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
摘要:吴筠作为唐玄宗、唐代宗时期的道士,与当时热衷道教的士大夫等上层知识分子多有交往。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他与李白的关系。历来的研究虽多有涉及,但主要是以李白的角度来考察的。而作为可能与之交往的吴筠及其资料,却并未被重视。本文在整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吴筠的资料,对二者的交往重新审视,除了对二者交往时间进一步限定外,更试图开拓吴筠研究的新角度。
关键词:吴筠;李白;两唐书
吴筠(?-778)字贞节,是唐玄宗、唐代宗时的道士。其道派可归为潘师正所在的茅山派支流[1],与当时热衷道教的士大夫多有交往。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与李白(701 -762)的关系。《新唐书·吴筠传》载:“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诗略相甲乙云”[2]。《旧唐书·吴筠传》亦载:“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人多从之。……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3]。
关于李白的生平,因资料稀缺而存在诸多争议,而他与吴筠的交往便是其一。二人的关系虽未有定论,却已多有论文涉及[4]。然历来之研究,多以李白为线索,对吴筠却没有重视,甚至不如对唐代其他道士的考察。所以,若围绕吴筠对二者的生平重新审视,很可能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新灵感。本文正是试图填充这一空白。
一、李白的相关资料
(一)《旧唐书·李白传》
历来的研究[5]普遍指出,吴筠与李白交往的证据源于《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6]。其中,吴筠荐李白一事,《旧唐书》外别无记载,且存在李白通过贺知章或玉真公主成为“待招翰林”的说法[7],因而学者们颇存疑虑。
(二)李白的赠别诗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认为,李白现存的诗篇可能只占他所有作品的一小部分:“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8]。但即便如此,李白现存的作品均与吴筠无关也很奇怪。李生龙论文中说:“李白有<凤笙篇>,一作<凤笙篇送別>。王琦注‘此诗是送一道流应诏入京之作,所谓‘仙人十五爱吹笙正实指其人,非泛用古事。所谓‘朝天赴玉京者,言其入京朝见,非谓其超升轻举。詹锳说‘王说是也。此道流或即是吴筠欤。王、詹说得都很有理。核之权<序>(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后文简称<集序>)),吴筠‘年十五笃志于道,正合‘仙人十五爱吹笙所指。吴筠有《游仙诗》二十四首、《步虚词》十首,前者有<列侍奏云歌>、后者有<鸾凤吹雅音>,也与‘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意合。吴筠有<缑氏庙>诗,诗云‘朝吾自缑山,驱驾遵洛汭,逶迟糫辕侧,仰望缑山际,也与‘访道应寻缑氏山暗符。此诗为李白送吴筠入京之作无疑”[9],但可以看出其论据较薄弱。此外,孙昌武也认为,<下途归石门旧居>是李白写给吴筠的赠别诗,然其正确性同样需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吴筠的作品中,也没有与李白的相关内容。
二、吴筠的相关资料
(一)推荐一说
吴筠的相关资料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主要有《新唐书·吴筠传》《旧唐书·吴筠传》<集序><吴尊师传>四篇[10]。除此之外的资料,基本都基于此而作,并不足为据。而这四篇资料中,《旧唐书》与<吴尊师传>的记录几乎一致,但历来研究者通过分析认为,<集序>和《新唐书》才是研究吴筠最值信赖的资料[11]。但这两份资料却对吴筠荐李白一事和天宝年初,吴筠去会稽一事只字未提。《旧唐书·吴筠传》虽有记载,但时间又有龃龉:“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久之,东游天台。筠尤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12]。且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对《旧唐书》“自采杂说传记,排纂成之,动乖体例”[13]的评价,其可信度值得怀疑。综上所述,吴筠荐李白很可能子虚乌有,但也不能完全否认他们存在交往。而要确定他们的交往,首先要弄清他们可能的交往方式。
(二)交往方式、时间、地点
据吴筠道士的身份,他与当时文人的交流,无非是道教的理论与实践,或诗文唱和。而李白与吴筠关于道教的交流,却仅见于《洞霄图志》卷五:“吴筠……与李白于高天师坛参受上清毕法”[14]。而此事几乎没有任何根据。因此可以推断,吴筠与李白的交往应主要是诗文唱和。若如此,就要考虑他们可能交往的地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李白去了长安两次,即开元十八年和天宝元年到天宝三年之间[15]。另一方面,据<集序>和《新唐书·吴筠传》,吴筠去过长安两次。一次在天宝初,一次在天宝十三年。《旧唐书·吴筠传》提到他在开元中叶后去了长安一次。这里还需注意的是,《旧唐书》以外的资料,记载的吴筠第一次去长安后,入道士籍,接着赴嵩山从师行道法这一顺序。王永平指出,唐代成为道士的制度非常严格。首先要出家,从师修行,之后在其师推荐下,才能最终为政府认可,成为道士[16]。