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文
【摘 要】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产生于德国的一个翻译学派,它是一种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它论述了翻译的过程不应该只是字与字,词与词的对应的过程,不应该只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内容转换的过程,而应是一个语言的整体信息输出的过程。本论文将结合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讨苗语(中部方言)文化词汇英译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苗语(中部方言);文化词汇;目的论;翻译策略
一、引言
Skopos这一术语是费米尔提出来的,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该词来源于希腊语目的“Skopos”。一般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除了Skopos, 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德国功能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目的论有四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coherence rule)、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这四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因为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和原则下,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文化词汇,换一种说法即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指的是能够传达出某种语言中特有的而别的民族语言里少有或没有的文化的词汇。(Culturally- loaded words refer to those words or phrases which convey a certain kind ofcultural connotations or associations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found in other languages or cultures. ) 文化詞汇体现了某种文明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在别的文化里是少见的或者几乎是没有的。它们体现了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文化词汇的翻译要求译者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同时也要忠实地传达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才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
二、苗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分为湘西(东部)、黔东(中部)和川黔滇(西部)三大方言。在苗族语言里,自然也有很多文化词汇。本论文将探讨分析苗语(中部方言)文化词汇的英译策略。
在中部方言里,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很多,比如以下词汇就充满苗族文化色彩:yex fangb(游方)、nongx gad liangl(吃姊妹饭)、nongx mol(卯节)、ngit gix hlat jox(九月芦笙节)、zuk gix (跳芦笙)、zuk niel(跳鼓)、tob jux(祭桥)、nongx git hlat ob(二月二)、xangs dliangb(巫师)、ed gangb hxangb(嫁衣)、zaid ghangt lox(吊脚楼)、Bok Bil Jul(香炉山)eb hniangb(清水江)等。
yex fangb(游方)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交友的活动。这个词还有别的说法:was dias 或者was dias yex。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在苗族社会里,每一个苗寨都有一个专门提供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叫“游方坡”。男女青年们在游方场进行的对歌试探情感的活动即为“游方”。yex fangb(游方)是苗族特有的婚恋文化活动,这样的活动在英语国家是没有的,要怎样把yex fangb(游方)的文化内涵及意义传递出去,这是一个难题。再三思考之下,笔者以为,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这个词用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当我们在外宣资料中遇到yex fangb(游方),或者当我们给外国友人做向导提及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yex fangb(游方)is a special dating activity which is popular in Miao villages. The Miao youth sing in antiphonal for seeking a spouse.(游方是流行于苗寨的一种特殊的约会活动,苗族青年们通过对歌的方式来求偶)。通过音译加解释的方式来进行翻译,使得苗寨的游方这一特有的婚恋活动得以特殊的传达。这样的翻译方式不仅能保留源语民族的文化风味,也能实现翻译的目的。
nongx gad liangl这个词在苗语里并不是吃姊妹饭的意思,nongx是“吃”,gad是“饭”,liangl是“聚会”。Nongx gad liangl是“聚餐”。但当地的汉族人把这个节日叫做“姊妹节”,把专门用于该节的五色糯米饭叫做“姊妹饭”,所以就用“吃姊妹饭”来代替nongx gad liangl,因而,nongx gad liangl就是“姊妹节”。nongx gad liangl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的一个苗族节日。在该节到来之际,当地苗族女孩就开始采摘一些可以用来染色的植物,放在蒸好的糯米饭上,做成五色糯米饭,在姊妹节上用来给男生传递感情的。文献资料上有人把这个节日翻译成“Sisters Festival”,这个翻译是把“姊妹节”翻译出来了,但是没有把“nongx gad liangl”翻译出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我们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文化的传递。那么,还是用音译加解释的策略进行翻译比较合适。因此,把nongx gad liangl可以翻译为Nongx gad liangl--“Sisters Meal Festival” (A festival in which Miao girls cook sticky rice and dye it colourfully then go dating with boys with those five-color sticky rice. In this festival, other activities such as singing and dancing and water buffalo fighting and horse-racing also take place. It is Miaos Valentines Day).通过意译之后再进行解释,把nongx gad liangl翻译成Sisters Meal Festival”,再进行解释,让外国人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神秘和美丽,同时也让外国人更想对“姊妹节”这样独特的节日一探究竟。endprint
