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融风险接踵而来
过去几年来,中国金融机构整体上面临着资产端质量与收益率下降、负债端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应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张明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
当前,防范中国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有关各方的共识。问题是,为何最近几年时间内,金融风险接踵而来?
宏观上看,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下行,但信贷增速依然保持在高位:一方面中国经济年度名义增速由2007年的23.1%下降至2015年的6.4%;另一方面,中国贷款余额与GDP比率却由2007年的96.8%上升至2015年的137.1%。这导致新增信贷的质量显著下滑,成为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依然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因此,金融风险最终会体现为银行业的风险。在笔者看来,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至少面临如下四方面的不利冲击。
第一,从银行负债端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正在不断压缩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而利差收入依然占到中国商业银行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影子银行大行其道,而影子银行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要显著高于基准存款利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整体融资成本的上升要显著高于普通存款利率的上升。
第二,从银行资产端来看,如下三项冲击会压低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首先,中国企业部门在需求萎缩与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去杠杆;其次,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阶段性调整之中;最后,目前的地方债置换,事实上拉长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期限,压低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其中的前两项,会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上升;后一项则会降低商业银行优质资产的质量。
第三,过去几年,为了规避监管,商业银行倾向以各种方式,将质量较低的资产转移到表外,例如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与理财产品等;而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下行与金融风险的次第暴露,近两年来,大量影子银行产品开始违约,导致表外资产的恶化,最终会传递至表内。
第四,从2016年起,中国监管机构开始推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MPA),实施较为严格的监管。由于该监管体系的核心思路是将商业银行的表内、外资产一视同仁,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商业银行流行的大资管模式与表内资产腾挪造成挑战。
综上所述,未来几年,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将会面临不良贷款比率显著上升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如城商行、农商行)而言,由于其经营更加激进、风险控制更加薄弱以及融资成本上升更快,将会面临比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为严峻的挑战。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中国金融机构整体上亦面临着资产端质量与收益率下降、负债端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在从事两种活动:费尽心思地寻找能够提供稳定收益率的安全资产,以及尽可能地放大杠杆。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提升投资的收益率来覆盖上升的融资成本。然而,这种模式会导致两种不利结果:其一,金融资产的投资行为高度同质化与高度顺周期;其二,一旦流动性状况逆转,就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暴跌与投资主体违约等风险。
其实,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的房市,以及2016年的商品期货市场与债券市场,都相继发生了类似的故事:先是商业银行为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提供各类融资支持以放大杠杆率,将资产价格推至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后在监管加强导致的流动性逆转之下,又陷入困境甚至崩溃。
如何避免这些风险在共振与强化后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笔者认为,中国政府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通过结构性改革与逆周期宏观政策来稳定宏观经济增速;二是加快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一行三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努力遏制各个金融市场上的加杠杆行为;四是要对商业银行体系坏账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出准确评估,并通过市场化手段加以解决;五是要做好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危机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