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初探

2017-09-20 02:45丁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性格心理健康

丁君

联合国卫生组织曾经指出,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健康,同时也应包括心理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活、交往方式也在逐渐变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屆国际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是否能发展并维持这种心理状态,是保障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否正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除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之外,更应当重视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的教学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调控能力,较好地应付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正常变化。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其潜能,使学生的各项心理活动能够更有效、更合理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且指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另外,也应当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和标志,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与社会规范的要求和谐统一,长大以后会更加适应社会群体的要求。同时,除对学生进行社会和群体意识的培养之外,还应当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和保护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素质,避免千人一面。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具有乐观、自尊、勇敢、独立、自信等优良的素质,避免和矫正种种不良性格。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活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个性素质。

一、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认识是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对自己的估计与实际情况过于悬殊,就会使自己和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并出现自满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看法的影响而出现偏离,特别是处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从小就处于家庭生活的中心,对自我的评价容易过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自我介绍和相互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借助别人的看法,而不只是依靠自己的感觉来评价自己。

自我调控一方面是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行为好坏的判别,监控自己自身的行为与思想言语等;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教育,使他们能够主动的调控自己。从情感方面来说,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并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感。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也会逐渐增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你会怎么办”的主题讨论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调整自己的情感。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度发展,充分发挥情感的功效,促使学生其它各方面健康发展。在意志力的培养方面,重点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和坚持性。在教学中,除加强对小学生的理想教育之外,我们还注意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如坚持记日记,坚持参加持续时间较长的劳动等,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二、认知能力培养

认知能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等。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觉事物的能力,在特定的方向上的注意保持能力,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在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他们主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调节,诸如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如何克服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用脑;如何调整应试心态,掌握应试技能等等。

三、交往能力

社会群体的一员,人们需要在社会活动中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这一过程就是交往。通过交往可以获得信息、增进人际和谐、并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生活在一个群体中,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虽然交往范围较小,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但也应注意对交往的指导,特别是交往礼仪的培养。让学生懂得尊重、真诚、同情、关心在交往中的作用,学会与老师、与家人、与同学交往的基本礼仪,排除交往中的障碍,克服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四、个性培养

个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系统。而性格,即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在个性系统中具有核心地位。所以对小学生实施个性塑造时,应把重点放在良好性格的培养上。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也有后天的教育、环境及个人努力的影响。因此,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可塑性很大,因此应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性格教育,以期塑造良好的性格。这包括良好性格的培养和不良性格的矫正。在这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制、守纪、勇敢,关心集体、刻苦耐劳、奉献等性格特征。此外,还应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在性格培养中的作用。让小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努力使他们形成乐观、坦率等良好性格特征。在培养良好性格的同时,注意矫治学生的不良性格,如怯懦、自卑、嫉妒、孤僻、猜疑等等。

总之,作为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小学阶段具有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调节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让学生懂得自我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性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猫的性格爪知道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