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課程来实施。本文拟从中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性途径及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三个方面讨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04-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课程来实施,以上海某高校为例,主要包括: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压力管理、自信心训练、情绪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职场训练营、成长小组、人格认识与发展、学习心理学、心理科学与社会生活等;除课程之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会开展心理剧、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委员培养等活动。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应多管齐下,课程与其他辅助手段相结合,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中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一)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咨询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化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因此,向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借鉴经验是一个有效途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中心有工作人员近60人,除心理学专职人员外,有十余名科研院所的社会学博士进行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并为福射社区提供咨询服务。在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心理中心的专业人员在讨论案例时,心理咨询人员、精神科医生以及法律人士共同参与,共同商议问题解决方案[1]。牛津大学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主要有个别咨询、工作坊、团体咨询、自助资源和策略;并倡导心理咨询中心与专业院系合作,如院系教职员工引荐、联络咨询师制度和咨询室之外的交流,支持院系应对危机事件[2]。
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可借鉴此类做法,加强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发展多种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心理学专兼职人员互补,与院系、社会合作,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转介机制,如任课教师——班导师——辅导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当地精神卫生中心等一系列顺畅的转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应对,协同各方面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事件,为本校学生、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注重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再培训,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同时培养心理学专业师资,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使学生顺利成长[3]。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如此,从高校的层面来看,全民心理素养普遍提升,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每一位高校教师,如辅导员、班导师、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人员。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虽和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建设并不密切相关,但也需加入到共同建设中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方向网络。
二、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性途径
(一)工作模式的创新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高校无法照搬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建设的经验, 需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已总结了部分经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4]。大学生心理互助符合大学生心理求助意向,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互助的有效模式,健全心理互助组织体系是基础,提高心理互助员的助人技能和素质是关键,规范心理互助工作机制是保障[5]。
同时,高校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咨询的工作模式也是不同的。在工作模式上注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和精神医学模式的互补,在工作视角上注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互补,采取有针对性的模式和创建多元化的实践共同体等策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6]。这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高于社会心理咨询的要求,工作视野中不仅要着眼于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有本学科的科学发展目标,着眼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和深化,并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
(二)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幸福、满意、快乐等积极心理体验,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自我决定性和乐观特质。哈佛大学的塔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被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塔尔博士也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塔尔博士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概念,随着这一理念在高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断深入,对于培养学生乐观、成熟的人格特质具有积极意义。从积极心理学这个新视角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与之有机结合,共同开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构建积极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积极的宣传氛围、组织系统、教育活动、评估体系、干预策略、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7]。endprint
(三)提高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和心理资本具有显著关系。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他们的心理资本状况和职业倦怠程度。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一方面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程度,同时又通过心理资本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程度。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话题,在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需把这一模块也加入到整体体系中来,加强高校教师的心理疏导,提高职业幸福感,取得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师生共同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还处于开始阶段,经验相对不足,专业化队伍不够完备,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尚待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管理层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课程开设性质与课程评价方面的问题、课程建设资源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课程建设中诸多现实问题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与心理专业类课程之间的区别难以体现等问题[4]。就高校心理咨询的层面来看,作为心理咨询基本原则的保密原则和中立原则,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实施就会面临实际性问题。 因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兼具咨询师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作为咨询师需对来访者咨询内容保密,对于来访者的行为、思想需保持中立态度;然而作为教师,需引导学生,甚至于对于某些行为、思想需给出判断及指导性意见。如何界定这一分界线,是摆在高校心理咨询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各从业人员共同探讨、分析、研究。为解决这一系列的困难,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协作,直面挑战,共同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的问题。
四、小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的成功经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危机情况,不仅高校各部门各教职员工要通力合作,也要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精神卫生中心建立顺畅的转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日常教育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多方共同协作,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人格特质,为正式踏入社会提供了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兴华,李志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社会协同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62-65.
[2]丁志强,刘明波. 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服务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3):83-86.
[3]王莉娟.试论当代大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J].文教资料,2015(1):75-76.
[4]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71-75.
[5]张敏生. 心理互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8(8):82-83.
[6]唐闻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个互补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2-74.
[7]刘燕,谢钢.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5(1):82-85.
作者简介:
王莉娟(1981-),女,英语语言文学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