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膨胀的认知机制

2017-09-21 11:59刘凤英姚志刚刘伟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刘凤英 姚志刚 刘伟洋

摘要:对于想象膨胀发生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源检测理论与熟悉感归因理论,前者侧重细节记忆特征的源混淆,后者侧重整体熟悉感的错误归因。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入探讨想象膨胀的发生机制、想象膨胀的抑制,拓展想象膨胀神经机制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关键词:想象膨胀;错误记忆;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5-0172-04

一、引言

今天早晨你锁门了吗?研究表明,想象你自己锁门可以随后让你相信你真的锁门了,然而实际上你并没有锁。认为想象的行为在自己身上真实发生过,这种错误记忆现象就是想象膨胀。Garry等人(1996)最早提出想象膨胀的概念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想象某个事件可以增加认为该事件真实发生过的信心。这种现象被称作想象膨胀,想象膨胀实际上是一种信心膨胀。Garry等人使用的想象膨胀范式比DRM范式具有更高的生态学效度,因为前者的实验情境更贴近日常生活情境。

二、想象膨胀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有研究表明,年龄与想象膨胀存在反比关系。即使意識到错误记忆的可能性,儿童还是会在细节或整个事件上出现错误记忆。另外,Cohen与Faulkner(1989)研究则表明,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想象膨胀效应更明显。Heaps与Nash(1999)探讨了想象膨胀的个体差异,结果发现想象膨胀与被试的催眠感受性和分离性有关,而与被试对权威提问者的感受性、心理意象的清晰性无关。Paddock等人也发现,想象膨胀与被试的催眠感受性和分离性有关。Horeslenberg(2000)则发现,被试的想象力水平会影响想象膨胀的产生,而社会需要、分裂等人格特征并不影响想象膨胀。研究还表明,受教育程度影响想象膨胀效应。Paddock等的研究表明,相比本科学历以下被试,本科学历被试的想象膨胀更活跃,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想象膨胀也有关。李娟娟(2009)的研究探讨了个体的认知方式与人格特质对想象膨胀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体认知方式、人格特质都会影响想象膨胀,场依存者的想象膨胀效应要显著高于场独立者,而内倾者的想象膨胀效应要显著高于外倾者。

(二)想象的次数与程度。研究表明,想象次数影响想象膨胀效应。在Goff和Roediger(1998)的实验中,被试想象执行某行为1次、3次或5次,结果表明,随着想象次数的增加,被试错误记忆产生的可能性越高。Thomas与Loftus(2002)研究发现,无论是想象熟悉事件还是陌生事件,想象次数的增加都会促进想象膨胀的发生。

其它研究还探讨了想象程度对想象膨胀的影响。Thomas(2001)分析了想象程度对简单行为想象膨胀的影响。实验的第一个阶段被试表演或想象某些简单动作。24小时后进人第二个阶段,被试想象新的或者出现过的简单动作。有两种想象条件,一是简单想象,二是感觉导向想象(引导被试进行感知细节想象)。两周之后,实验的最后阶段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简单动作是否是第一个阶段出现过的。结果表明,相比简单想象条件,感觉导向想象条件下被试更可能认为之前没表演过的动作是表演过的。Thomas,Bulevich和Loftus(2003)研究也发现,想象程度影响想象膨胀效应的大小。该研究的实验一设计了两种想象条件,精细想象与简单想象。精细想象包含更多的感觉细节信息。结果表明,精细想象比简单想象更可能引发想象膨胀。这些研究都表明想象中包含更多感觉细节信息的精细想象会促进想象膨胀的发生。

