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017-09-21 04:41葛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6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葛佳

摘要: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文结合我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267-02

分析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都是化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两者虽然各有侧重却相辅相成。化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为其将来的深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达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已成为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分析化学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以往的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成绩评价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多地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对象:一方面传统教学形式与教课手段渐渐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以往老师通常在实验课前预先将实验所需要的化学试剂准备好,课堂中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具体实验操作的步骤等内容板书好,并且多数采取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有效调动其做实验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另一方面,与理论课相比,一些学生并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的附属品,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心理,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差。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有独立创新的意识,其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我们对于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需要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做实验的主观能动性交到学生的手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掘其自主创新意识。在此,我们就如何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化学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以往的实验课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通常由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学生只需按照讲述的内容来进行实验,这使得实验课的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分析化学理论有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会以PPT、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来对这些难理解的内容进行展现,利用生动画面形象直观地解释化学理论中抽象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当中,体会到了运用现代化教育方式的益处。例如在讲到酸碱滴定基本操作时,我们做了动态的PPT,非常生动地展示了选用不同指示剂时的滴定终点及对应的滴定曲线。

目前,我们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讲述实验的原理、提出实验成败的关键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要点。同时适时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回答这些问题,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另外,实验中出现实验现象与预期不一致的问题,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取启发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分析,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课中,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都独立完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增强了其独立工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结果的记录,避免学生在课后抄袭实验报告,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也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例如,将天平的称量练习、滴定管的使用方法及滴定操作、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玻璃器皿的洗涤等基本操作内容通过录像及动画形式直观演示出来,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仅满足于验证分析化学相关理论这个层面上,要改变一些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只是单纯验证理论知识的印象。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虑到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高,实验技能掌握不熟练,缺乏创新意识,我们对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验内容安排由基础到应用,再到设计和创新。在完成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验证性实验之后,适当增加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基础实验包括电子天平的称量练习、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硫酸铜盐中铜含量的测定和重量分析操作等。这些实验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强化学生的实验技术。学生经过实验课上的锻炼后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的教学效果。对于设计实验,老师给出具体的题目,学生课后进行资料搜集,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然后独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后得出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因材施教,为本科生开设了两门不同的实验课程,如为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64学时,4学分,30名学生/班),为制药工程及环境工程开设的分析化學实验课程(36学时,2学分,30名学生/班)。这两门课程在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方面是一样的,但为工科学生增加了仪器分析实验,比如,白酒中醇系物分析和啤酒总酸度的测定。实验课程的安排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分析化学相关工作和研究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三、改革考核方式

如何客观地考核实验课成绩同样是实验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实验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在过去考核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以往的实验考核通常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来评价的,这种考核方式不易调动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对实验课成绩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实验课的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实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制定评定标准并对各项要求进行量化打分。平时成绩包括预习报告是否完成、是否遵守实验纪律、实验操作是否标准、实验数据记录及结果是否准确、实验过程中自己实验台面的清洁、考勤以及课后实验报告的评定。期末考试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占40%,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题目由老师给出,让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并于课堂上提交实验报告,这种考查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过往很多学生不重视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时比较马虎,应付对待。目前学生在实验中开始注重自己动手操作,书写实验报告更加认真细致。其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为提高。考核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整体化学实验的效果,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才能形成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改进后的教学模式也会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去完善。因此,我们将继续通过不断的实践,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俞汝勤.漫谈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大学化学,2008,(5):1-6.

[2]王玉枝.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促进分析化学与实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8,99(1):22-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实验中常见废液的处理与回收
光化学蒸汽发生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创新(二)
高职分析化学模块化创新教学开发与应用
瞧,那些改革推手
TRIZ创新理论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