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伤痕累累的男孩,这都是男孩在扭打碰撞中产生的。很大程度上,父母为男孩悬着的心就在于此。其实父母不明白,有时候男孩的扭打碰撞是他们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只要不过分,父母大可不必担心。
由于受激素的影响,男孩天生喜欢刺激和冒险,极易受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男孩的童年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受伤、不断坚强,又不断成长的过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伤痕是男子汉的勋章。”虽然我们并不希望看到男孩浑身挂满伤痕,但是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受伤就心疼得不得了,从而把自己的男子汉关在家里,让他安安稳稳地成长,这样的男孩永远学不会坚强。
老鹰筑巢时,总是会先往巢里衔进一些荆棘,然后在荆棘上铺上稻草。在小鹰们长到一个月后,它就会把窝里柔软的稻草衔出去,让荆棘露出来。荆棘把小鹰们慢慢逼退到窝边,这时老鹰就会将小鹰一个一个推出窝外,向外摔出的小鹰只有努力地扑打翅膀,慢慢向下降落,才能安全着地。这时候老鹰就把落在地上的小鹰的一部分无用的羽毛拔掉,然后把小鹰一个个衔到窝里,再次将它们推下去。
刚好有个路人经过,他见老鹰如此残忍地对待小鹰,便偷偷把一只降落在地上的小鹰带回家喂养。这只被人养大的小鹰,翅膀又大又重,再也无法翱翔蓝天。
鹰妈妈爱自己孩子的方式是不怕让孩子受伤,不溺爱孩子。
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受伤,于是把孩子养在“温室”里,不让他们经受生活的磨炼。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坚强,没有受过伤的孩子永远不知道疼痛的滋味。让孩子受伤,不是为了让他受苦,而是让他从疼痛中得到教训从而不再受伤。经受过伤口痛楚的人以后再受伤时,会懂得坚强,否则永远也无法面对风雨。对于男孩来说,他未来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如果我们不给他灌输坚强的思想,他拿什么去迎接激烈的竞争,怎能担负重大的责任。
很多父母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打架。如果孩子吃了亏,父母会非常心疼,通常急着帮孩子“报仇雪恨”;如果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伤了,父母还得对找上门来的对方家长赔礼道歉。其实很多父母不明白,有时候男孩打架根本就不是两个孩子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更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也许他们就是一时兴奋,一时生气罢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男孩玩耍的过程当中,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然而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这点,他们总认为男孩打架是对方的孩子野蛮不讲理,是对方的孩子在欺负自己的孩子。
小明和小军是邻居,经常在一起玩。一次,两个孩子为了一个玩具起了争执,结果动起手来。两家的大人一看到孩子打起来了,立刻前来“助阵”,他们都认为是对方不对,于是也动起手来。两个孩子看到自己的父亲扭打在一起,感到十分无趣,就停止了动手,玩耍起来。两个大人打得筋疲力尽,突然看到两个孩子正在一起快乐地玩游戏,他们俩互相看着对方,觉得无比尴尬。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太多了,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跟人打架,第一反应就是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去想孩子为什么打架。男孩打架本来是没有什么,因为打过以后,他们很快会忘记,打架有时只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有时候,孩子之间动手,根本就没有谁对谁错,如果父母不分缘由,非得参与进去,结果只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糟。孩子们的事情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决,家长要相信他们有这方面的能力,同时家长也完全可以借此锻炼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孩子解决不了,父母不妨给他一些指点。
有时候孩子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心灵很单纯,他们会用善意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仇恨意识,家长千万不可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仇恨的种子。家长在处理孩子之间动手的事情时,不要护短,而是要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做父母的要切记:当你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争端的时候,你就教给了孩子很重要的社交技巧,孩子会从这样的技巧中获益终生。
很多男孩在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比如,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及格或者受了委屈时,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于是他们经常把满肚子的怨气发泄到东西上。男孩通常的表现就是摔东西、砸桌子、撕课本。其实男孩这样的表现也很正常,男孩通常不会像女孩那样用语言来表示自己的愤怒,他们更愿意把心中的不快藏在心里。男孩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内心,他们通常喜欢用一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于是一些摔打性的动作就成了男孩们的发泄方式。面对这样的男孩,父母一定要给他必要的关爱,让他把心里的怨气都发泄出来。
有一位爸爸,看到儿子放学后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感到很奇怪,于是就进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爸爸进去后,大吃一惊,他发现儿子满脸通红,双拳紧握,正在捶打书桌。爸爸了解到,原来儿子在今天的跑步比赛中输了,心里很难受。于是他给儿子买了一个沙袋,每当儿子不高兴的时候,就让儿子去打沙袋。
这位父亲是非常聪明的,他了解男孩的心理,他知道男孩的情绪需要发泄,因此对儿子的这种捶打行为完全理解。
当然,让孩子发泄不是最终的目的,重要的是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当孩子的情绪稳定后,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要让孩子把心里面的不愉快说出来。想做到这一点,家长平常就要多和孩子沟通。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一旦进了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自己就能够放松了。其实不然,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永远不能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