(三)想象事件的特点。已有研究还发现,所想象事件的熟悉性程度、复杂程度、情绪色彩以及想象事件呈现的感觉通道都会影响想象膨胀。研究发现,想象熟悉的事件比想象新奇的事件更容易引发想象膨胀。Sharman,Garry和Beuke(2004)首次提出了想象事件复杂程度的问题。在他们的实验中也设置了不同的想象次数,但是随着想象次数的增加并没有出现想象膨胀的累积效应。Sharman等提出,实验中被试想象的事件是复杂事件,而加工复杂事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认知操作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源检测。所以,想象次数是否会影响想象膨胀效应还与想象事件的复杂程度有关。即被试想象过简单事件之后进行回忆时,伴随的丰富知觉细节信息使被试倾向于认为,该事件是亲身经历的。而想象复杂事件后,在回忆时知觉信息贫乏、认知操作信息很多,因此,想象膨胀不易发生。Rebecca等人(2015)的研究则探讨了想象事件的情绪色彩对想象膨胀的影响。该研究中设置了两种想象条件:引导想象及提示想象。引导想象条件引导被试进行非常细致深刻的想象,提示想象仅提示被试进行想象,并不引导他们想象细节信息。想象事件的性质也有两种:积极事件与消极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导想象条件下想象消极事件,最容易引发想象膨胀。另外,肖凤秋与杨志刚(2009)的研究则探讨了想象事件呈现的感觉通道对想象膨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视觉呈现条件,听觉呈现引发了更明显的想象膨胀效应。

三、想象膨胀的发生机制

(一)源检测失败导致想象膨胀。源检测理论认为,源检测失败就会导致错误记忆。该理论中“源”即记忆的来源,也就是说记忆信息从哪来的。记忆源有外源和内源两种,内源主要指记忆中的事件产生于个体内部,如个体在脑中想象或思考过的事件。外源指记忆产生于外部世界,即个体经历的、真实发生的事件,外源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人们判断记忆信息的来源时,要根据与该信息相关的知觉信息、语义信息、感情信息和认知操作信息进行。Johnson提出,外部事件(真实发生的事件)的表征中包含大量丰富的感知信息(如形状、颜色及声音等)和事件背景信息(如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而内部事件(如想象事件)的表征中则具有很多与编码相关的认知操作信息(如组织编码、描述、提取和辨别)。因此,如果回忆某个事件时,感觉栩栩如生、具有丰富的知觉信息细节,有具体的时间、地点,而认知操作信息则很少,那么该事件会被认为是亲身经历的,而不是想象过的。相反,回忆时如果具有认知操作信息,而知觉信息贫乏,则此事件会被认为不是真实发生过的。源检测即判断记忆事件的来源。根据源检测理论,源检测通常是准确的,因为内、外部事件的表征在特征上存在差异,但是,如果内部事件的表征与外部事件相似时,源检测错误就会出现,如认为想象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因而导致错误记忆。endprint

源检测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想象膨胀现象。根据该理论,被试在脑中想象未曾发生的事件时,会伴随生动逼真的表象,因此,通过想象使该虚构事件的表征中包含丰富的知觉细节信息(如感觉的特征及属性),以及具体的空间、时间信息,而且没有多少认知操作,因此,对该虚构事件的内部表征与真实事件的表征非常相似,从而引起记忆源判断错误,出现错误记忆。研究发现,与简单想象相比,精细想象未操作过的行为可以引发更多的错误记忆。Thomas等人解释,原因在于精细想象条件下,被试体验了多重感觉通道的具体的感觉信息。在之后的测试阶段,导致在脑中出现的关于未操作过行为的丰富而详尽的表征与操作过的行为的表征混淆起来,导致错误记忆的出现。

