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创作特色赏析

2016-06-12 14:35孟妍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民族声乐赏析

孟妍

摘 要: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把完美的曲式结构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把西方和声技法有机融入民族调式之中,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具体内涵上,都对民族声乐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文章从曲式结构与思想内涵完美统一、民族特色与西方技法有机结合、钢琴伴奏与画面意境呈现等三个维度,分析了该作品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民族声乐 创作特色 赏析 《昭君出塞》

21世纪初,词曲作家刘麟、王志信根据昭君出塞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创作改编了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该作品把完美的曲式结构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把西方和声技法有机融入民族调式之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对民族声乐作了成功的探索;在具体内涵上,对民族声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在艺术形象上,把昭君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巧妙而灵活地把多种音乐元素融汇一起,深刻揭示了女主公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变化,真实而形象地抒发了女主人公丰富的思想情感,成功塑造了王昭君为了民族团结而放弃个人幸福与追求的艺术形象,深切表达了艺术家对这一历史人物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目前,该作品常常被作为声乐学习的考试曲目,以及各类声乐大赛的参赛曲目。深入分析该作品的创作特色,对于教学实践和声乐演唱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曲式结构与思想内涵完美统一

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历史背景看,西汉时期,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王昭君主动远嫁漠北的匈奴首领,使“汉与匈奴为一家”,使得两个民族和好达半个世纪。为表达作品的这一思想内涵,作曲家采用了再现ABC的三部曲式结构。在前奏部分,作曲家通过从弱变强的力度、从慢至快的速度,表现了全曲的调式调性。

在第一部分即A乐段,作曲家安排了两个密切联系的层次:前一个层次安排了两个整型乐句,第一个乐句由两个2+2的乐节组成,旋律线条在音阶上下以环绕级进而发展;b乐句由两个4+2的乐节构成,旋律线条在音阶上以休止符、三度小跳等下行形式不稳进行,意在揭示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第二个层次,旋律由下行转为上扬,以四度、八度大跳的形式进行,旋律宽广而且力度加大,揭示了女主人公对汉匈两家不再有战争、和为一家的希望,将离别亲人、远嫁他乡的伤感转化为一种使命和自豪。此后出现的间奏,钢琴伴奏以刮奏的形式出现,引导节奏由慢板转入快板,巧妙地转入作品的第二部分。作品的第二部分即B乐段,与A乐段一样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由两个4+4方整性乐句构成,旋律线条以欢快跳跃的形式出现,表现了匈奴族群众热烈欢迎昭君的情形;然后,作者插入了4小节的间奏,使得音乐情绪发生了变化,并自然地进入第二个层次:音乐以较低的旋律起音,逐渐转为高亢激昂,细腻而真实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虽然怀念亲人和故土,但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甘愿献身。接着,作者采用了蒙古族的长调素材,在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中一连融入了4个衬词“啊”,气息凝重而绵长,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所谓“起”,即表现女人主公内心的情思;所谓“承”,即采用蒙古长调,两个一强一弱的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谓“转”,即女主人公的情绪由此转向激动,音乐如麦浪般涌动;所谓“合”,即逐渐把音乐情绪逐步推向高潮。第三部分即C乐段,重复着A乐段第二层次的素材,将其拉长、拉宽,速度由热烈奔放的快板转为充满激情的广板,表现了后人对女人主公的赞美与崇敬之情。由此可见,词曲作家是根据《昭君出塞》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而对曲式进行精心布局的,这种结构既表达了女主人公柔弱的一面,也表现其坚强的一面,音乐形象真实而感人。

二、民族特色与西方技法有机结合

在民族声乐创作中,作曲家始终把传统的民间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吸收民间音乐的养分,灵活运用戏曲、曲艺音调素材作为创作素材,在《昭君出塞》中,作曲家大胆地运用了多种民间音乐音调素材,并把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表现技巧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这首声乐作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洋溢着现代性的韵味,较好地增强了这首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大胆吸收西方创作技法来塑造音乐形象,融抒情、叙事、戏剧品格于一体,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调性、调式上,在《昭君出塞》中,作曲家坚持统一性原则,对作品的调性、调式进行精心安排,采用中国民族调式写成。该作品以d音为主音,以d羽雅乐为主调式,同时为了保持调性、调式的简洁,作者还采用了主音转调手法。作品的A乐段,音乐在F宫系统的d羽雅乐调式陈述;B乐段,则转到近关系C宫系统的D商六声调式上,进一步推动音乐展开;C乐段又重新回到主调d羽调式。根据人物形象塑造以及音乐发展的需要,作品在富有民族特色的调式中融入了西方的和声技法。譬如,在前奏部分,运用了附加四度音的和弦叠置,同时伴以雅乐音阶的旋律,使得音乐充满了凝重与沧桑之感,细腻地揭示了女主公在出塞途上,面对天地的空阔、环境的恶劣所发生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在乐句的终止式方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和声功能性终止,表现出和声进行中的和弦的功能性,并有意识地运用谐和与不谐和和弦来表现情绪,构成音响紧张度的变化。譬如,A、B乐段中的上下两个乐句的终止都采用D—T的结束方式,这种结束方式使得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乐句以及调式、调味性的紧凑感、归属感。在音调和旋律上,该作品把西北民歌的音调作为基本素材,使得旋律既富有一种流畅感和绵柔特点,又突显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民族性。同时运用了传统的琵琶曲、塞上曲,并添加了内蒙民歌等歌曲旋律,这些戏曲、曲艺音调素材的融汇贯通使音乐本身获得了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天然品格。比如,A乐段中和“昭君琵琶马上弹”一句,运用了休止、顿音、波音、倚音等表现手段,表现了女主人公远嫁他乡的浓浓的伤感。同时,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上加入了装饰音等,于“弹”字的后四拍形成了一个小三度,在“汉”的音符前加上前倚音“5”,使得曲调显得更加优柔委婉。B乐段中的“黎民得平安”一句,由于运用重复歌词的手段难以充分表达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便在4个变化的“啊”乐句中运用了变化音降B,与前面的音形成了小二度,与其后的音形成了小三度,一强一弱,起承转合,把音乐情绪推向了高潮。

