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卫视原创文化节目《诗歌之王》以诗乐结合的节目模式,运用真人演艺的方式,把诗唱给观众听,让诗词这个古代传统文化元素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中。但是,它的内容创意无法支撑这个美丽的创意。如何将诗歌更好地大众传播化,这是《诗歌之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诗歌之王》 传播策略 创意传播 诗歌
一、《诗歌之王》的诞生背景及意义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电视机就是将每个观众都变成沙发土豆。我们沉浸在这个虚拟的、被营造的世界里,然而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生活中的社交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状态。同样,现在的真人秀扎堆播出,电视节目内容五花八门,大多数收视率很高的内容都是那些以明星为主要嘉宾,同场进行成员之间的竞赛或者年轻的艺人们去带娃,旅游,等等。越来越戏剧色彩浓重的电视节目氛围,导致电视节目的内容水平越来越低——明星们夸张的表演方式,不恰当的语言动作,非常容易给这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正是在这个娱乐综艺节目泛滥的年代,四川卫视的原创文化类节目《诗歌之王》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它的出现带着其他电视节目所没有的文化底蕴,高举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旗帜,着实是娱乐氛围浓厚的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现在国内的大多数真人秀以引进国外的模式为主,很少有原创的文化节目。除此以外,文化习俗、生活模式,以及社会规范等特性既极大地抬高了文化类节目的制作门槛,也为真人秀节目领域的本土化原创提供了新契机。
笔者意在通过《诗歌之王》的传播策略研究,为以后诗歌的媒体传播树立一个可以借鉴的优质范例;同时,通过这次研究试图重新将中国传统文化——诗元素带回到大众视野中去,为新诗的传播寻求一个有效的策略方式,找到更多的读者,树立一个正确的新诗文化传统。
《诗歌之王》作为一档全新的诗歌文化类节目,从2015年12月12日每晚周六20:30起播出。它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用流行音乐唤醒观众的诗歌情怀、激发诗文的时代魅力。该节目以极具时代感的形式对弘扬传承诗歌文化进行了有益探索,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逐步提升,在全国35家省级卫视同播出时段排名第九(单期排名最高第八),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诗歌文化类节目。
“诗歌之王”的官方微博位居“微博热门话题榜”第六,“疯狂综艺季”第一,话题阅读量高达6.9亿。在互联网播放平台上,新浪,搜狐,腾讯,优酷,爱奇艺等知名网站均对该节目做了宣传,网络点击量突破2亿。
除了收获较高的收视率和社会关注度的同时,《诗歌之王》还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2015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有“新华网”等著名媒体相继为这个节目点赞,对这个节目予以充分肯定。
二、节目的内容创意
作为一档全新的原创诗歌节目,如何打动普通人是大多数文化类节目本土化原创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难题。在这个“互联网+综艺”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一档严肃的文化节目做的深入人心呢?在节目的内容传播创意上,《诗歌之王》给我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每期节目主题设置巧妙
《诗歌之王》节目的一大亮点就在它每期十分接地气的节目主题。从第一期的主题“遇见(旧韵新唱)”到最后一期总决赛的“中国爱”,笔者将《诗歌之王》的每期主题做了一个表格统计,见下图(表格 1-1)
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节目主题系列的亲和性。这些熟悉又正能量的主题不仅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还给观众传递了中国核心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青春、亲情、梦想等词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名词,谁还没有青春和梦想?谁的亲情不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些具有共通意义空间的字符串使节目变得吸引人,让观众有关注收看的欲望。
(二)“草根文化”内容的正确选择
“草根文化”作为文化内容领域的一个热词,被节目组玩得炉火纯青。有别于《奔跑吧》《快乐大本营》等热门综艺的嘉宾套路,《诗歌之王》邀请了诗歌界的小众人物和歌唱界的冷门选手来参演。梁芒,李笠,仲尼,宇文珏等诗人,曾静玟,丁于,熊天平等歌手,这些小众但实力雄厚的参演者给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节目组撇去那些非常热门的歌手和诗人,选了这些冷门的嘉宾,正是“草根文化”内容的体现。除此之外,节目的评审团是由符合节目主题的素人们组成,这一点也体现了节目组对“草根文化”的娴熟运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嵌入融合
