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娇
【摘要】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一些弱势学生进行帮助,保证他们能够顺利毕业,和其他学生拥有平等的权力。这里的资助既包括经济上的帮扶,又包括精神心理上的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长为合格的国家建设者,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还存在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资助育人 经济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50-01
1.大学生资助工作育人的内涵
大学生资助的目的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采用的方式是经济上的资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资助不仅包含物质方面还有精神、心里层面的自主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处于平等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达到育人的目标。所以,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同时肩负着经济帮助和育人的双重职能。显而易见,对大学手进行资助只是方法,让学生的成长出于健康状态才是工作的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只是注重经济上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对于育人方面没有进行重视。究其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高校不能对资助育人的内涵认真把握。我们普遍认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从本质上就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又包括精神心理层面的,保证他们能够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力,资助仅仅是资助主体的手段,要能够给大学生的发展起到正向刺激,是一种导向性的存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要对高校资助育人进行深入的把握要在以下几点上格外注意:首先,人是谁育,在我国,教育事业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要培育热爱国家、拥护党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这一准则要包含在资助育人的目标中;其次,谁来育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是一项綜合性的工作,不能进行单一的教育,在进行资助的时候要重视育人的成分;最后,怎样育人,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这是一项新兴的课题,所以具体的过程要在操作中不断完善,对具体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2.高校资助工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大学生的三观都处于成长阶段,有些意志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很容易被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做人的底线非常低,有的学生为了国家助学金而冒充困难家庭。还有的学生在得到助学贷款之后,没有对其进行偿还,导致个人信誉度急剧下降,影响到个人前途,同时也给学校、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由于国家的资助资金是有限的,这些学生的冒领,就导致一些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资助,给他人的生活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这也给其他学生的思想种下了不好的种子,会有不劳而获的想法。
2.2 经济资助范围界定不清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时候,通常都是由班内评议,之后各级审核最后学校认定。但是在有些学校中,这个过程的程序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主观影响非常大。长久以来,这方面的认定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学生家庭情况统计表,由相关部门盖章证明。但是一些部门在具体执行的时候缺乏相应的调查,在证明材料时候不够严谨,多数的材料都是叙述性文字,没有相关的数据进行支撑。在学校评定时候也没有明显的界限范围,都是通过比较得来最终结果,这就导致在对困难学生进行认定时候具有一定的难度。
2.3 资助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就目前的资助体系来说,主要包括有条件资助和无条件资助,它们的分配比例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无条件资助的依据就是家庭条件,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采取的帮助政策,例如国家助学金。这种资助方式如果占比非常高,会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有条件资助是指学生付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经济资助,例如勤工助学金等。这这有条件的资助能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但就现行体系中,这两者的分配比例呈现失衡的状态,无条件资助远远超过有条件资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展开了一定范围的论述。对资助育人的含义进行分析,指出其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高校资助工作体系的存在对学生、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健康的环境中开展。
参考文献:
[1]姜旭萍.大学资助政策体系落实现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2]王处辉,彭荣础.试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3]李建坡.构建“资助 + 育人”一体化资助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