源检测理论可以解释个体的年龄及想象力水平、想象次数、想象程度、想象事件的特点等因素对想象膨胀的影响。源检测理论认为,记忆源判断不仅取决于记忆痕迹,还取决于记忆痕迹的归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归因能力的提高,源检测的能力也将提高。研究发现,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混淆自己想象的事件和自己做过的事件。另外,复杂事件与简单事件的之所以存在想象膨胀效应差异,根据源检测理论,简单事件的想象富有感知特征信息,而相应的认知操作信息却很少,容易导致源检测混淆,引发想象膨胀。而想象复杂事件产生的知觉背景信息少而认知操作信息丰富,因而有利于对事件来源做出正确归因。而想象力水平对想象膨胀的影响也可以从知觉背景信息与认知操作信息的角度来解释。想象力水平高的人,想象的内容更丰富生动、细节更多,想象某个事件时,可能伴随更丰富的知觉细节信息。因而对于想象力水平高的人而言,其对想象事件的表征与对真实事件的表征相似度更高、更易发生混淆,因而更易引发想象膨胀。

(二)整体熟悉感的错误归因导致想象膨胀。熟悉感归因理论是在Jacoby的记忆归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记忆归因理论提出,记忆是两个因素的产物:事件加工的流畅性及将加工流畅归因于过去经历的心理定势。经历过的事件,对它的加工就会很流畅,很容易浮入脑海。另一方面,如果一件事的加工很流畅,会被认为是经历过的可能性也大。即当人们不确定一件事是否发生过时,人们就会依据加工该事件的流畅性来进行判断。

研究发现,不对具体行为进行想象,仅仅是重复呈现该行为的描述语句,也可以使被试错误地认为实际上没有发生过的行为发生过。该研究的实验二中,Thomas等人设置了两种想象条件及一个文本条件。文本条件要求被试反复阅读某个行为的描述语句,为了确保被试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语句消失后,要求被试判断该语句中最长单词的位置。这样的设计使被试很难产生心理想象。结果表明,多次阅读语句情况下,被试也会产生想象膨胀,虽然没有多次想象条件下出现的想象膨胀效应高。所以,该结果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即由于多次呈现事件而导致的熟悉感在想象膨胀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Sharman,Garry和Beuke(2004)的研究也发现,不仅想象某个事件可以产生想象膨胀,而仅仅将描述某事件的语句呈现给被试,同样也可以引发想象膨胀,而且两种条件下引发的想象膨胀没有显著差异。仅仅将描述某事件的语句呈现给被试,被试对事件的表征不会包含很多感知细节,但是被试对事件的整体熟悉感会增加,所以,该研究结果也符合熟悉感归因理论。Sharman也提出,想象事件和呈现事件导致对事件的整体熟悉感增加,当测试阶段再次阅读清单中的事件时,事件加工变得很容易,加工更流畅,如果被试主要根据加工流畅性来判断事件是否发生过,那么就容易引发错误记忆。Manning(2000)研究中,测试阶段与想象阶段的时间间隔不同,结果发现,时间間隔越长,想象膨胀效应越明显。根据熟悉感归因理论,随着想象阶段与测试阶段时间间隔的增加,被试对事件感知细节的记忆痕迹越来越弱,但是对事件的熟悉感不受影响,同时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对熟悉感正确归因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时间间隔越长想象膨胀越显著。熟悉感归因理论对于想象膨胀发生机制的探讨还不是很深人,还需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支持。

源检测理论和熟悉感归因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想象膨胀发生机制进行解释,目前的实验证据还不能充分证明哪种理论占优势地位。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记忆来源混淆或熟悉感的错误归因都可引发想象膨胀。人们在判断记忆来源时,可能基于记忆信息的特殊特性(如感知细节)或更一般的特性(如熟悉感)进行判断。而且,很多研究中事件的知觉细节与整体熟悉感是交织在一起的。Thomas等人认为,想象膨胀的产生可能遵循如下规律:事件想象增加了关于该事件的知觉细节信息,出现源混淆,因而导致错误记忆;当关于某事件知觉线索较少时,熟悉感引发加工流畅性的增加,而加工流畅性的错误归因也可能导致错误记忆。可见,想象膨胀的发生机制很复杂,应该从多个视角进行综合分析。

