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利用学情分析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2017-09-20 02:28崔海英
未来英才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优化课堂教学

崔海英

摘要:“学情分析”,就是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堂学习状态。利用学情分析,就是更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落实巩固学习结果,从而有效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情分析;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重视。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前提是课堂教学得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指的是教师能够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合宜地开展教学,发展学生的经验。因此,在各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态中,以“学”为基点、利用学情分析推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形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学情分析”,就是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堂学习状态。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他所能反应的环境的外在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从学情分析的角度,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学习起点”主要指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时的基础、需要与准备;“学习状态”一般指的是学生在课堂里的经验状态,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经验状态只有出现转变,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结果”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里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产生的结果状况,即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实际所形成的作为结果的学习经验。

一、利用“学习起点”分析,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在实际的实践中,教学者更多的是重视课前学情分析,在“学习起点”上下功夫,进行教学前的课堂预设。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应该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契合度越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就越显著。在教学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课时,有一个环节让笔者深刻体会到“学习起点”分析的重要性。

《兰亭集序》是五十多岁的王羲之谈生死、悟人生的美文,《兰亭集序》对生死问题的探讨是文章的核心,如何正确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以及他“超越有限人生”的生命深情是教学的难点。但他的思想与十七八岁的少年学子有着相当的距离,这将造成学生理解和感受的困难。对于文中“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内容,学生很容易只形成“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生命短暂、不能自主”等标签化认识,而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

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设计时作了预设:以“兰亭”得名由来为情感的触发点,引起学生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等的感性认识,形成情感共鸣。

果然,在课堂上,在理解第二段“痛”的情感时,学生们一脸的淡然和漠然,对于他们而言,“日月如梭,时光似箭”“人生短暂”之类的不过是平时挂在嘴边作少年老成的空叹而已,他们没有体验过像王羲之所说的切身的“痛”的感觉。

观察到学生这种学习状态,我引导道:“大家知道兰亭是因何得名的吗?”有学生马上在导学案上找到这句话:“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我继续引导:“而如今,大人物如勾践者安在哉?小人物如驿亭过客者又安在哉?便是这座亭子,关于它的身世,对它的认识,我们要不通过导游的介绍或查找资料,我们清楚吗???同样,这次“信可乐也”的兰亭雅集,也会‘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么我们呢?我们能逃得掉时光所设下的‘游戏规则吗?”

学生的表情发生了变化,敛起笑容,若有所思。有学生起来发言,感伤地说到自己的童年还没好好体会就如断线的纸鸢一去不复返了,有学生说起初中毕业晚会的欢乐和忧伤,感慨时光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还有一个学生说到自己白血病去世的同学,动情地诠释自己对生命脆弱而短暂不能自主的理解。

及此,学生对王羲之的“因何而痛”不再是浮在表面的标签化的认识,而是一种对接了自己的生命情感体验的共鸣。在接下来王羲之“因何而悲”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很容易就能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学生会认识到,因“死生亦大”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而“岂不痛哉”的王羲之,不可能像庄子和其他两晋时的士人那样看淡生死,顺应自然,他只会因生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就是王羲之珍惜“向之所欣”,追求真正人生之乐的明证。而“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学生有了之前与王羲之“痛”的共鸣基础,也就很容易地感应到作者在文中积极的人生召唤。

这一课因课前做了充分的“学习起点”分析和有针对性的课堂预设,使得教学难点凭一个“兰亭由来”的触手迎刃而解。这实在是让人欣喜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习状态”分析,制造意外“生成”效果

真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而且这些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进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和事件。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教学意外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当面对无法回避的教学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重视课中“学习状态”的分析,及时引导,灵活重构,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学生按小组围坐一起开始讨论。起初发言的同学大多以念稿的方式条条杠杠地分析人物性格,内容空泛,心得也多是书上现成的语言。但为了避免与之前发言的同学雷同,后发言的同学多脱稿,而且分析越来越精当,心得越来越深切,各小组讨论的气氛越加热烈,明显地呈现出走向深度阅读的状态。于是我决定就着学生热情,进一步要求组长带领各小组整理同学发言,集体讨论修改,去粗取精,整合成1—2份发言稿,选出代表将全组的智慧结晶带到班里交流,并组成以课代表为主的“五人学生评委团”,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心得发言”若干。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优化课堂教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