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的镇江市制造业升级质量评价与分析

2017-09-21 18:02王永李恺祺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8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镇江制造业

王永 李恺祺

摘要:文章通过测定镇江市制造业整体及分行业竞争力与结构变化率,构建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可变规模报酬DEA模型(BCC),并借助SPSS软件和DEA-solver软件对镇江市制造业近几年来创新驱动升级质量水平,不同子行业的创新产出、盈利、出口能力比较优势,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与分析,进而提出不同行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及供给侧的各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镇江;制造业;创新驱动;质量升级

一、引言

镇江作为长三角北翼核心城市,地处沪宁经济圈的交界处,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吴楚文化的融合处,极具区位经济文化优势;然而,相比苏南其他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上却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镇江市应如何抓住时机,利用创新驱动实现“弯道超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与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镇江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833.8亿元,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2873.4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累计实现671.40亿,增长-5.70%;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9%,位居全省第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270亿元,增长11.3%,其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49.1%,持续保持全省第一,荣升“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镇江市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发展前景向好,这为继续实施创新驱动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但是,在镇江快速发展的背后不难看到,镇江经济的主力军还是以低成本、低价格作为竞争力的部分传统制造业和中端技术制造业,而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的发展与苏南其他城市相比则相对滞后。为此,面对周边城市声势浩大的创新驱动浪潮,认真研究镇江市制造业创新驱动的质量,厘清镇江市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和关键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创新资源,驱动镇江市绿色发展,极具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自熊彼特“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入创新以来,创新理论在西方不断发展。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索洛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内生变量,并且认为,政府有必要以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式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新熊彼特主义”一方面考察技术的变革与推广,另一方面引入推动创新的制度因素。其中,德国经济学家门施在通过经验分析发现,重大基础创新高峰期与经济萧条期接近,技术创新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具有“逆相关”关系。谢勒尔(Scherer)(1965)实证研究得出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呈倒 U 关系。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面,波特认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是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阶段,科尔奈(JanosKomai)认为要素投入数量增加与素生产率提高共同形成增产的效应;费景汉(John CH 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指出,要素数量效应和创新效应共同组成绩效指标的增长率;库兹涅茨(S.Kuzncts)1966定义先行工业化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长,是以科研引发技术进步的“现代经济增长”。舒尔茨(T.Schultz)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罗默(1986)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洪银兴(2013)深度解读了创新驱动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并对相关前景进行了展望。其实质是无形要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制度创新)融入生产函数,变为内生变量、形成新的生产力,并且不断在生产和商业上应用和扩散。目的是通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刘志彪教授认为,创新驱动战略与模仿战略相对应,要通过自主研发形成先发优势。张舒(2014)则指出沿产品“质量阶梯”进行产业升级的观点,认为升级路径的核心是产品升级,产品质量阶梯路径与其它升级路径相比处于核心地位。曾繁华等(2015)将制造业创新驱动战略分为筛选器、培育期以及发展期,其中发展期主要通过三个维度(动力压力维、要素维、竞争维)推动升级。

在镇江市产业升级的文献方面,张青、吴洁、李锋等(2012)研究实证人才成长、人才环境、人才交流对于镇江市基于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呼兴庄、王来青(2014)通过实证分析,建议通过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航空配套、风能装备等产业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来改造传统产业。

本课题就是在以上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针对镇江产业和制造业实际发展状况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横向创新能力分析,落实镇江市制造业在江苏省内的整体创新发展水平;运用行业内部比较优势分析法,对制造业内部竞争力、竞争结构进行分析;运用效率评价可变规模报酬DEA(BCC)模型针对创新技术效率进行分析。

三、镇江市制造業创新能力的横向评价

为准确评价镇江市制造业创新能力,以及在江苏省内整体创新发展中的水平,本文根据相应的原则选择了能够反映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13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分析的参照,对镇江的制造业创新能力进行横向评估,进而找出影响镇江制造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国内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案,本文对江苏十三个地级市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发展3个方面进行构建。

(二)评价与分析

本文选取了江苏十三个地级市 2015 年的35项指标数据。数据分别来源于这13个城市2016 年统计年鉴,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科技统计网站公报,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剔除了具有线性相关性的变量,再经过不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最后保留具有代表意义并且满足KMO和巴特利特球型度检验(最终KMO检验结果为0.735)的12项统计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endprint