四、想象膨胀的抑制

Sharman,Garry和Hunt(2005)的研究试图分析给予被试信息提示是否可以降低想象膨胀。他们的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向被试呈现童年生活事件量表,由被试评定在童年时发生这些事件的确信度。第二阶段,要求被试想象量表中出现的一些事件。第三个阶段,再次完成确信度评定。在第二个阶段,有一半被试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想象,这部分被试获得了信息来源的提示,另一半被试以旁观者的身份想象。第三个阶段,有一半被试进行确信度评定之前,先完成一个问卷,研究者声称该问卷用来测量知觉能力和梦想能力,而事件量表的所有内容都隐含其中,这部分被试获得了熟悉感提示。另一半被试在事件量表评定完之后再完成问卷。因此,该实验设置了四种信息提示条件:信息来源提示、熟悉感提示、信息来源提示加熟悉感提示、无提示,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同时获得两种提示的被试,其想象膨胀才会受到抑制。研究者解释,在信息来源提示加熟悉感提示条件下,被试借助信息来源提示和熟悉感提示信息,回想起自己曾进行过事件想象的任务。因此,再次进行事件量表评定时,就能够做出正确地源判断,错误记忆率明显降低。所以该结果也表明,额外的提示线索可以降低人们认为虚构事件真实发生过的确信度。Landau和VonGlahn(2004)的研究中,提醒实验组被试想象虚构的事件可能会使他们认为虚构的事件真实发生过,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的想象膨胀效应显著低于控制组被试。可见,给予人们有效的信息来源的提示或提醒人们想象虚构事件可能会导致记忆歪曲,可以降低想象膨胀效应。另外,Libby(2003)的研究发现,缩短想象任务与第二次事件评定的时间也可以降低想象膨胀效应。他们的实验中,被试在想象任务完成五分钟之后,再次填写事件量表,结果想象膨胀效应降低。endprint

五、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国内外关于想象膨胀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想象膨胀是错误记忆研究的新领域,该领域的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错误记忆的认识。想象膨胀主要针对自传体记忆歪曲进行研究,任务设置更贴近现实状态。通过对真实自传体记忆与错误自传体记忆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错误记忆的本质,有利于记忆理论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想象膨胀的研究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记忆研究,研究材料、任务设置都贴近现实,因而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所以,想象膨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促进对记忆及错误记忆本质的深入理解,促进记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想象膨胀的研究在教育、司法、医疗、商业等领域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如在刑事审讯和心理治疗领域降低想象膨胀发生的可能性,以增强法律的公正性、减少对病人的身心伤害。或者在商业广告设计领域,利用想象膨胀效应提升消费者对广告中的商品的认可度与好感等。

关于想象膨胀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用来解释想象膨胀发生机制的理论主要有源检测理论和熟悉感歸因理论。目前还不能充分肯定哪一种理论。因此,关于想象膨胀发生机制的研究还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前已述及,现实生活中想象膨胀的负面效应并不少见,因此,如何抑制和减少想象膨胀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想象膨胀抑制的研究还很少,这也是将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对于想象膨胀抑制的研究可以借鉴减少和消除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第三,目前还没有关于想象膨胀神经机制的研究,应当加强对想象膨胀效应产生的神经机制的探讨。如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想象膨胀效应要高于年轻人,因此可以进一步探讨想象膨胀年老化效应的认知与神经机制。通过想象膨胀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理解想象膨胀的发生机制,也可以为想象膨胀的抑制提供理论支持。最后,想象膨胀的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实验研究的生态学效度,设计更贴近现实的实验任务,这样研究结果才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司法、医疗、商业及教育等领域。

[参考文献]

[1]李娟娟,想象膨胀中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肖风秋,杨志刚,行为类型、感觉通道对想象膨胀影响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

[3]Johnson,M.K.,Hashtroudi,S.,Lindsay,D.S.Sourcc Moni-tor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4)

[4]耿海燕,钱栋,记忆的源检测研究及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5]罗家平,钟毅平,想象膨胀的发生与抑制[J],心理研究,2009(01)

[责任编辑:王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