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央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167-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型、服务性手段,其运用之适当否,有必要否,如何运用等问题,取决于师生双方对于知识教学的具体情境,不可作出某种硬性论定判断。下面就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把信息化教学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
一、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化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就使學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
如:在教“可能性”时,我采用插入视屏的方式。播放了一段足球比赛中抛硬币决定开球权的视屏,立刻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问学生“以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开球权公平吗?”当学生回答“公平时”,追问“为什么公平?”“哦,因为两方获得开球权的可能性相同。”这样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中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可能性》。相信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会是一节精彩的教学。所以说,信息化手段和资源的使用,使我们的导入方式不再单一乏味。
又如:《周长的认识》导入新课,学生对“周长”概念很陌生,如果一上课我就告诉孩什么叫周长,我想他们并不理解,于是我开始上课时,让孩子们观看三只虫同时爬树叶的动画,这样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还让他们对周长有个初步的认识,为周长概念的建构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时,化抽象为直观,展示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
由于小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社会经验、知识修养等原因,使得他们逻辑抽象的能力不强,甚至还很差。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化抽象为直观,展示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以某种感性的形象,刺激学生的认知,达到感性经验的积累。
如《秒的认识》一课,“秒”是个很短的时间单位,既抽象,又不能借助具体的实物表现出来,如果教师直接传授,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出示了春节晚会上迎接新年钟声的视频,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自主体验一秒到底有多长,为后面探索理解1分=60秒打好基础。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在学完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后,我利用ppt出示这样的一组习题:用一个信封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猜它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第一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是直角三角形,对;第二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猜是钝角三角形,对;第三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不假思索地猜是一个锐角三角形,我反问道:确定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得出:只看见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无法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的,因为不管什么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只有知道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就能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这些结论如果是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难理解,记忆模糊,运用信息技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忆才会深刻。
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我就是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课件资源,向学生进行演示,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又如在教学《数与形》一课时,为让学生发现形与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时,我出示了这样的课件,让孩子们思考,当孩子们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时,我播放了动画,让孩子们观察,最后通过反复的观察讨论,孩子明白了红色蓝、色正方形个数的变化规律,并得出了第n个图形中,红、蓝正方形的个数的规律,明白数形结合思路的重要性。
把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内容。如: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法》课后练习题,如果简单的这样出示一个文本文件,就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我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让各组学生分别去闯关,则课堂上立马活跃起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象形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