且《册府元龟》卷五十三和卷五十四分别有如下诏令:“其天下观寺,大小各度十七人。简择灼然有经业戒行,为乡闾所推,仍先取年高者。(开元二十六年)”;“天下诸观道士等,如闻人数全少,修行多阙,其欠人处,度满七人。并取三十以上,灼然有道行经业者充,仍令所由长官精加试练,采访重覆,勿使逾滥。度迄、挟名奏闻。其诸观有绝无人处,亦度三两人,准此简试。(天宝六年)”。[17]由此可知,当时入道的年龄亦有限制。那么,為何<集序>和《新唐书·吴筠传》说吴筠是入道之后才从师修行呢?且以往的研究[18]指出,以《旧唐书·玄宗纪》中天宝元年的“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京”这一诏令为契机[19],李白与吴筠应是因“文辞秀逸”而被征召的。因这一诏令体现了当时玄宗对人才的渴求,而此时被征召的吴筠却没有像李白那样出仕,这多少有些不合常理。且至今为止,学者们常根据《新唐书·吴筠传》和<集序>所提到的吴筠向玄宗进呈<宗玄先生玄纲论>(后文简称<玄纲论>)及被玄宗征召的“(天宝)十三年”,而得出吴筠第二次赴长安是天宝十三年的结论。但实际上,仔细看两个资料的叙述顺序可知,吴筠首先成为了“待詔翰林”,接着才进呈了<玄纲论>。且<进玄纲论表>最后的落款也并非“翰林供奉”,这说明吴筠在成为“待詔翰林”之前恐怕就写了<玄纲论>[20]。而“十三年”理解为出仕以来第十三年也说得通。endprint
上文已经提到,吴筠应是与文人诗文唱和而引起玄宗注意并召至京师的。而《新唐书·李白传》载:“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21]。这虽与《旧唐书·吴筠传》所述的推荐一说不同,但可以认为,李白天宝年初,由于和吴筠的交往去了长安。
综上可以推断,吴筠首先在嵩山与其师修道,后来与李白有了交往,最后于天宝年初被玄宗征召,入道士籍并出仕,后久居长安直至安史之乱前才离开。虽然考察吴筠现存的诗文,并没有天宝年之前关于江南的作品,即没有他与李白交往的地点证据。但二人的传记都记载了与孔巢父、刘全白等的交往。可以说,二人的人脉关系网十分相近。且以往的研究指出,二人的诗风也十分相近[22]。因此,二人在安史之乱前有交往的可能极大。
此外,还可以推断的是,安史之乱后,二人是没有交往的。《全唐诗》<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和《唐诗纪事》<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可以证明吴筠安史之乱后去了越中,并与文人多有交往。但联句中没有李白的名字。因为那时,李白因永王之乱正流放宣州或夜郎,可考《旧唐书·李白传》[23]。很明显,二人那时没有交集。且《旧唐书·吴筠传》云:“既而中原大乱,江淮多盗,乃东游会稽。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人多从之。竟终于越中。文集二十卷”[24]。仔细分析可知,这里的“尝”字有别于前文,是叙述曾经之事,因此不能按字面顺序理解。这一点,李生龙在论文中也有讨论。
三、结论
我认为,李生龙和麦谷邦夫将吴筠与李白的交往时间推断为开元末[25]是比较恰当的,但应扩展到天宝年初这段时间。且若如此,历来为研究者诟病的《旧唐书·吴筠传》反而变得比其他资料更贴近吴筠生平的事实。当然,关于的吴筠的事迹和资料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但无论如何,李白与吴筠结合考察可以说给二者的研究都打开了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参照麦谷邦夫.吳筠事跡考[J].東方学報,2010(8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6.
[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8.
[4]如李宝均.吳筠荐举李白入长安辨[J].文史哲,1981 (1).郁贤浩.吴筠荐李白说辨疑[J].南京师院学报,1981(1)等.
[5]参照注[4]及李生龙.李白与吴筠究竟有无交往[J].李白研究论丛,1990(2)。
[6]同注[3].
[7]参照注[4]郁贤浩论文.
[8][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9.
[9]参照注[5]李生龙论文.
[10]参照神塚淑子.吳筠の生涯と思想[J].東方宗教,1979(54).
[11]李刚.解读吴筠及其《心目论》[J].宗教学研究,1999(3).
[12]同注[3].
[13]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元]邓牧.洞霄图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15]参照郁贤浩.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J].南京师大学报,1978(4);李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1984(4);《李白集》前言[J].南京师大学报,2007(2).
[16]王永平.论唐代道教的管理措施[J].山西师大学报,2002(1).
[17][宋]王欽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6.
[18]参照注[4]李宝均论文和注[5]李生龙论文.
[19]同注[3].
[20]道藏.第23冊.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1]同注[2].
[22]参照注[5]李生龙论文.
[23]同注[3].
[24]同注[3].
[25]参照注[5]李生龙论文和注[1]麦谷邦夫论文.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