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郭玉
【中图分类号】R3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9--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危害极大,患者如未及时接受治疗,极容易危及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作为实验对象,并在院前急救护理期间分别予以不同内容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便选择最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现将实验详情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共计140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救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64例,患者的年龄在45岁至67岁之间,患者的年龄均值为(55.73±5.25)岁。采用计算机法将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70例,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性经统计学检验可以做进一步对比与研究,P>0.05。
1.2 方法
观察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①出诊。急救人员在接到求救电话后,需要详细的询问患者的基本病情,发病原因,明确患者所处地点,及时安排救护车赶往患者发病地点[1]。②急救护理。急救人员达到患者发病地点后,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询问患者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及头晕、头痛等反应,并做好护理文书记录。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因此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对患者的移动[2]。③转运护理。急救人员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转运期间,需要通过语言交流及肢体接触予以患者支持和鼓励,缓解和调整患者的紧张、恐慌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3],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与医院的有关科室电话沟通,做好患者的各项交接工作。
针对70例对照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常规化院前急救护理内容[4]进行护理干预。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对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模式的院前急救护理期间形成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院前急性护理干预措施后,在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及入院时间方面的所得结果明显比7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化院前急性护理干预措施后的相关指标更具有优越性,详见表1,各项实验数据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对比
70例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院前急性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急救护理效果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常规化院前急性护理干预措施后的相关指标,实验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进展快、并发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大量的临床研究指出[5],优质、高效、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次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结合研究内容,我们共选择了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院前急救护理期间分别实施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诊断率为98.57%、转运成功率为100%、急救成功率为98.57%,患者家属的总满意度为97.14%。实施常规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对照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分别为71.43%、82.86%、74.29%及78.57%,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另外,观察组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及入院时间明显更短,实验数据经统计学检验P<0.05。由此足以证明,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所取得的急救效果,比常规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更加符合院前急救的需要,预后效果也更具有优越性,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李慧萍.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2):8392.
冯翠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7):181-182.
廖茜.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10):96-96,97.
吳琦亮.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7):101-102.
刘春红.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228-2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