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信,马海军,张胜福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山西 阳城 048100)
肉仔鸡传染性矮小综合征防制
刘国信,马海军,张胜福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山西 阳城 048100)
肉仔鸡传染性矮小综合征是引起生长抑制的传染性疾病,又称鸡传染性发育障碍综合征、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该病发生原因复杂,可能是一种或多种病原与环境、管理或营养因素协同引起的。
本病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仔鸡可因误食病鸡粪便及受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发病,本病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也存在。发病最早为3~7日龄,其发病率可达5%~20%,6~14日龄病鸡死亡率最高。
本病在流行病学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在一定地区内持续存在,有的每批雏鸡都可发病,有的周期性出现发病,其严重性和流行频率在各鸡场之间不一致。
本病可发生于肉鸡、蛋鸡和火鸡,以肉鸡发生严重,特别是3周龄以内的肉仔鸡,最早可于3~7日龄发病。最初症状为发育不均,一般鸡4日龄时即可发现症状,1~2周龄时症状更为明显,典型的全群约有20%的鸡发育停滞。
患鸡矮小、瘦弱,精神倦怠,羽毛蓬乱,生长停滞,发育受阻,腿部有疾患。急性病例两翅突然下垂,啄食粪便,饮欲增强,水样腹泻或排出棕黄色黏液性粪便,其体重迅速下降,有的两腿抽搐,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而死。多数病鸡转为慢性,其食欲尚可,但腹部胀满、下垂,羽毛发育异常,失去光泽,头颈部常有未褪的绒毛,其主翼羽换羽延迟,羽毛蓬松、不整,时有断裂。4周龄时病鸡体重仅为健康鸡的一半左右,3周龄以上病鸡骨变化较明显,表现为站立无力或瘸腿,嘴、脚苍白。部分病鸡4~5周龄可康复。
病鸡消化道变化明显,其小肠和胰腺是受侵害的靶器官,患鸡小肠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当胰腺严重受损时,脂肪的消化吸收受影响,导致脂溶性VA、VE、VD3和VK等缺乏。
剖检可见病鸡整个肠道苍白、扩张,大肠有大量消化不全的食物。盲肠充满黄色的泡沫样物质,胰腺早期病变见于小叶边缘,其十二指肠近端变圆,腺体缩小、苍白、坚硬。法氏囊和胸腺萎缩,腺胃肿胀,胃壁增厚,有炎性反应。股骨、胫骨发育迟滞,骨变形、肋骨头肿大,大腿骨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或断裂。
根据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鸡群鸡的发病症状也不一致,故临床上应注意本病与肠毒综合征、球虫病、腺胃型传支等的区别。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保持舍内空气流通,降低饲养密度可减轻本病的危害。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有助于控制本病的发生、传播与流行。
本病温度低时比温度高时易发,光照短时比光照强时易发,饮水不充足时比饮水充足时易发。肉用仔鸡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其发病既受温度、营养的影响,也受光照、湿度、卫生等的影响,在管理方面要尽可能给鸡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注意改善生活条件。
4.1 保持适宜温度 温度影响着肉用仔鸡的生长、饲料摄入量。在日常管理中,既要注意鸡舍的保温,又要加强舍内空气的流通。
雏鸡出壳时体温较高,一般达到39~41℃,当外界环境温度与雏鸡体温相差悬殊时,容易造成雏鸡死亡。
前两周龄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这一时期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才能满足其生理需要。雏鸡一周龄时要求有较高的环境温度,特别是双脚和胸腹面要注意保温,这时适宜的环境温度为35℃左右,以后随着鸡的日龄增长,环境温度逐渐降低,但温度过低易引发矮小综合征。
4.2 实行全进全出 为防病原传播,鸡场要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全面消毒,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每批鸡进出前后都要在密闭条件下,用福尔马林对栏舍、饲养用具等进行熏蒸消毒,同时应更换消毒的新垫草。试验证明,鸡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病鸡淘汰率可由7%下降到1%左右。感染鸡所在鸡舍和饲养用具等经彻底冲刷,再以10%的福尔马林液喷洒消毒后,可明显减少本病的发生。
4.3 补充维生素和硒 鸡的营养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将患病仔鸡分成小群饲养,并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其病情可明显好转。
在饲料中添加硫酸铜、微量元素硒,增加VA、VE、VD3的用量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患鸡康复。
4.4 免疫预防 矮小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复杂,可能是多病原引起的,实践证明,肉用种鸡产蛋前接种呼肠孤疫苗,对子代商品肉鸡能发挥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商品肉用仔鸡一周龄接种呼肠孤疫苗也可起一定保护作用。
S858.316
C
1001-8964(2017)09-0048-02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