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7-09-21 14:06崔静王海江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6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

崔静+王海江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业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117-0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农业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科学与农业科学交叉结合的新兴学科领域[2-3]。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巨大的。对于农口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知识,而是既通晓农业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4]。如何在现代农业的专业教育中,突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培养这一主题,不仅是涉农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们人才培养面临的巨大挑战[4-5]。

一、课程地位

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农学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本学科多年来培养了众多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为兵团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兵团农业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全程机械化到六大精准农业的推广和应用,到全国节水示范基地建设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是现代农业的引领者和践行者[2]。然而,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现代农业生产迫切的需要既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又懂现代农业生产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面向农学专业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满足兵团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不断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才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现状简介

《农业信息技术》这门课最早开设是选修课,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新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目前本课程已经改为了专业必修课,修订后的大纲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课程主要讲授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作物模拟模型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及精准农业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本课程目前没有指定教材,因为没有一本书的内容完全符合目前的生产情况,因此主要选用曹卫星编写的农业信息学,李军编写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王人潮编写的农业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技术为主要参考教材,授课方式主要采用理论+实验,部分内容学生参与讨论完成整个授课过程。目前本课程已基本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授课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组建设相对欠缺。(2)部分授课内容相对枯燥难懂,授课方法有待改进和提高。(3)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課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强化课程组建设

农业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专业知识更新较快,涉及内容广泛众多,要保证授课的效果对教师的要求势必会提高,需要授课教师及时补充更新相关的技术、知识点、教学案例等,仅仅依靠1-2名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下,强化课程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内部学习,老师们可以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更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扩充。目前院里已经成立了农业信息与管理教研室,对课程组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应当鼓励老师多参加培训、外出学习,一方面可以让老师去南京农大、浙江大学等本学科发展较好的学校参加课程学习;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们多参加实践交流,与同行多交流多学习,通过借鉴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新成果,提升个人授课水平。

(二)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授课体系

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是取得较好授课效果的基础和保证。对于本课程而言,丰富授课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针对教材中不足的,且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广泛的内容应予以补充和完善,如精准农业部分应结合兵团的现状,从六大精准农业为切入点,层层深入进行介绍,结合案例,更有利于与当地生产相结合。(2)针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应加以简化,同时结合相适宜的授课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如作物模拟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公式较多,内容相对枯燥,学生们不易理解,在讲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借助有意思的小案例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引入小动画、小视频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较为枯燥的专业知识。(3)本课程没有指定的实验指导书,所开设的实验是根据核心授课内容来安排,建议课程组从自编实验教材开始进一步完善授课体系。

(三)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教育新贵”纷纷出场,它们在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有效补充的同时,更多的是挑战。作为农学专业的授课老师,要完成为传统专业培养出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教师告别“唱独角戏”,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探索翻转课堂,搭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导模式,让专业教学在创新创业中发挥应有的效果。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一方面可以借助小软件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留的习题,时间过后关闭,并将答题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另一方面在课堂讨论中改单一的学生上台发表观点为团队式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技能得以提高。此外,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逐渐实现角色的变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研究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评论者和激励者的多重身份;学生也不再是被教授和灌输的对象,而是问题的发现者、讨论者、协商者、表达者、总结者和学习意义的建构者,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升。相信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技能

切实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践,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4]。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硬件是保证,一方面可以通过购置相关的教学软件系统,配备相应的数据测量、采集装置,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教学条件;另一方面由学校投入相应的实践经费,组织学生们实地参观学习也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此外,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田间实践场所对于实践环节的完成更为便利。总之,实践环节很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无限兴趣,让授课的效果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技术这门课作为专业体系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其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更新较快,因此教学内容必须要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教学改革也需要适应21世纪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6],只有不断完善授课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媛媛,周桂生,等.关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99-100.

[2]刁明,蒋桂英,王江丽.《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6(6):7-12.

[3]高辉,孙成明,谭昌伟,等.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3,(10):133-135.

[4]冯雷,何勇,史舟,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151-152.

[5]余建桥,梁颖.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3):162-165.

[6]孙俊,夏建强.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农业装备技术,2008,34(3):63-64.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