力。
(二)开展金融创新,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加快小额信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建设步伐,扩大资本金规模,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及“三农”水平。创新信贷抵押模式,资产证券化,探索试点发行资产抵押债券、集合债券等债券新品种。充分发挥合肥、芜湖双核主力军的优势,完善示范区内上市公司配套政策体系,解决上市公司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建立健全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融资机制。同时加大对非上市公司股权、债券投资支持,鼓励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直接融资平台的搭建。完善金融体系融资配套设施,降低产业转移直接融资成本,创新直接融资模式。
(三)创建多门户融资平台
搭建示范区内各市县区融资门户,推动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商业化转型。增加上市公司运营资本,探索资产证券化途径,创新项目融资,争取间接融资,扩大直接融资,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和外资,努力提高转入企业投融资能力,切实为产业转移创立多门户融资渠道,解决转入企业平台融资能力低的问题。
(四)加强金融交流与合作
皖江示范区成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各市金融与发达地区仍然有差距,金融相关率水平低,这些都说明皖江城市带各市缺乏相应的金融交流与合作。增强各市之间的金融联系有助于缩小示范区各市金融体系不平衡,协调地区金融平衡。为此,一方面各市之间可以加强各市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利用各自的优势构建融资平台。除此之外,示范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与省外发达的金融机构合作,提升各市金融服务水平。省外特别是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金融起步早、金融发展体系完善,金融机构机制更加合理,与这些金融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可以为示范区提供先进的经验,提高本区域各市的金融综合设施。
总之,由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产业竞争的加剧,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中小企业的转移。但各个示范区目前还不够成熟,金融市场环境是影响皖江城市带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皖江城市带地区金融市场环境质量不高,金融体系和各项制度还不完善,金融创新工具运用的还很欠缺,融资主体的金融创新意识不足,与北上广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影响产业转移的不完善因素,相关的配套设施有待改进。
[1]甘泉,刘潇潇.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3(26).
[2]任新建.上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3).
[3]张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的优势与对策——基于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的思考[J].西部论坛,2014(1).
[4]丁兆君.地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
[责任编辑:胡冰]
F83
A
1005-913X(2017)09-0114-04
2017-05-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SK2015A172)
汪群(1972-),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财理论与方法;李军改(1979-),女,石家庄人,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