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巧
从农历六月开始,很多地方都出现高温天气。北京城也是骄阳似火,暑气炎炎。在清代,皇家贵胄是如何防暑消夏的呢?
皇宫建筑在建造、装修上早就考虑到了防暑功能。宫里建筑的北房一般来说是前廊后厦,冬暖夏凉。北京的夏季早晨与晚上都是比较凉的,一般来说上午九点钟以后,暑气才会逐渐上来。这时,太监宫女们把每间屋子廊檐下的大竹帘(又称堂帘)支窗放下来,阻挡热气。这堂帘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皇宫防暑消夏的重要措施之一。
皇宫还采冰储冰,藏冰消夏。清朝皇室有专门的冰窖,是处于皇城内北海东墙外的“御用监”冰窖,这个冰窖在明代皇室就开始使用了。此外,还有一些是为王府贵族以及官衙服务的冰窖,简称“官窖”,它们多数是由砖石砌就、内部为拱形的地下冰窖,与皇家冰窖相比,要简易很多。《大清会典》记载清朝北京城共有 “官窖” 十八座。
有了冰后,皇室怎么用来降温呢?其实,细心的参观者在故宫里也许见过一种木制、锡里、外面有铜箍,高约一尺五寸,两尺见方,下面有个尺来高木座的桶,这个桶上还有两块带透空钱式孔的木盖子,它叫作“冰桶”。高温天热时,就把冰窖里取出来的冰块置入冰桶放在室内,冷气自孔洞缕缕而出,降温效果很好。
清代内务府档案有这样的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五日,郎中保德奉旨:着做风扇一座,钦此。”四天后,保德把风扇进献给了皇上,这个风扇的模样是:“楠木架铁信风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雍正皇帝可能觉得做得不错,对风扇的制作还提出了“宝贵”的设计意见:“再做一份,架子矮着些,安大些的羽扇。再将葵黄纱风扇,做一份。”六月初六,按照皇帝旨意改进的风扇就进献了上去,皇帝很满意。
风扇用了没两天,雍正皇帝又提出了新的设计想法,又下圣旨:“尔等做的风扇甚好,朕想人在屋内推扇,天气暑热,气味不好。不如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做一架……再做一架放在西暖阁门北边,绳子从槅断门内透出。”在皇帝的智力推动下,中国式的风扇由手转的“推扇”向“拉扇”进步了。“于七月初五做得拉绳风扇二架,总管张起麟进呈讫。”
乾隆九年,乾隆皇帝作了首《水木明瑟》词,前序如此写:“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愈生净绿。”这个由西方技术用流水做动力的风扇,比雍正时的风扇又进了一步,而且还很雅致优美,它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除以上避暑措施之外,帝王家眷也热衷找个凉快地儿避暑。每逢高温来临之前,皇帝就带着喜欢的家眷臣子浩浩荡荡地去避暑了。康熙喜欢在西苑、南苑和西郊畅春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处避暑。雍正则長期在圆明园过夏天。乾隆则是夏天有祭祀与典礼时才回紫禁城,事毕,再回到凉爽开阔的圆明园。1895年后,慈禧喜欢把颐和园当作消夏游乐之地。因为这些处于北京城西郊的诸多皇家园林,景色优美,设置精当华丽,当然要比高墙大内的紫禁城要凉爽、透气、舒服、安逸得多。
再说皇家还有其它的防暑措施,就是叫内务府造办处按照所谓的宫廷秘方造一些防暑药,俗称“锭子药”,主要有:盐水锭、蟾酥锭、避暑香珠等等,可以随身携带。比如那避暑香珠可以挂在衣襟上或者是戴在手上,既可安神定性、防暑降温,也是一种很时尚的装饰,皇宫里的人都很喜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