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查云飞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科技创新实践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指引着创新的方向,企业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最佳阵地,人是推动创新的直接主体。大学生因为其年龄和学识的关系,占据着创新主体中承上启下、延续辉煌的关键地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具有举足轻重作用。文章认为应力争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依托地域优势,分析了福建高校在多样化的知识产权创新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措。
[关键词]知识产权教育;模仿;创新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现代社会的竞争是速度的竞争,即要有比别人更快的学习能力和更强的创新能力。而大学生无论是从学习的黄金年龄来看,还是从知识的基础来看,都应该比别人拥有更快的学习能力和更强的创新能力,折射到工作中就应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效益性。但从用人单位反馈得出,一些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存在质疑,究竟原因何在?
一、大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
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教育已彻底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了。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社会建设,急需大批的人才,所以流水式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教育模式在大批量生产人才方面的确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习的时间短、见效快、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执行力比较强。另一方面是这种教育模式的缺点同样明显,如: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流水式填充、对个体个性的漠视、思想僵化、思维定势、创新性非常弱。这些弊端也带到了社会和企业上,导致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核心技术元器件和设备设施严重依赖进口。
(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经济都是靠制造业牵引,尽管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问题是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低,企业只能作为代工厂的形式存在,核心技术缺乏。一些企业企图摆脱这种压制,但苦于接触不到核心技术,也无力独自研发新技术,只能在模仿中艰难前行。
(三)知识产权创新教育的现状
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创新的源动力问题,另一个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率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活动与高校的知识产权创新教育紧密相连,而接受创新教育的主体就是海量的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每一个大学生在创新道路上迈出一小步,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可能前进一大步。但现阶段我国的知识产权创新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起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 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约765万人,但其中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数量太少,笔者随机抽取师范类、政法类、一般综合性大学共三所高校进行样本比对,发现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毕业生占比率最高不足2%。很明显,在如今“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战略下,专业人才的数量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具体数据如表一所示。
2.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仍比较薄弱
我国社会“山寨”较为盛行,由“山寨”起源的“山寨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市场越来越大,对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要打破这种局面,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智力劳动、崇尚创新的意识环境和文化氛围。知识产权人才是创新的要素和主导力量,是创新意志的主导者、创新资源的整合者,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成果的推广者,是一支需要优先发展的力量。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任重而道远。要深入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提出的点线面结合的要求,大力加强“面”的教育。“面”是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要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尊重和理解智力劳动,崇尚和追求知识创新。
3.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因为起步晚,不但需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而且师资不足也是一大掣肘。现有的知识产权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求。而且从一些高校学生测评中可以发现,部分知识产权教师法律基础较弱、实务经验不足、知识产权周边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能力一般,实际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二、知识产权创新教育的作用
知识产权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性教育,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和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要着眼于知识产权的创新属性,教育与经济、政治、科技相互影响,对本土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知识产权”的开放和创新属性的要求下,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可避免,知识产权的创新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教育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的实现。二是要以高校有特色的创新平台的构建为契点(以福建高校为例),促进福建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对接,将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和知识产权的创新属性都切实落实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有利于福建的经济发展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摇篮的功能的实现。三是要以动态的视角、与时俱进的态度研究高校教育市场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以刺激教育引导创新、创新反哺教育的目的的实现,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创新首要的是观念的创新、思想的创新、思维的创新,并且让这种观念外化于行,產出创新成果,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我国近现代在创新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所以,要找到一个切入口,就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又处于黄金的学习年龄,创新能力相对容易培养,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创新能力。endprint
(一)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产权创新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基础、提高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并有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知识产权教育分为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在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要自小到大、自下而上地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如小学的知识产权启蒙教育、中学的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大学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等,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观念,塑造知识产权氛围,形成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环境,让知识产权制度规则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形成尊重和理解智力劳动、崇尚知识创新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法律思想,建立一种明达且理所当然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1.开设特色知识产权创新课程,加大对学生创新的引导和指导力度
