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优化探索

2017-09-21 23:10池葆春邱月李瑶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6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课程改革

池葆春+邱月+李瑶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也有了更加明确、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以教学研究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小城镇规划》课程为依托,结合院校特色,针对课程教学方案、教学模式、讲授方法、实施手段以及创新实践等方面的优化,探索《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路径,以此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规划;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261-02

一、宏观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截至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比2015年末提高了1.25个百分点[1]。从中央到地方,针对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突出问题,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优化。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从以上中央政策的出台及不断深化的步伐可以明确,新时期中央不遗余力地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和实践,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为目前和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重点和主旋律。同时,下一步国家对城乡规划领域,尤其是小城镇规划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西安科技大学以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努力构建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实用性人才。我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煤炭行业,在矿井建设、岩土工程等学科方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学科特色,同时也特别重视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专业及课程建设现状

近二十年来,我国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建设发展迅速。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6月,国内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院校有207所,且办学领域涉及面广,涵盖建筑类、地理区域类、人文社科类、农林类等,但是普遍存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于2008年开设,依托土木工程、矿建、建筑学,经过不断完善、实践及优化专业建设,目前以物质实体规划为主要培养方向。

《小城镇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方向高年级的主要专业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完《城乡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知识进行两万人口规模以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布局研究。因此,该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6大重点专业课程之一,搞好该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至关重要。

三、课程优化思路及内容

1.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的教学方案优化。优化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方案体系,是深化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通过调研全面了解目前就业市场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高校城乡规划学生培养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煤炭行业高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并了解当前市场对于具备特色专项规划能力人才的需求。其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结合全国高校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小城镇规划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促进小城镇规划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2.多途径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优化教学模式,是深化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保证。第一,保证链条式教学。小城镇规划课程的教学从始至终应保证完整的教学链条。课堂结构主要是指一节课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3]。第二,引入启发式教学。在小城镇规划课堂教学中,要彻底避免“填鸭式”教育,杜绝不分重点的理论灌输,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城镇规划、设计问题。做好学生点评工作,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小城镇规划课程的积极性。第三,引入参与式教学。在小城镇规划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扭转“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正之风,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调动学生参与小城镇规划讨论的主动性、创新性,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引入互动式教学。在小城镇规划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班级内划分不同的小组,组织学生对城乡规划方面的热点现象进行讨论或者辩论,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

3.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深化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教师要树立新思维,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认识到自身指导者的地位,掌握小城镇规划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课堂中讲要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二,强化案例教学。在小城镇规划课堂中,尤其是课程之初,要尽量避免晦涩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要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三,注重实践教学。划分设计小组,适当布置小城镇规划设计作业,或者在班级举办设计比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城镇规划的基础理论,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巩固学习成果,提升小城镇规划教学水平。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深化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城乡规划工作的特点有实践性、动态性、长期性。实际应用的反馈尤为重要,课程无论是在初期调研,还是课堂中引用的实例,亦或是后期给定的具体小城镇规划训练,均应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提出具体的问题来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案、措施或思路。任何小城镇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也各有千秋,必须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能够从专业技术角度为政府针对具体城镇发展建设问题提出正确且准确的小城镇建设决策依据。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专业精神,强化对学生作业、设计的指导,并要求学生撰写调查、参观报告,及时了解信息反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以新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为背景的《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优化,实现了专业课程建设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相契合、产学结合、提升实践性,解决传统的以授课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及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等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影响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创建新型的突出规划学科特点、体现我校特色专业优势、既能发挥授课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我校特色贯穿始终。使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整合过程中,能紧紧围绕新型教学模型与方法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能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类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真正促使学生结合国家战略、本校优势的同时,针对就业市场方向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7-02-28.

[2]梁鑫斌,郭娜娜,张远兵,王雪娟.应用型高校《小城镇总体规划》课程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0):248-249.

[3]吴乐乐.探究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结构模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74-7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课程改革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