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恒 李莉
摘 要:近年来,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和开展状况,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文件,从而有针对性地来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在当今“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普遍突出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直接反映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在整个学校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对合理性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途径;青少年;终身体育
一、 前言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新形势下,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锻炼的好习惯。对此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大文件来大力支持中小学体育工作,从2007年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到2012年国家政府部门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了坚持鼓励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取得了积极进展。2016年我国政府又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其中进一步强调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从而为其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还有调动家庭、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模式,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基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本论文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力求通过科学的理论研究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程理念改革的推进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来加强学校体育指导工作,学校体育阳光运动的开展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初步进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薄弱的环节,重点突出的问题在于青少年学生主动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仍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背景是基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研究,着重运用体育原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通过学校体育途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学校体育发展趋势与改革提出相关合理性对策建议。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进而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展开分析,为了明确青少年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运动项目;对青少年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的基本情况分析,为了明确青少年学生参与每天一小时的家庭體育活动或社区体育活动;文的研究通过运用体育原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通过学校体育途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体育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和学校的体育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逐步提高运动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有利于促使青少年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二、 相关概念的阐述与界定
(一)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学校体育途径
一般认为,体育途径是从区域和时空视角概括体育的路径。具体可划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学校体育途径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体育活动方式,主要包括早操、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方式。学校体育体育途径是联结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桥梁,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途径在我国体育综合发展战略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以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
由于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发展状况存在着地区差异性,因此难以做到用全国统一标准的教学大纲,从总体来看,学校体育工作仍是教育活动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大多数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总体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学校体育课教学尚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还有大多数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受到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单一化,缺乏创新性及时效性,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施以及开展大课间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 学校体育思想观念的偏差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一直都很重视身体素质的练习,从小学到大学,致使学生真正学到的运动技能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一个运动技能还没掌握好;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容易导致学校体育的片面发展,把学生的体育往往只看成是在学校里“玩耍”,或只追求在学校的短期锻炼身体的效果。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往往把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唯一标准,这就导致了学生体育活动过于单一化,各方面运动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高,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学校体育改革无法深入和发展。
(三) 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
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学生。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一方面是学校传统教育思想忽视学生体育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没能激发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总的来看,我国学校体育实践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走上社会后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价值。学生被迫参与体育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
(四) 学校体育实践与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不一致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存在互不衔接、不协调的现象。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大纲规定太死、缺乏创新性,从不同年级的授课内容可以看出,某一练习重复太多的次数,娱乐游戏为导入的教学素材较少,科学性及实用性不高等。再者,缺乏对学生体质和健康一体化监控和评价,忽视学校体育对增进学生健康的功效、方法与评价,没有体现学生个体年龄差异,较少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需要对应的体育教学活动,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难以区分开,致使体育教学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确立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
学校体育领域贯彻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是统领学校体育其他指导思想的最佳选择;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演变的必然,也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全民健身的现实需要。学校体育要开拓崭新的局面,必须坚持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来,促使我国体育朝着终身化方向发展,体育人口大大增加,人们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应该着眼于学校体育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那么就可以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当作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随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应该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正確处理好三大体育途径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意识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既有本质的区别,相互之间又有紧密联系。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体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整个体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实现各种体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体育整体的有效性。总之,这三种体育途径各有特色,它们之间也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体育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 建议
1. 探索多样化、特色化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是指组织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具体方法。在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上,确立“个体化、多样化、开放化、无形化”等终身体育思想下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改革的原则;积极尝试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各学段的体育组织形式。例如高中阶段采用课内选项制,有条件的学校,高中阶段可以在课内选项制的基础上实行课外选项制。
2. 调动家庭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模式
调动家庭、社区与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模式,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校要合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家长要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青少年体质,进而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 构建一体化的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学相衔接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所谓学校体育一体化,就是把学校体育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考虑到学校体育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还要考虑到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要把学校体育置于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想联系的大背景下,使得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密切协调,这是终身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体育要考虑的长远目标与效益的体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一体化,在学校体育内容上,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设计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注意学校体育各阶段内容的衔接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27号.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号.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7号.
[4]徐恒大.浅谈通过学校体育途径培养中专学生终生体育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2):101-102.
[5]张贺.学校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D].吉林体育学院,2012.
[6]裴立新,朱长跃.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重要前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01):11-15.
[7]马海娜.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耦合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8]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吕树庭.体育社会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0]韩琦.学校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35):152.
[11]任莲香,尹克丽,李航.学校体育应把终身体育作为教育的战略重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99-101,109.
[12]王化丽.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A].体育科研,2005年第3期(总第99期)[C].
[13]杨丹丹.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宋恒,李莉,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