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辉+赵伟
摘要:本文根据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特点及类型,阐述了当前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学体制的相关问题,对其培养重点、改善途径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改变单向传授知识模式,探究科研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科研为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科研与临床时间分配、科研能力兼顾临床能力及创新能力培训等问题,通过建议学生积极辅助实验,针对性选课,展开现场临床知识积累及病例接触,激发自身特长及兴趣方向,投入临床实践等分阶段的模式,确保临床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224-02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今大数据时代科技和人才的重要阵地[1-2]。研究生更是医学专业领域中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能否在该专业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医学领域未来的发展与走势[3-4]。为了适应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必须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以适应现代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改进十分必要。
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被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科研型研究生不同于临床型,以科学实验为主,侧重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临床能力培训。其培养的重点是在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基础上,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这就造成科研型研究生面临如何合理分配科研与临床的时间问题。根据对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结合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特点,分别从辅助实验、理论学习、现场临床病例接触、专业特长激发、临床实践投入等方面及时间段对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并对其改革进行探索及实践,供其他导师参考。
一、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及分析
我校由于有7年制硕士及8年制博士的培养方案,大部分本科毕业后考入的研究生为外校生源。因各个学校教学条件及教学水平的差异,大部分学校本科教育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不注重能力培养,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科研,使得研究生入学时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科研能力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采取了对研究生进行一年相关科研理论的学习和实验方法培训,取得较好效果。根据观察和深入了解,笔者发现我校科研型研究生研一学习理论课,研三第二时期开始进行论文写作,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选题、开题、做实验、发文章、临床实习。这就意味着科研型研究生较临床型研究生负担重、压力大、时間紧。为了按时顺利毕业,许多学生草率立题,匆忙实验,毕业课题缺乏专业深度及创新性,不具有严谨的科研思维和扎实的实验功底。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笔者根据情况合理安排研究生的时间,开展积极辅助实验、针对性选课、现场临床知识积累及病例接触、投入临床实践等等分阶段的教学模式探讨。
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分阶段教学模式改革
1.积极辅助实验。从复试录取至入学报到(3月-9月)6个月时间,即第一阶段:未入学的准研究生这一期间心情愉悦,且基本处于放空状态,对未来期许很高,自主学习欲望较强,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准研究生提前入校,熟悉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建议进入实验室协助高年级学生实验,使其对科研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学习文献检索方法,广泛涉猎各种专业知识。通过和高年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汲取学习、科研的经验。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每周2天跟随专家门诊,这样不仅对本科基础知识进行了回顾,还掌握了问诊和查体技巧,学习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处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2.针对性选课。研一第一学期(9月-12月)5个月时间,即第二阶段:完成学校必修课学习,修够学分。我校根据科研型研究生特点,设置的相关必修课程较多,因此建议此学期仅选1-2门选修课,修够基础学分即可。由于前期的实验室学习,研究生此期间学习科研相关的理论将更具目的性与能动性,这样不仅增加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可以查阅文献扩大知识面,为选题准备。
3.临床知识积累及病例接触。寒假期间(次年1月-2月)2个月时间,即第三阶段:因科研型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较短,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入医院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操作,提高临床能力。学生短期休整后即进入临床学习。由于研究生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本科实习经验,建议在高年资的医生指导下,在本科室担当一线大夫管理病人。这样不仅可以熟悉医疗操作系统,而且通过与病人面对面的交流锻炼了沟通能力,提高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完成从懵懂的学生过渡为具职业道德医生的转变。这两个月时间虽短,但由于我校附属医院在西北地区诊疗水平屈指可数,病源量十分丰富,因此研究生可基本了解本专业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并理论联系实践,运用专业知识诊疗疾病。通过与临床的接触,研究生可初步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为立题提供指导。
4.激发学生特长及兴趣方向。研一第二学期和研二第一学期(3月-12月)10个月时间,即第四阶段:由于前期实验室基本技能的学习、学校科研课程的理论指导、课余时间文献涉猎建立的专业知识储备、临床实践树立了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多种综合因素影响下,研究生已走向成熟,能以严谨、冷静、执着的态度面对科研,厚积薄发。此时导师应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特长及感兴趣方向,听取其见解后帮助学生立题,指导学生写出综述,在锻炼科研思维的同时,汲取各家专长,为实验设计奠定基础。确立方向及课题后,设计实验,完成开题报告。导师应请相关专家一起评价课题的可行性及科学价值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期间,学生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性的学习相关选修课程,熟练实验操作。
5.投入临床实践。研二第二学期和研三(1月-次年7月)18个月的时间,即第五阶段: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完成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后正式进入临床学习。由于完成毕业课题,学生能心无旁鹜地投入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这期间,学生可完成各科室轮转,在众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临床知识及操作技能提高迅速,可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于毕业前获得执业医师证书,增加自身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竞争力。鉴于我国目前医疗现状,大部分科研型研究生毕业后不能进入科研机构,将从事临床工作。因此花大量时间培养科研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医学事业进步的明智决策。
总之,笔者积累多年带教经验,反复实践后总结出这一套合理安排科研型研究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的临床功底。希望这种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能给其他专业导师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余宇燕.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药科学,2013,3(3):142-144.
[2]何旭,陈凤山.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21(6):432-433.
[3]胡迎青,王晓冬.我国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现状及选择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5):490-493.
[4]丁邦晗,梁国荣,李焕梅,等.从PBL→EBM深化中医急诊内科研究生教学模式[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3):724-7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