诗歌是华夏民族历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時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诗歌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成了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环。以往诗歌文化重回大众视野的渠道和形式非常单一,这就导致了诗歌很难在广泛的人群和区域中普及,仅有的一些文化节目也都普遍缺乏创新的呈现形式,留不住观众。
《诗歌之王》这个节目不管是竞演时的中国风舞台设计,还是诗人为歌手改编的诗歌歌词,都把音乐与诗歌牢牢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中国风的视觉效果和浓厚历史文化感的歌词,配合歌手的演绎产生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化学反应。诗歌文化以这样一种创新的模式重回大众的视野,传统文化也在新形式与新包装下与观众产生互动,激起观众内心深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引起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激发受众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节目的传播创意
(一)“诗人+歌手”的联袂竞演
从中国文学史来看,诗与歌在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中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在古代,诗、乐、舞本来就不分家,诗歌最初就是通过歌曲传唱的。但是自五四运动之后的新诗进入中国,诗与歌的关系链就越来越淡。新诗逐渐失去了过去那种脍炙人口的特质,慢慢地变成小众文化的产物。
《诗歌之王》这个节目的出现,重新拾起了“诗+歌”的黄金组合。诗人与歌手联合组成诗歌战队竞演歌曲的方式也别出心裁。诗人为歌手的热门曲目进行歌词的改编,再由他们进行个人风格明显的演唱,最后再由评审团对整个演出进行打分,如第二期主题为“旧韵新诗”中,台湾歌手曾静玟的著名曲目《千年》由她的搭档仲尼以“霸王别姬”为创作思路,改编成了极具中国风的《千年·一抹红》,那期她和仲尼都收获了无数的好评与掌声。
(二)回合赛结合踢馆战略,看点足
这档节目以每期轮回赛的方式让每位参演者进行竞演。两期为一轮,一轮演出过后,评审团和评审老师将会为各个诗歌战队打分并排名,排名靠后的战队就有可能离开这个舞台。同时,《诗歌之王》还设有踢馆环节,每轮第二场接受踢馆战队的挑战。踢馆战队就是第七支战队,同样是诗人加歌手的参演者组合,实力不容小觑,选手有因为“中国好声音”一炮而红的泰国歌手朗格拉姆,有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的山东诗人刘明杰,有我们熟知的温柔男嗓品冠……这些强劲对手的出现,使这个节目更具可看性和趣味性。
(三)强大评审团实力坐镇
在现场评审团阵容方面,《诗歌之王》节目也花了不少心思。著名诗歌编辑商震老师、闻名的音乐创作人黄国伦老师等知名人士都是节目的评审员。除了这些强大的评审老师以外,节目组还精心设置了100位身份切合当期主题的观众来组成“诗评团”。这些对主题最敏感的观众将评判每位表演者的作品,决定战队的胜败去留。节目中“星”“素”的元素真正结合,节目宗旨“把诗,唱给你听”的全面展现,注定使这个节目成为让人记忆深刻的文化符号之一。
四、《诗歌之王》的反思
作为一档极具创新性的原创文化类节目,《诗歌之王》为别的节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但是,内容的创意失败是这个节目最终传播效果一般的最大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为各位一一列举。
(一)节目现存的不足之处
1.节目本身内容创意失败
总的来说,《诗歌之王》的传播失败就在于它的节目内容并不能支撑起一个这么美丽的节目创意。诗歌战队固然是个特别的模式,但这个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基本都是小众选手,很少出现一些知名的人选,在这之中,歌手苏醒可能还算个小有名气的参演者了。名人效应在现在的传播模式中是很重要的一种传播策略,知名人士本身所拥有的名气可以吸引不少的粉丝,节目组便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将这些潜在观众变成常驻受众。这一点,《诗歌之王》做得并不好。在这个浮夸的眼球经济时代,即使这个节目的宗旨和内容有多么的优秀,如果缺乏吸引人的表演者,受众就不会买账。《诗歌之王》的选手中并没有观众耳熟能详的人物,部分被内容吸引的受众也很容易在后期流失。
2.诗歌更应该关注社会现实,不为一己之悲欢
诗歌作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块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诗歌一直是以歌的形式传唱,并不是小众的文化标志;而现在,新诗的内容慢慢转向了个人的情感寄托,失去了过去诗人们胸怀大志,心系国家的特质,诗歌慢慢变的小众不被人熟知。
回到《诗歌之王》的诗歌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人们所写的诗歌歌词其实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抒发心中的感慨,只为一己之悲欢的诗歌歌词使诗歌的传播效果变的微小,受众并不能参与整个传播过程,这一点导致节目内容创意的又一次失败。
3.节目宣传和推广不到位,传播策略失败
