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容
[摘 要]文化消费包括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其中文化教育消费是文化消费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对于提高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教育消费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居民收入、示范效应、教育供给、社会保障等,可以从提高居民收入、示范效应、改善教育供给、完善社会保障等入手,增加国民的文化教育消费。
[关键词]文化教育消费;影响因素;教育供给;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 F0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8-0101-04
舒尔茨指出,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在消费领域进行的,“好多我们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当今世界,竞争异常激烈,而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就是发展文化教育。[2]就劳动者本身而言,通过文化教育消费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价值。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个劳动者不仅要接受起码的学校教育,而且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或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学术研究活动,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不落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长期遵循的基本国策。在“十三五”期间,文化教育消费增长应当与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协调。文化教育消费属于发展型支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若文化教育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能够实现持续上升,这对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娱乐消费等不同,文化教育消费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精神风貌,形成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人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生产能力,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因此,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扩大居民文化教育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教育消费是指居民对文化教育服务的消费,包括接受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兴趣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包括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学习活动。[2]按照消费层次,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与发展消费三大部分。生存消费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人们优先满足生存消费;但是在生存消费满足的情况下,发展消费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消费活动,而发展消费的核心是文化消费,它是消费结构中发展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3]根据相关研究,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44%时,城乡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3%时,文化消费應占个人消费20%;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将高涨;超过6000美元,文化消费将出现井喷现象。
一、文化综述
已有文献对文化消费的研究颇多,主要从文化消费的内涵、文化消费的特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进行阐述。文化消费包括文化娱乐消费与文化教育消费,由于二者在消费属性、消费目的、消费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有必要分开来研究,目前专门针对文化教育消费进行研究的文献偏少。
关于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的成果颇丰。Koen van Eijc采用了同胞模型(sibling models)来估计不同家庭背景和教育获取程度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该模型探讨的结果表明先辈的文化资源是衡量同胞文化参与度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同胞教育获取程度的影响相对而言比较小,相比年幼的同胞,年长的同胞的文化消费受家庭文化教育背景的影响更大。[4]Katz?鄄Gerro分析了当代美国文化消费的偏好问题,得出影响文化偏好消费的主要因素有:种族、性别、教育程度和年龄。[5]Jafari & Aliakbar基于消费者文化理论探索了伊朗年轻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试图论证文化消费作为反映和构建身份、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性过程的复杂性。[6]Cristina Muniz使用巴西2002-2003年调查的数据表明,参与体育和文化两项闲暇活动都具有季节性,劳动收入和工资对体育和文化活动有积极的影响,而家庭责任和家庭规模对其具有消极的影响。[7]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分析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仝如琼等认为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总体生活水平、住房、医疗和汽车等。[8]葛继红利用江苏364份农民文化消费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民收入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9]此外,刘玉珠认为城镇化持续推进和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将带来巨大的文化教育消费潜力。[10]
关于文化教育消费,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教育消费进行理论上的界定和探讨,如田芯、董震针对我国教育消费的社会认同现状,从社会的心理文化角度挖掘其影响因素,强调居民教育消费的心理行为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进而对我国教育消费的合理性、适度性发展趋势予以评价。[11]王焕培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消费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通过政府调整教育资源分配结构,学校健全办学体制,教育消费者自身树立正确消费意识,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消费的和谐发展。[12]刘涛认为办学体制的改革是推动教育消费的根本原因。[13]冯太学从教育经济学视角对教育与教育消费、教育消费与经济发展、教育消费与收入分配以及教育消费与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研究。[14]第二,文化教育消费的实证分析。杭爱民利用上海教育消费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上海居民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提出除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外,还有高校扩招、民办学校的发展、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居民教育消费的价值取向等。[15]邢海晶通过ELES模型对我国城乡的教育消费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教育投入失衡是文化教育消费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16]第三,其他角度的研究,童玉贤研究了文化教育消费与反贫困之间的关系,认为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是脱贫的根本措施。[17]徐国兴认为在我国过高的高等教育学费已经对部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大学升学即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产生负面影响。[18]endprint
二、文化教育消费的动力机制
文化教育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的必然衍生需求。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已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包括文化教育消费在内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发展。根据已有研究,文化教育消费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居民收入、示范效应、教育供给、社会保障等,下面具体分析这些动力机制对文化教育消费的传导作用。
(一)居民收入水平
在所有影响文化教育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葛继红通过对江苏省农民文化消费进行调查,对364份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4%;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为153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88%。[19]从数据可以看出,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几乎与收入同比例增长。可见,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文化教育消费需求增加的经济基础。
(二)文化教育供给
文化教育供给从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影响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1999年以来中国实行高校扩招,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199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为159.7万人,比上年增长47.32%;截至2014年,普通本专科招生数达到737.8万人。随着高等院校扩招,中小学机构数以及各类民办机构也逐年增长,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成为居民教育消费水平大幅上升的重要因素。
随着文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教育供给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最终动力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文化生产发展必须依靠文化教育消费来拉动。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文化体制其实是一种“配给制”文化供给,与人民群众内生性的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没有或缺乏直接联系。目前主要的文化教育消费供给集中在以升学为主线的学历教育,成人教育、技能教育、兴趣教育相对较少。研究表明,居民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动因是升学和就业。教育产品供给种类的不均衡,限制了文化教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供需的错位直接影响文化教育消费水平。所以,文化教育消费供给的提高和发展是中国文化教育消费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示范效应影响文化教育消费
