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江“傩堂戏”的文化意蕴及教育价值

2017-09-21 15:45韩炎坪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

【摘要】“傩堂戏”作为德江土家族文化表征之一。傩堂戏由原来的驱鬼消灾的祭祀仪式,逐渐增加了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缅怀祖先、赞颂智慧、劝人去恶从善以及传播生产知识等新的内容,形成了兼具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民俗歌舞,成为现代的一种古朴的民间艺术。“傩堂戏”的文化意蕴也从以前的“人神交流”、“人物共生”演变到现在“人人相融”民间艺术形式,是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范本,“生活实践”的场域和“生动教材”的例证。

【关键词】傩堂戏 傩文化 教育价值

【基金项目】贵州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创新项目(黔教民发〔2015〕278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02-02

一、“傩堂戏”的追述及文化意蕴

(一)“傩堂戏”的缘起与演变

傩堂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崇拜鬼神,认为“灵魂不灭”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认为人死后的魂魄能脱离人的躯壳而存在,并能使子孙后代得到祖先先民的保佑,故而产生了对祖先先民的“亡灵”进行祭祀膜拜的活动。到了周代,楚人信巫鬼,重祭祖,酬神祭祀活动兴盛,并逐渐形成了由巫师演唱祭祀词曲的有一定定格的祭奠活动。唐宋时期,宗教仪式流行,祭祀活动日增,祭祀词曲的创作和演唱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明时期,傩愿神戏由巫师扮演,在厅堂进行夜间演出,且剧目少,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清朝初期,民间艺人逐渐参加巫师跳神扮演活动,且从巫道跳神的迷信活动中脱离出来,有了一定的艺术和技巧的创造,出现了职业性的傩堂戏班,并一直延续至今。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傩堂戏依然保留着比较原始的文化形态,是一种佩带面具演出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戏剧雏形,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傩堂戏起初蒙发于先民们在同自然界的奇虫猛兽、疾病瘟疫作斗争的时候,通过化妆护面、冲杀跳跃、奔腾呼号、设坛请神等仪式活动促进了傩仪、傩舞的产生和发展,后经历史的发展,傩堂戏由原来的驱鬼消灾的祭祀仪式,逐渐增加了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缅怀祖先、赞颂智慧、劝人去恶从善以及传播生产知识等新的内容,形成了兼具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民俗歌舞,成为现代的一种古朴的民间艺术。

(二)“傩堂戏”的文化意蕴

1.人神交流。“傩堂戏”活动是德江县土家族传达信仰的仪式,而信仰文化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生活于对傩文化的神圣信仰体系之中,且通过参与傩神信仰体系的仪式过程,而接受傩宗教价值观念,逐渐在民众的思想领域与社会领域形成一个集体的、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形式。也就是民众最初相信有一个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困难、苦厄的神灵存在,在与神灵的交流过程中而达到保存自身的目的。如傩堂戏中表演者所带面具就具有“神性”,具有驱除邪魔的功能,象征着各色鬼神,因为它们是神灵的栖息之所。[1]通过傩祭、傩戏、傩舞、傩技等信仰表现形态,形成一种根植于传统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互融合背景下的独特而又古老的驱疫敬神、逐邪纳吉、祈福免灾的泛世界性文化现象。[2]信仰傩堂戏的民众认为有傩神爷、傩神娘等神灵的存在,认为人类繁衍和发展依靠神灵的帮助和保佑,特别认为神灵有驱除邪恶、为愿主祈福的功能和作用。如民众对冲傩还愿是围绕神鬼这一轴心开展的祭祀活动,因此出现了请神、迎神、敬神、酬神、娱神、祈神和送神的仪式与环节,对于鬼魅邪祟则采用和谈、恫吓、驱赶、清除扫荡的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各道程序之中。[3]认为子孙消灾、治病、求子、延寿等都要祈求自己的傩神爷、傩神娘,祈求祖先降福,并给予酬谢,让傩神爷、傩神娘高兴,实现祈求目的、祈求愿望的实现,由此便形成了酬神、娱神的“冲傩还愿”的人与神交流、交往、对话的仪式活动。

2.人物共生。虽经过岁月的侵染,傩堂戏的祭祀仪式活动还保留了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崇拜和膜拜,相信自然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还很执意迷信。如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还有如土家人爱群居,居住在一村村、一寨寨、一片片的吊脚木楼的建筑里,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也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木楼的古色古香,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当场所从纯自然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人的栖居之所后,自然与人文就并处在一个共生体系中。民众凭着对生存需要的感受,对自然保护极为重视,他们对物的态度已从“崇拜或占有”上升为“喜爱”的精神层面。优美的自然环境与这些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了人文与宇宙和谐的对话的场域。由此可见,所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为“傩堂戏”活动提供了发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可能,这些物质承载使土家族群眾的文化表达和情感宣泄成为可能。

