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闻一+贾圣强
摘要:河南诚信文化之历史存量,若以历史人物之数量为测量标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即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居于中心和引领地位。但自唐、宋以降,人物渐趋见少,尤其商务诚信之历史存量,更觉缺失。由于中国文化及其中的诚信文化的融合性结构特征,河南诚信文化之复兴与发展,应以工商业为重心,以制度性量化并提升其位次为方式,以“复数”思维和结构进化为路径,寻求新发展。
关键词:河南诚信文化;历史存量;位次结构分析;发展观
诚信文化的建设,既是历史性的古老话题,又是现在性的急迫需求,还因为跨越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被披着不同范畴的研究视觉色彩,而赋有了既抽象又实在、既高尚又日常、既单纯又多面的魔术化甚至巫术性意味。
古汉语中,诚、信二字,可以互训。[1]二字既可分用,又可合称。二字分用,见《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孟子语录中,内修善性为诚,外展人际为信。前义见《孟子·离娄上》:“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并《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后义同见《孟子·离娄上》:“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而未有能动者也。”并《孟子·尽心下》:“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为信。” ;二字粘连为一词,见《逸周书·官人》:“乡党之间观其信诚。”并《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及《后汉书·贾逵传》《北齐书·尧雄传》《新唐书·曹华传》等,已寓有思想、语言、行为方面的诚实和守信二义。
后一语言现象,与英文中无“诚信”一词有别(英文诚实 honest ;sincere 与信true,各有专指,未见粘合)。
现代汉语中,诚,词义偏重于“真实”(实在,纯粹,诚实等,反义是虚假和撒谎);信,词义偏重于“相信”(忠实,可靠,可信赖等,反义是背信和违约)。二者词义,虽然相互紧密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恰与英语同。但粘连为一词,疑似中国语言特色。
诚信词汇上的中西“话语同异,些许映射出中国文化包括诚信文化的特点(此处文化一词,暂以“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体制与制度”为旨),即近人多已提出过的融合性文化结构特征(融,有融化并调和之意,溶,有溶化并溶解之意,稍同又稍异。此处用融字。另有混合说、调和说等,见下文)。由此文化类型学的分析出发,河南教育近代化的先驱胡汝麟(石青)先生称许中国宗教“合天人,包万有”,与孔大充先生比喻中国人是“泥与水(混在一起)”,互相唱和。[2]稍早,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以西方人的另类视角指认中国文化因其“早成”而在转入“晚秋”(或“费拉化民族”)后即出现了“混溶主义”的“假晶”现象——对于成为了“第二信仰”的传统文化,多保持着宗教消遣和娱乐化的逢场作戏态度,同时又对新文化(“年轻文化”)保持着怀疑与困惑情绪,两者并存杂糅。[3]此说与稍晚的费正清、G.A.阿尔蒙德、L.W.派伊等人解析文化中国是“完全文化”或一个“复数”,是传统或本土文化、欧风或美雨体制、共产主义理想的混合型(或化合型)体系的表述,[4]互为表里。在文化发展观上,早岁游学欧美、学术合璧东西的福泽谕吉,评价中国孔子既“拯救日本于野蛮”,又“教授日本以愚昧”的工具文化式认识,[5]与兼修美、德政治学、国际法学、生物学、社会学,学养深广丰赡的陈序经的文化发展判断——中、日均属于迷信巫术的“多教的国家”,孔子学说仅是中国文化之外表,两国文化均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重心过渡”的特征,[6]正可以对读纠驳。
河南(此处指今行政区划名)与古代河南郡或中州、中原的关系,也是一种先后叠压、广狭有别的混合态结构。若问:河南诚信文化的历史存量究竟如何?要得出一个信实的结论,无论是用历史研究法来探测,或是用统计研究法来实证,都需有一个团队历若干年,或能完成。且不仅有一个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个研究的方法问题,如此方期能如郢匠挥斤、庖丁解牛般地做出较为清楚确切的剖析——原因无它,乃因河南诚信文化实在是沉积厚重。
今试用概率抽样法,以近年来国内出版的《诚信的故事》和《诚信故事会》以及《执王法的中国古代帝王与法官》3书为样本,[7]蠡测秦以后专制制度境况下河南籍人物含香于史册的诚信事例(第3书着眼于职责而不居限于诚信),结果是,其所占比例约分别占各书的40分之8(后数含先秦1人),46分之5(前数含国外和中国近现代人物近20人,后数含先秦2人)和31分之8(前数仅计法官,后数8人中正面人物6人)。已足见河南诚信文化之历史存量的丰赡厚重,及其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中心和引领地位。写是文时,又再酌加少许事例以补充之,仿梁启超《历代民德升降原因表》,分政务诚信、司法公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四类,详列如下,以见概略。
秦至清河南省诚信文化事例:
1、政务诚信类:
西汉 汝南桓宽 在记载儒法论战时,较赞同儒家的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思想 见《盐铁论》
东汉 南阳刘秀 尚气节,崇廉耻;厌浮语虚辞;与下属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且从善如流(如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等故事)
东汉 南阳张衡 不仅以科学成就标榜于史册,更以直言国事著名于当时《后汉书》
唐 洛阳张说 直言政务,不做伪证
宋 洛阳种世衡 以信义结交羌人
明 新鄭高拱 每有官员被黜必亲告以故,黜者无不慑服;在情理义利观上倡导现实主义,批评“空话”与迂腐之论《明史》并《高文襄公集》
2、司法公信