农村居民更容易受示范效应的影响,更容易模仿别人的文化教育消费的方式、数量等,城镇居民也受示范效应的影响,但不明显。这可能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模仿城市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方式,当他们返回农村时,会把这种文化教育消费模式带回农村,农村留守居民也会模仿这一部分流動居民的消费方式,因而示范效应对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消费的影响更大。
(四)社会保障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们会用自己一生的整体收入来平衡自己一生的消费水平,通过储蓄工作时多余的收入来为退休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而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们会倾向于将当前用于保障未来的储蓄适当减少而转化为当前消费的增加。目前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居民能够将工作阶段的收入更多地投入到当期进行消费,客观上能够增加当期的文化教育消费。所以,社会保障是居民增加文化教育消费的保障基础。
三、文化教育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总收入
文化教育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前提。针对农村居民,农业发展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农业经营的组织化、集约化、自动化程度不高,都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保证粮食产量适度增长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服务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此外,也要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比如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资金用于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支持和补贴等。同时,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适当调整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允许农村集体的农田、山林、水塘以及个人的宅基地使用权进入二级市场,开展经营租赁,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城镇居民要想提高收入,一是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适当开展职业培训,引导劳动者向新兴产业和地区支柱产业就业,既能减少产业调整带来的阵痛,又能增加城市劳动者的长期劳动收入;二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居民开展创新创业,调整科技转换机制,放开技术作为基本资源进入市场流动的限制,增加城镇居民的资产性收入;三是要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以家庭为单位征收,允许基本的生活支出在税前扣除,减少居民的生活成本。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较大,直接导致城乡文化教育消费的差异,当前应大力发展城镇化,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注意产业间和产业内的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产出的相对平衡,最终实现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相对公平。
(二)完善教育供给
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应该与文化教育消费需求相适应。为此,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应“以产创需、以创引需、以新导需、以产谋销”。要结合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特征,提供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城镇地区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当前城镇居民文化教育消费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供需结构性不平衡,城镇居民的基础文化教育消费基本得到满足,但是发展性和提高性的文化教育消费供给不足,造成城镇居民进一步消费的动力不足。应该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教育消费市场,提供丰富的发展性和提高性文化教育产品,既能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又能提高居民的生活生产技能,进而提高收入。反观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薄弱,文化教育产品和服务较少。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从政策、投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农村中小学教育及周边消费为基础,以发展特色、成熟的农技培训、涉农法规的政策培训、农业生产的经营培训、乡土带头人才的培养、流动和留守文化的帮扶为重点,通过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流动跟踪服务等形式,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持项目,在提高农民增收技能、提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同时,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endprint
(三)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
示范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居民对进城工作的农村居民的示范,另一方面是城镇回乡人口对农村留守人口的示范。居民的传统消费习惯既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也与历史形成的传统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市民进城后要给予正确的消费引导,让其理性但又敢于体验新的消费形式。这既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准,又能突出消费在我国经济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发挥原城市居民的对新市民消费的示范效应。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要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居民大病医疗的救助程度。当前,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重大疾病高发,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时有发生;加之长期以来医疗支出居高不下,使得医疗支出对居民其他支出的挤出效应明显,政府要完善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大病保障,满足居民健康发展和消费的基本需求。二是要多方面扶持城乡贫困家庭。城乡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对于因病、因伤、因灾和暂时性生活困难应该及时救济,对于长期贫困家庭应该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实现更好就业,当贫困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满足之后,其文化教育消费自然会增加。三是优化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农村住房改造,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完善,但是保障性住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各级政府要切实以保障民生为基础,做好保障性住房工作;随着农村居民的相对集中居住,农村住房改造也在悄然铺开,在此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樣的方式方法,保障迁建改造住户的基本权利和财产,不能“一刀切”“一根筋”,损伤农民积极性,进而造成农民的财产损失。
[ 参 考 文 献 ]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八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1.
[2]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3] 温乐平. 秦汉消费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7-123.
[4] Koen van Eijc,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edu?鄄cational attainment on cultural consumption: A sibling analysis[J]. Poetics, 1997(25):195-224.
[5] Katz-Gerro, Tally.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social strati?鄄fication: Leisure activities, musical tastes,and social loca?鄄tion[J].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1999.
[6] Jafari, Aliakbar. Two tales of a c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among Iranian youth[J]. Iranian Studies,2007(3):367-383.
[7] Cristina Mu·iz, Plácido Rodríguez, María J. Suárez,Sports and cultural habits by gender: An application using count data model[J]. Economic Modelling,2014(36):288-297.
[8] 仝如琼,王永贵.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0(3):185-188.
[9] 葛继红.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牵扯:江苏364个样本[J].改革,2012(3):84-89.
[10] 刘玉珠.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及空间[J].前线, 2013(5):44-45.
[11] 田芯,董震.论我国教育消费的社会认同[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38-543.
[12] 王焕培.论我国教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费经济,2009(3):73-75.
[13] 刘涛.对我国教育消费的一点思考[J].山东电大学报,2004(1):27-28.
[14] 冯太学.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消费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9(11):16-19.
[15] 杭爱民.上海居民教育消费增长因素与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4-19.
[16] 邢海晶.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消费差距分析与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5-110.
[17] 童玉贤.文化教育消费与反贫困[J].消费经济,2000(5):54-56.
[18] 徐国兴.高等教育学费和机会均等[J].教育与经济,2004(4):6-11.
[19] 葛继红.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牵扯:江苏364个样本[J]. 改革,2012(3):84-89.
[责任编辑:刘凤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