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 牛飞霞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1
一、当前血站采血人员中主要的职业风险因素分析
(一)风险因素分析方法
通过对某市血站中心采血人员工作中存在的职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人数共11人,其年龄大约在25-50岁之间,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血人员资料分析的形式,对于不同岗位的职业风险因素种类包括针刺伤、血液泄漏以及接触被血液污染的物品等问题,由此来明确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会对工作人员带来的职业风险问题,并对血站采血人员的职业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研究,从而根据相应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以下为采血人员资料以及职业风险种类发生比例情况。
(二)风险因素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发现血站采血人员职业风险因素由以下几点:首先,对于血站采血人员的主要的职业风险因素就是被采血针头刺伤,如果在实际操作中采血人员被采血针头所刺伤,很容易会因为血液感染而被传播一些血液疾病等,因此对于血站采血工作属于高危职业。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具有70%以上的采血人员有被针刺伤的经历,在其中就包括因采血操作而发生的有22%,因回套针头导致的有26%。并且在操作中被刺伤的采血人员中,有很多都会因刺伤感染而被传染相应疾病的,虽然有很多采血人员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但是对于一些疫苗无法预防的疾病还是会给采血人员带来一定安全问题。其次,在采血职业中接触血液是另一种风险因素,其中,采血人员由于操作不当、采血使进针速度过慢或是针角度不当等因素都会使血溅到采血人员身上。在采血结束后,也会因操作不当而在拔针时出现血丝。最后,采血人员会接触到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对于流动性捐血车来说,在外出时采血运用的消毒用品和清洗用水都是有限的。而如果出现因血液外漏而污染到其他采血用品或是环境时,也只能靠简单的清洗进行消毒,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清洗,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消毒杀菌,在这时如果采血人员再次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后,那么很有可能会在其皮肤上残留细菌和病毒等,而受到感染。
二、血站采血人员风险因素防护策略
(一)不断提升采血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和水平
对于所有的血站采血人员来说,在开展相应工作时,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自我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明确在采血工作当中会因接触到血液而会带来感染问题等,从而更好的促进采血人员开展合理工作,进而对自身进行有效保护,防止在实际工作当中对采血人员带来安全问题。因此,在血站采血工作开展前,采血人员一定要做好自我检查工作,对整体工作进行有效的检查,有效的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综合水平,如果出现采血人员在手或是前臂出有伤口的情况下,那么应尽量停止采血工作,或是最好预防措施,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血液感染等问题的出现。
(二)要嚴格根据相应操作规程开展相应工作
对于血站采血人员在开展采血工作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要求和标准来开展,进而保障采血工作的有效性,提升采血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首先,应选择正确的静脉,在运用手指来探明静脉的方向和深浅度以及其弹性等,明确其穿刺部位的肢体要保持平直。其次,做好消毒工作,在进行采血前,要对采血的皮肤进行局部消毒,保障采血工作的安全性。之后,在进行静脉穿刺,根据相应要求和标准来进行采血,并按照按照相应规定执行相应工作,确保采血工作的良好完成。
(三)在实际工作中应对手部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
对于采血任人员防护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就是要做好手部的清洁和消毒工作,这是一项最为关键的内容。其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点:要进行掌心对掌心的搓擦;手指进行交错清洗,掌心对手背进行搓擦;手指间进行交错清洗,指尖在掌中搓擦。应该要运用肥皂流水对手进行3次的清洗,之后在运用消毒液彻底对双手进行消毒。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确保手部清洁和消毒工作的良好完成,从而更好的为采血工作做好保障。
(四)对采血工作当中用过的锐利物品进行妥善处理
在初筛检验时所运用到的三棱针、取指血的吸头、静脉采血工作中的化验注射器以及采血袋热合掉的针头等,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要将这些明显的锐利物品放置在相应的废弃物盒子当中,以免因随处防止而给采血人员带来伤害。对于防止锐利物品的盒子也要现在坚硬的材料,从而有效的防止针尖刺穿而给操作人员带来伤害,并且也要将其放置在标示明显的固定位置,并且要定期进行处理。
结束语:
现今我国非常重视安全输血,其主要的对象就是以受血者和献血者为主,在开展采血工作当中,必须要加强采血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并合理的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进而真正有效的促进采血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体水平,对其职业风险因素的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其科学合理的提出职业风险防范策略,对采血人员工作进行有效维护,保障采血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为医疗事业的不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李云国. 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及防范对策[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8):28-29.
梁春梅. 浅谈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及防范对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6):1025+10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