首先,《诗歌之王》的传播自身资源并不好——四川卫视。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和湖南卫视的各大综艺之所以这么火,成功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电视节目的自身传播平台很优质;第二点,就以湖南卫视的《花儿与少年》为例,这个以明星真人旅游为主线的节目在开播的一个月前,湖南卫视就不停地在电视上播放预告片,同时,微博方面湖南卫视也创建了一个《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热门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诗歌之王》不管是节目开播之前还是节目上线进行时,都没有对这个节目做大量的宣传,这也是其在收官之际收获关注寥寥的原因之一。
(二)节目的优化策略
从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之王》这个节目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笔者根据这些缺点为其罗列了一些相应的节目优化策略,以帮助提高节目之质量。
1.把握受众口味,调整内容
不管创意有多好,所有创意传播还是要归于内容为王。节目组应该多进行线上的受众调查,有时候网上的观众意见还是非常宝贵的,学会如何把握观众的阅读口味是《诗歌之王》节目需要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节目组可以设立一个民意互动调查等部门,专门负责收集节目相关的舆论并提高节目质量。
2.传唱诗歌,讲诗歌大众化
诗歌并不是小众的文化,只有将其变得大众化才能够久久流传。参演的诗人可以将诗歌的歌词改编成与大众相关的、贴合大家生活的内容,再配合歌手们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乐曲传唱,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3.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节目的宣传和推广
节目的宣传和推广是决定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诗歌之王》应当多在线上(微信、微博、互联网视频网站等)平台进行节目前期的宣传;在中期,节目组可以放出节目相关的选手亮点或者采访;在后期,节目组可以放出相应的节目回放或者精粹视频。以微博平台为例,《诗歌之王》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热门话题,在这个话题里面放上与节目内容有关的视频,甚至可以和音乐网站联合推出《诗歌之王》音乐特辑。至于线下平台,节目组可以邀请诗歌战队进行城市巡演或者粉丝见面会,这一举动可以拉近观众与节目组的距离,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歌之王》作为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给中国缺乏文化节目的电视圈现状打了一剂强心针。诗歌本来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节目通过电视真人秀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大众化的表演方式中,在这个充斥着娱乐综艺的电视世界,给了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节目现存的不足之处是中国文化节目乃至整个电视节目制作时的前车之鉴。
《詩歌之王》在继承传统文化类节目娱乐性、明星参与、PK环节等综艺传统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观众看到了“文化的被创造”,而不是“文化的被记忆”,这对电视文化节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为传统文化类节目指明了全新的创作方向。我们期待,未来能通过《诗歌之王》这样对文化坚守的节目的倾心和诚意,给大众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的诗歌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刚.创意传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马冬莉.《诗歌之王》:对流行歌曲拯救诗歌的解析[J].当代电视,2017(1).
[3] 刘刚:《诗歌之王》:原创文化节目的担当[J].光明日报,2016-1-4.
[4] 马春光.“自媒体”时代的诗歌形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5).
[5] 邵晶.从《诗歌之王》看文化节目和音乐节目的双向突破[J].当代电视,2016(11).
[6] 张明芳,王洁群,王红霞.电视栏目《诗歌之王》文本分析[J].当代电视,2016(8).
[7] 贺雪飞,赵芳璇.论电视诗歌节目的传播困境与突围之道——以“节日诗会系列”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9).
[8] 沈虹.创意传播的沟通元与广告创意传播[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2(8).
[9] 蒋婷婷.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0] 马媛南.《侣行》的创意传播策略研究[D].辽宁大学,2015.
[11] 杨溢.《爸爸去哪儿》的创意传播策略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
作 者:张琦,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2016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