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 刘晓巍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卫生”即“心理卫生”,指的是一种健康状态。对于还处在孕期或产褥期(也就是“坐月子”)的女性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随着现代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产前/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继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之后,俨然又成为一个女性心理健康“杀手”!
失眠、胸闷、心慌、焦虑、烦躁、患得患失……正在经历孕期或刚刚结束分娩的你,是否也是这样?
1.孕期——
孕育新生命对准妈妈们而言是一次幸福的经历,但生理上的巨大改变也可能会让孕妈备受煎熬。孕产期妈妈是心理疾病易感人群,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影响着大脑中调节情绪神经的传递。心理压力过大的孕妈会出现失眠、头痛、胸闷、心慌、吃不下东西等现象,时常感觉到情绪低落。
2.产后——
从妊娠到分娩,新手妈妈的身体、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对母亲角色的不适应,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而给自己带来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比如会对新生宝宝产生冷漠、嫌弃感或过度保护心理,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哭泣等。特别是产后1周,情绪变化会更为明显,心理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
胎儿和孕妈是两位一体的,孕期情绪的波动可通过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影响胎儿。
尽管孕期轻度、短暂的情绪改变并不会对胎儿产生什么危害,然而,严重的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过度紧张,可使大脑和下丘脑受影响,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胎盘供血不足,引起胎儿宫内缺血、缺氧等;另一方面,还可能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使胎儿血液循环进一步受阻,甚至引起流产或早产。
此外,孕妈妈如果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宝宝消化系统异常的发生率也会相对增加。研究资料还发现,孕期经常怀有消极情绪的孕妈,胎儿出生后性格异常的发生率也会增高。
妊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对胎宝宝过度担忧,孕妈学会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相信产前检查,可以向医生咨询或多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了解孕期的相关知识,对自己身体内分泌的变化能有所了解,不要“捕风捉影”,从而避免产前、产后抑郁的发生。
孕妈及其家人应正确面对孕期从生理到心理的各种变化,共同克服孕产期负面情绪,家人也应给予孕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尽量避免可能引起孕妈不良情绪的言语和做法,让孕妈可以放松心情,从而更好地规避产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充分享受孕育的快乐。通过家人朋友的支持,自我调节后症状重且不缓解的孕妈,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孕期孕妈妈的心情是可以影响宝宝未来的性格的,所以为了下一代的快乐,至少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应及时提醒自己采取转移烦恼、宣泄积郁、积极社交等方式,注意适当调节变化生活内容,无聊时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看一些正能量的书籍,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
①美食“治愈术”:孕期可以均衡搭配一些清淡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切忌暴饮暴食,多喝温开水,自内而外地调整身心状态。
②运动“治疗法”:孕期切忌一直躺在床上。孕晚期行动不便时,可以适当做一些比较轻松的运动,比如散步、做孕妇操、在室内适当走动等,这些也都有助于顺利生产,减少分娩时的痛苦。
准妈妈们要知道,怀孕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孩子也不是生病。在迎接新生命到来之际,也千万不要迷失了自我,应多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河山大好,何不出去走走?去享受每个珍贵而美好的时刻,和宝宝一起平安健康地度过这个重要阶段,日后回忆起来,也是幸福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