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教育传统的绵长 凸显教学架构的特色

2017-09-20 12:06吴延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

摘 要:赋是我国古代很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它讲究铺排和言志。虽在“五四”后走向衰落,但仍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在淮阴工学院校史馆即将开馆之际,问世的《淮工赋》,同样基于铺排和言志的创作要求,并且做出评析,从特定的构思设计、严谨的结构安排、精准的语言运用等方面阐述了《淮工赋》的艺术创作特色。

关键词:赋文学 《淮工赋》 创作特色

淮阴工学院为迎接2017年国家教育部本科合格教学评估和2018年建校60周年校庆,于2016年下半年筹办淮阴工学院校史馆,在校长李北群领导下具体任务由淮阴工学院图书馆薛建明馆长担当。我因临时抽调在校史馆工作,亲历了筹办校史馆的艰难,从信息的搜集、线索的梳理、人物的采访、图片的征集、框架的搭建等大量的繁琐工作,有感于淮阴崇文重教历史的厚重,有感于淮阴工学院兴校的艰辛,有感于淮阴工学院取得的成就,创作《淮工赋》。基于这样的想法,理清思路,从几个方面结构文本。现简述如下:

一、特定的构思设计

淮阴工学院的办学史源自于1958年的淮阴工业专科学校。2000年春与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淮阴职工大学联合组建淮阴工学院。多校合并、办学历史较长、线索繁杂。创作这样的赋该如何定位?我想必须跳出一般校园赋的写法,在淮安绵长厚重的历史上,我抓住两点予以设计:

其一,淮安这座漂在水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广的崇文重教的历史。文明的发展、教育的兴起都是从有水的地方开始的。因淮河而得名的淮安是“运河之都”,大运河、里运河、淮河、盐河四水穿城而过,这在全国城市中是少有的。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托起了淮安。淮安的水土随手抓起一把,都有深厚的积淀。在秦时就出现了吴楚教育区域文化,这是彰显淮安厚重历史的特色亮点之一。因为教育不仅是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支柱和支撑,因为文化是要靠教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从《诗经》的教化可以看出,有专章《江汉》等篇歌咏淮地;淮安的老子山、钵池山、老君洞等都留下了老子在淮的遗踪,他的著书、炼丹、采药,无不彰显他的教化神民的心愿;汉代著名的大赋作家枚乘生活在文、景时代,做过景帝的弘农都尉。前174年风华正茂的枚乘怀着报效之心,投奔广陵(今扬州)的吴王刘濞的幕下,做了一名郎中。时濞欲反,乘上书劝阻,弗听。遂去为梁孝王客。吴楚七国反,乘二奔广陵,冒死苦谏。于是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赋《七发》。开创了“七体”。以主客问答为基本形式,达到讽刺、规劝、教育的目的。北宋后期的著名诗人张耒,仕途很为坎坷,但他坚守伟岸、正直的品格。他一生造诣甚高,文学上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课业上,他承苏轼、苏澈,在“二苏”、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相继谢世后,张耒遂成为众望所归的文坛宗师、学界泰斗。晚年立馆讲学,就学者争先恐后,门庭若市。他教诲学子,提出文学是“寓理”的工具。明清两朝书院的云涌风起,更加浓墨重彩地抒写了淮安的教育思想史,连城书院、丽正书院、龙溪书院、奎文书院、上志书院、淮阴书院、崇实书院、淮安府学、盐城书院、精勤文社、临川书院等,浓郁了淮安的书香之气。尤其是龙溪书院培养了一代饮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吴承恩。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时,对江苏的教育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陈夔龙,官历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官期间,从未中断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漕运总督任上,于1902年奉旨在清淮开设课吏馆、江北大学堂。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彭雪枫在苏中大兴学校,抗大第四第五分校、苏中公学、雪枫大学、华中建设大学、华中野战军随营干部学校等。尤其是彭康,抗战时期担任中央文委委员,华中局宣传部部长。1944年冬在盱眙筹建华中建设大学,抗战胜利后迁淮阴续办。1947年4月苏皖教育学院和苏北工业专门学校并入建大。彭康任华中建设大学校长,从此开始投身于无产阶级教育事业,形成其教育思想:面向教学,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改革,建好师资队伍;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学术自由。