ngit gix hlat jox(九月芦笙节),是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的一个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在镇上举行。每逢该集会,镇上四邻八乡、附近县市的苗族、革族同胞都来聚拢,参会人数达数十万人。在集会上,有跳芦笙、赛马、斗牛等活动,是民间促进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其中,跳芦笙的环节是该集会的核心内容。在芦笙场,苗族姑娘们穿上盛装,戴上银饰,整个会场亮光闪闪,成了银的海洋。这是ngit gix hlat jox(谷陇九月芦笙会)最大的看点和特色。“ngit” 是 “看”, “gix” 是“芦笙”。 “hlat jox”是“农历九月”。有人把它翻译成Gulong Lu Sheng (A Reed-pipe Wind Instrument) Festival. 这是先把苗语“ngit gix hlat jox”翻译成汉语“谷陇芦笙会”再翻译到英语。这样的翻译,不仅经过语言的三次转换,意思也偏离很多。为了实现该词汇的翻译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翻译:ngit gix hlat jox可以被译为“ngit gix hlat jox, gix watching in the ninth month. It is a festival take place in Gulong Huangping Guizhou in the ninth month in Chinese lunar year. In this festival, people gather together to ‘zuk gix (跳芦笙). ‘Zuk is to dance. ‘Gix -- ‘lu sheng is a kind ofreed-pipe wind Instrument. ‘zuk gix is the ‘lu sheng dance. ‘ngit gix hlat jox is the biggest lu sheng (gix) festival in Miao communities”. 在这里,先进行直译,把“ngit gix hlat jox” 直译为“gix watching in the ninth month”,再进行解释。同时,在解释的过程中又对 “zuk” 和 “gix”进行解释,才能把这个节日的意思和内容比较完整地传递给听者。这里的 “gix”只有音译,才能让外人知道苗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化,还有自己的语言。
nongx git hlat ob是贵州省黄平县及周边县市的一个苗族节日,是农历二月二当天进行。Nongx是“吃”,git是“蛋”,hlat ob是“二月”,直译过来是“吃二月蛋”的意思。在这个节日,有两个活动,一个是煮彩蛋给孩子们吃,另一个是tob jux(祭桥)。二月二的早上,人们早起煮好鸡蛋、鸭蛋、鹅蛋,染上颜色,用网兜把蛋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或者栓在腰上。孩子们拿到蛋后,并不急着吃,而是先拿去跟小伙伴们碰碰蛋,谁的蛋先破谁就输。所以,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而tob jux则是大人们的事。大人们叫上家族里的人,成群结队地带上腊肉、糯米饭、酒、香纸火烛等祭品,来到本家族各家各户的桥去进行祭祀活动。当地苗族人祭的“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搭在水沟上的一块石板就是一座桥,用几块石板搭建的树荫下供行人歇脚的石凳也是一座桥。当地苗族人建这些“桥”,是方便行人过路和歇息的桥,是为祈求子嗣而建。那么,nongx git hlat ob应该怎么翻译呢?目的论指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讲究四个原则,但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实现源语意思和内涵的传递。因此,笔者认为,nongx git hlat ob可以翻译为“The Second Month Egg-eating Festival”。这是用直译的方式,将这个词汇的意思传达出去,这样的翻译比较能重现其源语意思。这个节日的内容之一——tob jux则可以直译为bridge sacrificing.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把zaid ghangt lox(吊脚楼)直译为stilted building,把Bob Bil Jul(香炉山)音译为Bil Jul Mountain, 因为Bob是山的意思,Bil Jul是山名,把eb hniangb(清水江)音译为Eb Hniangb River.
三、结束语
苗族历史源远流长,苗族文化浩瀚无边。本文提及的例子只是九牛一毛。在浩瀚的苗族文化里,服饰、建筑、饮食、娱乐等各方面的文化都是世代相传,研究都研究不完的。各种古歌如《张秀眉歌》讲述苗族英雄张秀眉抗清的故事、《情歌》则是苗族青年男女游方谈恋爱的时候对唱的歌、《开亲歌》《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等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更是值得去反复探讨与研究。苗族神词中涉及的巫医文化也是瑰丽多彩。还有苗族社区自治规范——贾理,它通过对一个个发生在苗族地区的故事和事件具体而平实的叙述,让人们领悟苗族最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树立评判功罪、是非美丑、善恶黑白的依据和准则,功能相当于苗族地区的一部宪法。而怎样把这浩瀚的苗族文化中的很多词汇翻译成英语,生动而传神地展现苗族文化的特质与内涵,还需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Hans J. Vermeer.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Indian Journal of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3]李锦平.苗族语言与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4]王锡蝦,冯宪仪,江光伦,冒国安,费小平,謝宗周,戴文年.贵州民族风情辞典.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注:本文系凯里学院2014年度青年课题“目的论视角下的苗语中部方言文化词汇英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s14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