3.人人相融。从现代科学意义上来看,傩堂戏人士所开展的傩祭、傩戏、傩舞、傩技等文化形态,并不存在着与鬼神对话、与鬼神相通,也并没有什么鬼神消除了灾难,解救了困苦,这些所进行的文化仪式活动体现出来的主要成分还是在于表演,是表演一种与鬼神相通和对话的形式,从而获得愿主的满意和认可,实现了愿主心灵感情的释放和寄养,达到了人与人自身、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相对的平衡。这种平衡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理想化的,真实的矛盾或问题还需人们用坚实的行动去化解,实现人人之间的真正的相融。如土家族音乐艺术就是来源土家族群居的社会群体之中,其精神特质在于融合了音乐的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为一体而表现出来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的音乐个性,形成了相对稳定和谐的艺术特色。土家族音乐所展示出来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风、民族风格,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音乐艺术的生命,更是土家族人民自身生命的体现,是土家人民在歌唱的过程中主观心态特征和外在音乐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感受的艺术情怀。再如古老的摆手舞既是一种的宗教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缅怀、鬼神的敬畏、丰收平安的向往。摆手舞场面凝重庄严、巫师威严神圣、祭祀队伍虔诚痴迷,在这种强势能训导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部族民众的教化。在没有文字和书本的时代,这种祭祀、庆典无疑成为以巫师为导师传授某种技能、传授礼仪习俗及部落历史知识的最佳场所,强化了各个民族个体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的凝聚力及共同的心理特征民族的认同感,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相容、相融。endprint

二、“傩堂戏”的教育价值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时空区域,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认识,还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与认同。傩文化亦然,傩文化这一具有特殊属性的民间文化事象或样式对于社会需要方面产生的意义是因时空的不同而获得傩文化功能作用的意义评价是不一样的。傩文化价值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认为傩文化具有心灵慰藉的作用;对于民族群体而言则是具有娱乐消遣的价值;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的价值。同时傩文化还体现在精神心理、祖先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维度及音乐舞蹈艺术维度的价值。

1.“儺堂戏”是学校教育“生命教育”的范本

傩堂戏作为土家族文化标志之一,整个活动提倡在于对生命的关照。人现世生命的消灾纳福、对去世祖先的生命的缅怀,对未来人生命的祈祷平安都是诺堂戏所关照生命的具体体现。然而不仅于此,傩堂戏还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和保护,五谷丰登、家畜繁盛等都有积极的生命关照。这种既对人的自然生命的保护,又对人的精神生命的关注的提倡生命关怀的人与自身生命、人与TA生命共同生成、生长而形成的共生思想,充分展示了傩文化中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的高度融合。傩堂戏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是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结合体,傩堂戏逐渐成为土家民族群体精神文化倾向,不仅显示了土家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关怀的人文教育的范本。人在参与傩堂戏的文化活动过程中,人的灵魂得到了润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深刻的体现。学生在傩堂戏活动中能体验到敬畏天地、亲善自然、孝顺父母、和睦待人、珍爱生命”等人性之美,学生内在生命的身心成长、发展和完善得到了提升,实现自身自然生命与超自然生命的精神享受相统一,培育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取,形成足够强大的民族心理场,树立起自觉维护土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意识和使命感,从而实现自身生命存在得以得到体认,而且在实践践行的路途中亲历了本民族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凝聚力。

2.“傩堂戏”是学校教育“生活实践”的场域

傩堂戏是土家人在堂屋或摆手堂中所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不仅土家族民族的音乐舞蹈、戏剧(目)紧密相关,而且面具、服装、道具、唱腔及唱词更是与土家人生活习俗、民俗活动紧紧关联。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会的儿童养育方式,对人的个性形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为传统的民俗形式,“傩堂戏”活动为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以民俗活动为形式的“培养基”,其育人价值无处不在。“傩堂戏”活动为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到校外生活的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而言,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傩堂戏”活动如同一个“隐课程”,使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联动中,涵化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态度,为学生追寻幸福生活奠定了价值基础。随着傩堂戏的逐渐的被外界所熟知,学生看待生活的视角也会发生改变,逐渐建构起多层次、范围宽广的朋友交际圈,而不再囿于狭隘的生活交际中,让学生习得了如何生活、学会生活的技能和方式,社会角色、民族角色的积极参与,在傩堂戏的活动中耳濡目染地熏陶之下,不断地激发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自发地担负起力所能及的责任,融入到社会活动的流程中去,体会生活的趣味,形成良好的生活品质。

3.“傩堂戏”是学校教育“生动教材”的例证

傩堂戏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青少年或学生在傩堂戏中感知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在傩堂戏的活动中感知多姿多彩的融合了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都在傩堂戏这本“活教材”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傩堂戏保存和传递了土家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风貌、习俗和传统等,给学生提供了充满民族特色的活动场域去感知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力量,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和完善了民族成员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傩堂戏文化形态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研究资料,负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的讯息,可以使我们回归精神家园的同时,拓展学生对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民俗史、美学艺术史以及宗教史等的研究视野。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傩堂戏这本生动的教材在于还原学生生活的本来面目,唤醒学生内在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多体验、多学习,逐渐成长成为一个心理更为自由,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入的生命个体,在更为开放、多元、富有情感的民族文化传承场域里,形成自我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为民族文化基因和实践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傩能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系统里,逐渐的取舍、学习和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或行为方式。正是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的适应性积累,形成了独具教育价值意义的傩堂戏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李海平.中国傩面具及其文化内涵[D].兰州大学.2008:P37-38

[2]廖夏林.抚州摊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P215-216.

[3]李华林.德江傩堂戏[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P65

作者简介:

韩炎坪(1983.2-),湖南溆浦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好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师生关系
创新实现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