汉 南阳张释之 执法不阿,以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汉 太康黄霸 处议当于法,合人心;持法平
东汉 杞县董宣 人称“强项令”
东汉 禹县郭躬 庭议诚实敢言endprint
唐 安阳戴胄 性贞正忠直,敢犯颜执法,忍小忿而布大信于天下
唐 偃师徐有功(有说山东临沂人)节操贞敬,气怀亮直
3、社会诚信
东汉 南阳朱晖 刚直守法,不负友托。
东汉 汝南张劭、范式 生死之交,重诺守信,千里如期至。
东汉 许昌陈元方 批评父友失期。
宋 程颐、程颢、周敦颐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 “以实之谓信”;“信者,无伪而已”
元 新郑 许衡(河内人,生于新郑)慎独不偷窃《元史》
明 滑县 俞绘(有说浙江上虞人)守信还银
清 汝州四知堂 医药诚信
对于以上内容,有几点应当再述几笔:
一是在中国诚信文化图谱中,虽自唐以降,河南籍人物见少,然河南高拱,是一位李贽式的从中国文化路径上走到了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道德观的路口而与近代韦伯的道德复合论不期而遇的人物;是一位有道德之个体本位与功利色彩并批判道德一元论或二元论(二者的本质都是官民对立假设下的道德垄断论)的现实主义思想家,而民本思想和现实主义正是中国史上历次重大改革的主要思想源泉(从商鞅到王安石与叶适:“无功利,仁则虚置”)。至于唐以前之河南刘秀,则是一座古典诚信文化的帝王巨像,虽然人们常常记住的是他的“夜泪湿枕”的故事而疏忘了他对马援和诸葛亮的赞语。复如河南张衡,也不应因其科学光芒而遮掩其道德光辉。
二是信仰司法公信力的河南籍“法律职业者”群体的坚韧与高尚。司法的公共信用,乃司法与公众间的信任交往与评价,其根植于公众的信任与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服从力度,故对法律职业者的内在判断力,权力自律力、诚信约束力是巨大的荣辱生死考验。显然,在宗法等级社会和君主专制及家长制为核心的臣民文化中,这种坚持常要付出超常的代价,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了坚韧地持守着具有些许公民文化要素的“与民同罪”论和“法者,天子与天下公共”论的众多河南籍楷模。
三是自秦至清间河南商务诚信事例的暂缺。由于学疏识浅,补救尚期待方家。所幸者,近年豫商、怀商及康百万庄园等研究有所突进,其中应该包含着某些诚信文化研究的内容。又因为中原地区自秦汉以来即是我国冶铁、制铁业中心,明以后又为我国棉织业、制瓷业的重心,[8]其中也应该有可以发掘的相关内容。然而,目下相关资料的稀薄,或许也反映了在农本商末、工商食官观念与制度占统治地位——或如黄仁宇所指在“潜水艇夹肉面包”式的社会结构中缺乏一个处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商业化网络组织——的时代里,河南作为古老文明之乡的社会历史病症及其在此后“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中的比较劣势。故,虽有洛阳人桑弘羊、卫人卜式倡导和践行重商主义,然一曲终了总归落脚于官商与官营;历代之民商与民营,虽时显繁荣(如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和宋以后的城镇经济的蓬勃),然出墙红杏,终究不能突破固有枝系之窠臼。故,虽自古即有“童叟无欺”之训,但毕竟难绝官制官售铁器“割草不痛”之讽和私商奸民“假冒射利”之弊。诚如斯密所言:“富者和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各种行业上,压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而那些“劳动工资低廉”的中国技工们,只得终日“为乞求工作而不断在街市上东奔西走”,然依旧“难以赡养家属”,以致城市中拾荒、弃婴现象较为普遍。此即苏曼殊所称引的“笼鸡有食,野鹤无粮”耳。这些,应视为上述工商业者职业诚信诸问题之潜在的制度性敌人之一,也是上表中秦以后商务诚信人物暂缺并且形成与灿若群星之先秦河南籍商人先驱如王亥、子贡、范蠡、白圭、弦高、宋就等人的传奇事迹之间的令人伤怀的落差型比照的制度性根源之一。
参考文献:
[1]见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出版,1963:52.“诚,信也。”“信,诚也。”并班固《白虎通·性情·论五性六情》及《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2]转见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中信出版社,2010:39,68.
[3][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江月译.西方的没落[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31,138,154,165,255.
[4]转见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4,69-71,78,91,189.
[5][日]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M].商务印书馆,1997:146-148.
[6]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4-236,399.
[7]参阅秦佩珩.明代经济史述论丛初稿[M].(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中《明代手工业问题的考察,明代制瓷业底发展及其世界影响》诸篇.
[8]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65-281頁并《中国大历史》第284-293页.
作者简介:秦闻一(1950.1-),男,汉族,籍贯山东昌乐,原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任职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兼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管理思想史;贾圣强(1983.10-),男,汉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副院长。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