三、钢琴伴奏与画面意境的呈现

音乐之美,就音乐自身而言,是由多种音乐元素构成的,包括演唱和伴奏;就音乐审美而言,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包括视觉审美、听觉审美,还有心灵的感悟等。《昭君出塞》乐中有画、画中有乐,这种画与乐的美妙融合,不仅体现在富有诗韵的歌词之中,富有变化的旋律之中,也体现在钢琴伴奏之中。这种画与乐的美妙融合,很容易把观众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在前奏部分(1—16小节),钢琴伴奏前2小节左手为八度主和弦,由于左手和弦只是作为背景存在,因此弹得弱、整齐、清晰;右手则弹奏西北少数民族风格的旋律,表现了汉匈两个民族的团结与和睦,表达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与憧憬。第3小节的强力度和弦,似乎一下子打破了这种安详和静谧,接着,钢琴伴奏采用三连音与连续十六分音符、震音交替,以一种节奏表现出了古代木质车轮带有声响的那种感觉,让人不禁想到一种离别之情。第5小节,钢琴模仿琵琶的六连音旋律,把人带入了尘土飞扬的西北大漠之中。9-13小节,左手八度和弦基础上进行转位,改变和弦的排列顺序,右手八度演奏全曲高潮旋律音,生动展现了西北大漠的空阔与苍凉,以此对比表现女主公远嫁塞外的悲壮与崇高。第14小节,左手转到高音区弹奏八度,右手则重复弹奏大三音程,描绘了迎娶女主人公的长长的车队人马慢慢行走在西北大漠之中。第15-16小节,钢琴伴奏再次回到原来的速度进行弹奏,左手和右手都采用了分解方法进行弹奏,表面上描绘了迎娶女主人公的车队人马行走的艰难和缓慢,实则表现了女主人公依依难舍的心情。在17-20小节,钢琴伴奏利用左手的八度和右手的后半拍音程交替音型,进步表现了车队人马慢慢行走在西北大漠之中的情形;第22小节,钢琴伴奏采用“抓”的弹法来演奏,与演唱者的“琵琶”二字断唱相结合,伴随演唱者的情绪一起进入A段的b部分;第38小节,钢琴伴奏采用了双手六连音琶音奏法,描述了昭君告别家园,手抱琵琶出发匈奴的景象。在17-20小节,钢琴伴奏利用左手的八度和右手的后半拍音程交替音型,进步表现了车队人马慢慢行走在西北大漠之中的情形;第22小节,钢琴伴奏采用“抓”的弹法来演奏,与演唱者的“琵琶”二字断唱相结合,伴随演唱者的情绪一起进入A段的b部分;第38小节,钢琴伴奏采用了双手六连音琶音奏法,描述了昭君告别家园,手抱琵琶出发匈奴的景象。间奏(43-53小节),钢琴伴奏的力度从前面的mf变成了f,更多地运用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与八分音符交替的节奏型,呈现了昭君到了匈奴以后受到欢迎的生活情景。在B段(54-84小节),钢琴伴奏主要分为三次层次:首先,钢琴伴奏在热烈而奔放的节奏与欢快跳跃的旋律中展现出来,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匈奴人民迎娶女主人的热烈场景,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悦与兴奋之情。其次,钢琴伴奏采用长琶音,描述了昭君回首望中原的情景和心理变化。在C段(85-100小节),第92小节,钢琴伴奏再次模仿琶音伴奏音型,揭示“一只出塞曲,慷慨越千年”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音乐情绪,充满了对王昭君的无限赞美之情。由此可见,该作品正是由于钢琴伴奏,使得音画交融、浑然一体,可谓乐中见景,景中有乐。

总之,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把女主人公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把我国民间传统音乐艺术与西方和声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塑造了感情深沉、性格坚毅、雍容大度的艺术形象。演绎好该作品,关键在于“驾驭”,既要驾驭好自己,在加强自身艺术修养、进一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掌握了解、感悟力、创新力及表现力的同时,深入研究歌词,深刻理解歌词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并注意准确掌握自己的音准、节奏;也要驾驭好作品,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对作品中哪个地方该强、哪个地方该弱、哪个地方该断,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驾驭观众,以优美的嗓音和旋律、真挚的情感感动观众,以准确的肢体语言带动群众,使观众要有所震撼、有所感动、有所回味。

参考文献:

[1]陈茜.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分析与处理[J].音乐大观,2014(1).

[2]林若瑜.对比分析两首不同版本的声乐作品——《昭君出塞》[J].大众文艺,2014(3).

[3]杨勤.如何更好地诠释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J].大舞台,2011(7).

[4]李京容.浅谈《昭君出塞》钢琴伴奏的艺术处理[J].乐府新声,2013(4).

[5]段菁艺.声乐作品二度创作之我见——以《昭君出塞》为例[J].音乐时空,2014(18).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民族声乐赏析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浅析网络剧《灵魂摆渡》的创作特色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