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利用映像因式分解法做降维处理,以及用等量最大化法旋转,提取出3个公因子,其总解释方差为80.34%,旋转后的因子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其在③④⑦⑨?輥?輯?訛这些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能够较清楚地反映出地区的综合发展实力,特别是在财力上对创新的支撑,以及与国际接轨技术上的优势;镇江市该因子得分在全省中处于中游位置,虽然在财力投入强度上低于苏南其他城市、高于苏南苏北各市,但因其高新技术出口较为薄弱,不及苏中3市,导致在该项因子上最终得分偏低。

第二个因子上,①②⑧⑩四项指标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反映出地区内企业科研投入、技术产出比重以及劳动效率的提升。在该项指标上,由于镇江市高新技术占比多年内领先全省;劳动生产率与苏南其他城市较为接近,高于苏中苏北各市;企业内部科研人员占比高于无锡苏州;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高于南京,所以在该项因子得分上,镇江领先全省,反映出镇江市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

第三个因子,在⑤⑥⑨?輥?輰?訛三项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是反映知识产出、技术产出以及产出效率的综合指标。在该项指标上,尽管镇江市在人均专利授权数以及能耗下降率两项指标上具有突出位置,但仍限于镇江市经济整体体量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瓶颈,综合性指标正处于全省中游水平。

综合因子得分方面,镇江排列第五(0.15分),仅次于苏南其他四个城市,高于苏中苏北各市,除苏州市(0.88分)综合得分遥遥领先外,南京(0.59分)无锡(0.48分)常州(0.46分)3个城市相差并不大,表明镇江市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在全省处中上游水平,与苏南其他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仍然很大。

四、镇江市制造业创新升级能力的经济分析

(一)镇江市制造业行业竞争能力分析

目前,镇江市工业化数量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今后的增长,更加迫切需要制造业质量水平的提升。基于研究需要,以江苏省整体为参照,对镇江市2015年的制造业除烟草业的30个行业内部竞争力进行测算,本文选取了显示性的比较优势(RCA)指标作为判断依据,分为创新产出比较优势、出口能力比较优势和产业盈利能力比较优势3个指标。定义如下。

上式(1)中, 参数含义如表3所示。

三个指标目的是将镇江市与江苏省平均水平做比较,大于1说明优于江苏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劣于江苏平均水平。

经计算,2015年镇江市3类指标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中新产品和盈利能力比较优势均大于1的行业为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应考虑优先发展,如食品、纺织、造纸、石油加工、化学原料、专用设备、仪表、以及废弃资源行业,其中除造纸业出口RAC为2.37,为镇江市最具有整体竞争力的行业,其余的行业出口RAC均小于1,低于江苏平均水平。通过上节因子分析也表明,镇江市制造业出口为发展短板,食品制造业以及石油加工、化学原料、仪器仪表等行业创新及盈利能力均不弱,但出口比较优势不明显,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应加大力度,尽快形成更强有力的规模优势及国际竞争力。

图中还有一批行业具有明显的创新优势,但是盈利能力不足,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木材家具等制品、印刷、医药、化纤、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金属制品、通用设备、汽车、船舶、电气机械等制造业;该类别中一部分为传统行业,具有一定的资源消耗性,不应过度鼓励其发展,另外一部分行业具有技术附加值高,科研投入相对较大,盈利周期性长,行业内先进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垄断等特点,针对这些行业,是政府执行税收减免、科研机构加大R&D投入、校企合作的重点。另外,化学纤维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但是利润负增长,而且从前期数据看,亏损具有扩大的趋势。因此,该行业内企业的转型是迫在眉睫。服装、茶酒饮料、文教体、黑色金属冶炼锻压、修理等行業,三方面均不具有优势,应尽快淘汰,或寻找新的突破口,转移产业发展方向。

(二)制造业超前系数的测定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i是测定某一产业结构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根据其可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具体公式略。Ei<1,暗示产业发展滞后,份额呈现下降趋势;Ei>1,暗示产业发展超前,份额呈现上升趋势。

镇江市制造业28个子类目2010年至2015年期间结构超前系数,如图2所示。

计算得出的数据显示了2010年至2015年镇江制造业中各行业相对于制造业整体发展的平均速度,其中农副食品、印刷、化学原料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医药、专用设备、电气、废弃资源利用业等7个行业超前系数均较高,超前发展优势显著。而低技术传统制造业,如茶酒饮料、家具、纺织、服装、化纤、黑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等行业则有显著的滞后发展与变化比率大幅下降的趋势,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镇江市制造业升级水平不断提高。