其二,在构思设计中,紧紧抓住淮阴工学院的办学史。1958年适应国家经济规划调整,也为了地方工业的发展,当时淮阴的八面佛地,只有16名教师兴办了淮阴工专。经费来源少,教学设施差。几经搬迁,文化革命时期停办。新时期复校,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淮工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承袭淮安的兴教传统,艰苦办学,艰难成长。公元2000年春天,四校合并组建始有淮阴工学院新貌。这里着重突出了“淮工”的风骨精神的凝炼:明德尚学、自强不息。解析精神内涵,从管理、教育、教学、科研、校园文化、中外交流、争创一流等方面予以展示,以彰显“淮工”在现任领导领导下取得的骄人成绩。

二、严谨的结构安排

结构是在构思基础上架构的建构。它既体现出作者的逻辑思路,也体现作品内容跨越的层次。因此,作者在此创作环节上,格外用心。“赋”一般篇幅短小,如何在短小的篇幅里容纳更宏博的内容,结构就成为考虑的重点了。在《淮工赋》里,宜用“起承转合”四部分来结构。

第一段,从淮安厚重悠久的历史落笔。从“长淮”引笔,因为文明是从有水的地方兴起,东夷文化、青莲岗文化、古徐国文化、大禹治水文化、“《诗经》”文化等重要节点,演绎淮安绵长的历史,进而在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人才辈出,突出了古代的大军事家韩信、当代开国总理周恩来,武功文治相连,串起了名人文化的经线。这对托起淮安大地从古至今崇文重教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召唤作用。这是结构上的“起”

第二段,着重就淮安的崇文重教的文化文脉予以梳理。从枚乘的文化教化、文学教育,枚乘的小儿子枚皋十七岁就上书梁王,后做了汉武帝的文学侍从,作赋120余篇,崇尚的同样是文学教化;谈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的立馆讲学;明清书院风起云涌引领教化风气,特别是江北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农学科、陶行知的新安旅行团,到战争年代刘少奇、陈毅、彭雪枫办起了抗大第四第五分校、雪枫大学、华中建设大学等眾多的学校,承接了淮安浓郁的教育传统,为淮阴工学院兴起铺垫下雄厚的基础。这是结构上的“承”。endprint

第三段,叙述自1958年兴校的种种艰辛到走向“淮工”的辉煌。这在结构上是“转”。“转”的目的是要文章达到高潮。那么回味艰辛是为了品尝甘甜。在铺叙过程中,突出现在淮阴工学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风骨精神,即“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淮阴工学院坐落在开国总理周恩来故乡,用恩来精神育人是学校办学的特别优势;借淮安地方文化濡染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特定优势。围绕这样的“优势”,打造地方高校的特色品牌,既注重内涵建设,又注重协同创新,在“创一流”的背景下强化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理念。

第四段,是在第三段“转”的基础上,对淮工学校的辉煌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师生的共同努力,然后对淮工的未来发展寄以殷殷的希望,那就是“佼佼淮工梦”。这样的收束即“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既简单精萃,又结得有力。

三、精准的语言运用

赋体是精粹语言的艺术。它要求比诗比文都要高。这就要求作者必须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赋以铺排为主,在《淮工赋》里,铺而不赘,显得既有层次又干净利落,富有情蕴;赋是抒情的,在《淮工赋》里,情满而不溢,显得既张弛有度又不夸饰;赋是描写的,在《淮工赋》里,描写生动而不枯滞,显得既有气韵律动,又不矫情。表现在整饬之美,全篇用四六句;韵律之美,全篇或两大句一韵,或四大句一韵,或十二大句一韵,造成声韵的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引用之美,全篇引用或化用多处,如“啖蔗”,出自《晋书?文苑传?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后因用“啖蔗”比喻人的处境越来越好。典故“十步香草”,见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后以之比喻处处都有人才。“缥缃”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词之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古代书衣或书囊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后来便以“缥缃”作为书卷的代称。此外,“成钧”、“辟雍”、“黉门”、“泮宫”、“明堂”等都指古代的学校。这样既有针对性,又使语言古雅而有现代气息。

