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
同樣的出發點,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表現和認知,虛無主義從西方哲學來解釋是質疑、對立、不確定,一個人不同的立場等。許多評論者認為達達主義(Dada),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 朋克(Punk)這些運動都是虛無主義性質的,虛無主義也被定義為某些時代的特徵。中國道家論道說「無」離不開「悟」,亞洲人最深層次的理解和自學,一種自我的解剖、融合和提升;所有哲學裏最高的智慧象徵,技術與藝術後的根本自我認識。在地球被證明是圓的之前,人類已經悟出它是圓的;人類總是害怕自身的無知和局限,缺乏勇氣向前一步,所有的發現和原創都來自一種唯心的啟蒙,所有的證明和實現來自唯物,至於先後其實不重要,但確實有區別。一種是先知先覺,另一種是後知後覺,危險與安全的相對論,或者說是感悟和頓悟。自欺欺人本身就是覺悟低的行為,但這是最常見的自以為是,這種行為只會「誤」不會悟!
建築師或者是設計師活著,只為感悟與頓悟Living(生活),如果只是依賴任何主義或教條則難以超脫。異教徒是設計者其所謂的宿命,如果其不想庸碌一生;異教徒只有觀點和立場,沒有所謂的局限。建築本是無建築,如何從無建築認識到建築,再到無建築,就是建築,無建築不表示沒建築,建築存在,但不局限,不為了不同而不同,所謂的建築立場。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ure不是為了「符號」更多是思想與生活的綻放。
今天的市場和社會遠遠超出往日情懷,所謂的創新就是改變市場和社會。同樣的法規和限制在不同樣的國情,現實只有悲慘的下場……比賽本來是個非常好的競技切磋舞臺,今天往往是個騙局……讓競技者犧牲的平台……2016我司參與了個「概念商業廣場」的國際建築競賽(一千多個團隊),竟然如此以平常心透徹的去PK!既然是概念,應該以想法出發,未來和昨天的可行性為主(macro and micro),需要發現與高明的想象力。我們可以從多重方向來拆分現況,重組再創造,比如現代商業空間的模式化與新型的空間體系特徵,關於城市:「荒謬」的後現代(我們面對怎樣的未來城市);關於文化:漂浮的訴說 (文字的機理使用);關於哲學:不生不滅是為空(「空」的表現意義)等……這裡我不多說明設計內容,更多是闡述立場和思想超越的放空。
Architecture建築的概念不是Building建築構成,建築包含建築學和建築物。我們往往誤解建築學習目的一定要可以「使用」,而有關那些「不可用」的天馬行空的假設就不是建築。恰恰相反,正是那些虛無懷疑的流動思維奠定今天的實施性和實用性。局限性永遠是人學的極限,流動的研發學習精神才有更好的明天,我們追求的是無限,是放空超越,是無中生有的創造性。所謂的創造性思考,有如西方文哲學家安蘭德的客觀主義、中國古人王陽明先生的心學等,這些思想都是圍繞著人的心智,探討人的獨立思考。
建築可以以構成為本,但不能以構成結果為終;
建築需要以人為本,集一切可想象出發;
建築學只有暫停點沒有終點;
建築學是虛無流動的,如雲、如水、如浪!
有關建築的一切皆有可能……Imagine a little is always good!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