(1)福建高校传统的知识产权选修课程教育继续坚持并加大开设数量。
(2)拓宽知识产权网络课程的覆盖范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科学设计知识产权学习的内容,将知识产权理论与各专业领域知识紧密结合,增强课程的应用性。
(4)丰富知识产权的授课方式,大量采用小班分级教学和专题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习的紧张度,加强问题意识,达到提升学习的效果。
2.打造知识产权创新平台,开设有层次、有特色的创新活动
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该校开设了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效果不错。具体包括:(1)依托福建省知识产权研究院和福建省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开设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培训活动;(2)依托该校“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项目,整合不同专业的广大学生共同参与,自主设计研发并与各类供应商进行商业合作,感受社会与学校的区别,体验非同一般的完整而彻底的创新实践;(3)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大赛,学会主动地寻求和探索知识,不再局限于老师的知识传授,能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奠定创新的理论基础。
3.打造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培养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个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复杂过程,除了法律外,可能涉及商业、管理、科技、经济等多方面知识,需要这些领域的老师及专家支持和配合,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这些师资可能来自于学校、研究机构、法院、知识产权局、专利代理机构、企业等各行各业,通过他们的阅历、经验和学识作用于教学,能让学生领略到来自理论和实务界多种多样的知识,培育学生们灵活多变,博学的知识面和眼光。
4.依托地域优势,加强福建高校师生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
福建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尤玉柱教授主编的《漳州史前文化》一书指出:闽台之间有着相同的地理条件、相同的地质条件、史前时期多次连为一体,很早之前就有人类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由此可见,福建与台湾有着地缘上的先天优势,两地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一直比较密切,教育也不例外。福建省教育厅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具体包括:充分发挥福建省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努力在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上先行先试,开展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推动闽台高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师资互聘的新办法,为推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提供新模式、新经验和新方法。
(二)借鉴腾讯的微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
在知识产权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们感受创新榜样的力量,体会创新的益处。
创新具体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协同创新。大学生因为资金和阅历的限制,想要达成原始创新,困难不小。不过众所周知的腾讯公司,市值仅次于谷歌和亚马逊,他们就是靠模仿起家的,但是要想做大做强,就不可能止步于模仿。腾讯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边模仿边成长的成功之路。模仿是在别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努力,是一种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目的在于提高创新的起点和水平,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对于腾讯而言,创新并不是研究一个尖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服务形态的创新,任何人只要足够细心和认真,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这种创新的文化、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常识。腾讯的领军人马化腾就表示,真正的颠覆就来自大家不注意的地方。这种微创新模式,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也是最切实最容易入手的创新。
大学生可能大多数不具备原始创新的能力,但是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深度掌握现有的信息和科技成果,進行合法模仿,并进行知识的运动吸收,即知识的学习、吸收和二次创新。具体的学习创新过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过程
想要成长,想要进步,想要强大,就要在知识和技术消化吸收后并向外拓展,方能在条件成熟以后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三)掌握知识运动的规律,学会模仿创新
只要是运动,肯定会有波动。老师应该找准策略知晓如何让大学生在模仿创新的知识运动过程中保持上扬的趋势,波动回落的过程中给予适当和适度的刺激,从而恢复第二轮的上扬态势,如此循环往复一直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学习现有知识,挖掘隐性知识,才能在现有固化的知识基础上向外延展,扩充知识的外延和内容,真正达到创新的效果。知识运动的规律如图一所示。
上图中越往外圈,知识的容量越大,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增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被动学习的大学生一般只能停留在第一个知识圈中,即只会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一层次中还有两重损耗,会影响最终接收的知识总量。一是知识在传输过程中会因为表达等原因损耗一部分,二是知识在领悟过程中会因为悟性、阅历限制等原因损耗一部分,最终让单纯接收知识的一方会比传授知识的一方在知识的总量上有所减少,不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第二个层次,比较喜欢思考的学生一般都能通过自学获取一些显性知识,只需通过努力就能实现,但仍然局限于原有知识总量的范围内。第三个层次,隐性知识学习的难度就比较大了,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钻研才能够获得。这一过程还需要学生的悟性和天赋来配合,深入思考、学生的悟性和天赋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第四个层次,发散的知识其实已经超出原有知识总量的范畴,即是在充分学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大量地阅读和研究相关、交叉的知识和技术,汲取别人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学习先进的东西,进行吸收消化,然后可以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或是老方法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技术的突破和二次创新,有可能会形成新的知识产权,产出阶段性成果。
在这整个知识的学习和运动过程中,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社会实践中等各种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和模仿,但是不能止步于模仿,要在知识产权创新教育的配合下,鼓励学生体会腾讯的微创新成功经验,去大胆地尝试创新,去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去学习现有的专利和成果,进行专利外围技术的创新和细节处的创新,只要我们有创新的观念和行动,就会发现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创新,时时有收获。
四、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形成创新意识是前提和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关键和纽带,坚定创新意志是保障和强化,付诸创新实践是体验和产出。一旦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形成,就能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和内在动机,刺激大学生在学习现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吸收和消化,深入思考和研究隐性知识,将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申发和延展,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系统,奠定创新的知识基础,最终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形成新的智力成果,并进而向生产率转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成就知识产权强国之路。
[责任编辑:庞芳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