综上所析,文思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显出很强的说服力;语言雅致清新,引用化用贴切生动,丰富有趣,显出很强的感染力。

附作品:

“淮工”赋

——为淮阴工学院校史馆即将开馆而作

淮阴工学院

吴延生

长淮绵绵,东夷文明滋长;青莲黑陶,昭示历史深广。古徐行义,跨越夏商二周;大禹治水,华夏遂分九州;《诗经》咏淮,《江汉》走在前头;老子漫游,沿袭楚歌风流。千年运河,滋养江淮山川;万众景仰,古楚淮侯大鸾。有斯膏地,文化源远流长;武功文治,代有才臣流芳。

长淮广广,蛟龙遨游水上;文脉连连,青编刻写华章;凤穴之地,教化源头宝藏;芹藻之士,传薪熙来攘往。枚乘父子,铸成鸿篇大赋;文学教育,七体内涵丰富。苏门学士,柯山独领风骚;立馆讲学,循循善诱格高。明清书院,引领教化风气;连城丽正,院院独立学纪;江北学堂,花近楼主兴起;胥有学校,育才自强之基;京师农科,雪堂监督重义;行知兴教,国家情怀所系。战争年代,苏中大兴学校;抗大分校,陈毅最为骄傲;雪枫大学,粟裕校长指导;华中“建大”,彭康立下功劳。建国之后,国民经济规划;兴办工专,书写工业史话。教育兴邦,读书崛起中华;四方英杰,凤德包容天下。济济俊彦,麇聚运河之都;六秩兴教,四校携手合珠。薪火传承,成就“淮工”新貌;集合众长,壮志凌云碧霄。

“五八”伊始,八面佛地筹划;千亩园圃,十六教师起家。大辂椎轮,颠沛风雨沧桑;小城山水,滋润成钧息壤。艰难兴校,师生百般营求;探赜奋进,风雨六十春秋。几多流转,创业不再徘徊;几经更迭,易名崛立江淮。渐入啖蔗,攀博岁月峥嵘;二零零零,震夙淮工辟雍。遄然腾跃,兰石远播啖名;工理文经,多科综合运行。两万翘楚,泮宫学海游历;三千地亩,黉门巍然矗立。人文化成,推重树木育人;几番磨砺,淬炼淮工精神:明德尚学,陶养德艺诚笃;自强不息,铭刻淮工风骨。踵武前贤,彰显数代接力;矢志劳心,匠心砥砺锋镝。艰苦创业,弘扬办学特色;跨越创新,注重内涵建设;教研互动,提升质量意识;科学管理,蓝图绘成歌诗。营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浇铸人才,服务经济升华。开拓视阈,扩大国际交流;深化改革,千秋伟业追求;协同发展,融汇各方成就;科技领先,长头如云集勼;大展鸿猷,争创世界一流;智慧创造,累累成果优秀。

汤汤运河,千里不息流淌;浩浩缥缃,万卷长舒华章。莘莘学子,入泮淮工则骄;淬掌入室,东阁十步香草;殷殷园丁,执鞭杏坛乃傲;一寸粉笔,木铎传人为桥。兢兢劬劢,师生肫愿悉力;孜孜勤勉,弘扬嘉懿风习。煌煌宝宬,树蓺智慧之峰;熠熠明堂,佼佼淮工之夢!

——丁酉仲春作于古楚淮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
从鸳鸯蝴蝶到双重焦虑
论陈田鹤为现代诗谱写的艺术歌曲
浅论陕西乡土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浅析唢呐乐曲《欢庆》的三次变奏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创作特色赏析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