五、镇江市制造业行业创新绩效研究

(一)研究方法概述

对镇江市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可变规模报酬DEA模型(BCC-I)作为研究方法。选取29个行业,以各行业研发投入用时当量、研发经费内外之和以及新产品研发性项目数为投入变量,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变量。全部数据来自2016年镇江市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经运行DEA-Solver软件,镇江有4个行业达到纯技术效率的最优配置,分别是茶酒饮料、石油加工炼焦、仪表、化学原料制品,其中石油加工炼焦也达到了规模最优;另外,农副食品、电气、铁路船舶航空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综合得分在0.6以上;另外一些行业,专用设备、汽车、皮革、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橡胶、服装等9个行业,综合得分低于0.2,3项创新投入的冗余比例均大于80%,反映出其纯技术效率的低下。规模效率方面,有18个行业需要扩张规模提高技术效率,10个行业需要缩减规模以提高技术效率。可见,针对不同行业应区别对待,从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发展规模上同时调整,以提高综合创新绩效。endprint

六、结论与发展策略

(一)研究結论

制造业的创新升级是镇江市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在镇江市制造业开展创新驱动的升级过程中,创新资源配置的错位和利用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可以认为这是影响镇江市制造业创新驱动升级效果发挥的重要因素。从创新资源投入的数量上看,镇江市创新支撑在苏南地区处于末端,对创新投入的金融与财政支持力度不及苏南其他地级市;从创新主体企业来看,镇江市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全省仅处在中上游水平。这些情况充分说明镇江市对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升级无论是在政策支持,还是在创新主体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立足镇江市制造业的现有发展现状,从发展的优劣势、潜力与可持续性等方面来科学地甄别出不同行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并相应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持。

(二)提高镇江市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发展策略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行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具体划分情况是:可将石油加工炼焦、造纸、医药、橡胶塑料、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废弃资源利用这8个行业列入重点发展的一类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将化学原料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运输、电器、计算机通信、仪表等7个行业初定为二类优先发展行业,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压缩规模和提升技术方面;将农副食品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家具、印刷、文教、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其他制造业等12个行业作为适当发展的第三类行业,因其作为传统行业,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以及竞争优势,规模报酬仍处于递增阶段;剩下一部分行业作为第四类行业,多为资源消耗、低技术、盈利低等传统行业,升级重点在于压缩规模淘汰产能。

以上前两类行业是创新驱动的主攻方向,但是除造纸业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外,其余各行业出口竞争力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扩大出口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增进国内外技术交流同样也是升级和提升质量的重点。如,扩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加大国际间产品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具有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入驻,行业协会内部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探索与开发的沟通与探讨,在生产标准上加大与国际标准的接轨,营销团队中加大海外市场的营销战略规划,减少出口环节的交易成本等。

对于上文分析中第三类行业可以选择工艺流程创新和企业间合伙创新模式,加强对现有技术整合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纺织制造业通过面料创新、设计创新,融合文化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而医药、计算机、高端设备、仪器仪表等高技术行业应选择自主创新战略,充分利用国际最新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目的是形成颠覆式或破坏性创新。对于传统农副食品加工,食品、茶酒饮料,创新的重点是生产工艺创新,形成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减少人力投入。营销环节创新、如依托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缩短供应链,扩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

从整体而言,应实行以培育创新企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消除创新经营风险为向导的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要鼓励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中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迅速扩大市场;另一方面,新产品市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消除不正当竞争。

此外,在创新区域发展方面,镇江与南京各类高校相邻不过百里,同时本市两所综合型院校,分别在船舶与汽车制造等方面各有优势,利用好高校优势,改善人才引入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宁镇扬三地创新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区际的溢出效应也必然会不断加强。不断加深与周边环境联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促进创新合作,为创新主体提供有效的创新支撑环境系统,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杜,2006.

[2]Scherer, F.M.Firm size,market structure, opportunity and the output of patented innov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55).

[3](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的观点[M].洪银兴,郑江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4](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M].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5]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01).

[6]Paul M. 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86.

[7]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5).

[8]张舒.产业升级路径:产品质量阶梯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

[9]潘宏亮.协同创新驱动中小企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10]曾繁华,何启祥,等.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

[11]张青,吴洁,李锋,等.基于创新能力镇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

[12]呼兴庄,王来青.镇江市产业升级路径选择实证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10).

*本文受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创新驱动的镇江市制造业升级路径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XZB022)、镇江市软科学项目“创新驱动的镇江市产业升级路径与发展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RK2015036)资助。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镇江制造业
镇江香醋
镇江阁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狮子山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