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钱塘江去看水

2017-09-19 08:47许成国
文学港 2017年8期
关键词:建德村落

许成国

灵栖洞

水是柔的,其韧性又显出刚的本质。

建德的灵栖洞就是这样。水的穿越将这里的石灰岩溶蚀成各种形态,树木啦,屏风啦,熊猴啦,宝塔和佛像啦,犹如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碎碎屑屑;犹如小说中的你你我我,真真假假,像是山野田园里老人们一个个的传说,又像是明月星空下孩子们一个个的故事,还有佛陀对于这个世界林林总总的玄妙诠释,既真实,又虚幻,空中有实,真中有虚。

在灵栖洞,水是雕塑师,千百万年如一日。面对石头坚硬的壳,水寻求着一种可能,一种改变的可能。这种可能就来自于水千百万年的浸润与坚持,并最终显示出水的力量。那一个个景点,“南国春早”也好,“百鸟归巢”也好,“五岳并峙”也好,都给“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等词以恰如其分的位置,水滴石穿也具有了一种真理般的意义。灵泉洞的轻舟荡桨,青风洞的习习凉风,让喀斯特地貌展现了一个个仙灵栖止、斑斓多姿的物象,也让人领悟水的温性与刚强的双重性格。

其实,坚硬是石的一种外壳,在时间的长河里,石等待着水的到来,等待着水的抚摩。石的坚硬在水的浸润中更显出石的伟岸。在情感的岩穴里,水一如男子胸膛里的女子,将自己对石的摩擦和爱恋始终隐藏在青春的暗河里。

水与石相濡相对,这是神奇的辩证法。当水的温柔达到极致,坚韧也达到极致的时候,水便具有刚性的力量。这是事物的两面。在灵栖洞这个特定的空间里,石的坚硬敌不过水的至柔,在水面前,石变得温性可人,温情脉脉,多姿多彩。水的包容溶化了石的心,也温暖了石的心。于是石有了灵气,有了温度。水的温柔千万年,石也柔情千万年,让坚硬的愈加坚硬,让柔媚的愈加柔媚,如水随形,如水随性,止于至善。这是时间的力量,也是水的力量。

在灵栖洞,水的色彩达到一种境界,灵动也达到一种境界。水的色彩是没有色彩。这是色彩的一种极致。无色即是有色。唯有在光照下,映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华藏,既灿烂,又缤纷。水的这种色彩来自于自然深处.来自于建德山山水水的涵养。这种涵养在岁月的长河里,在风雨的润泽下,在欲望的摧折中呈现出一条条曲折的弧度,也让现世的人心有了一种来自返璞归真的观照。

这就是灵栖洞的水与石,相依,相融,相敬,缠缠绵绵,曲曲折折,气象万千。于是,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石不朽乎?多少王侯将相将名字刻在石上。

其实,水才不朽。

“建德人”遗址

水才不朽,因为山水相依,风生水起。在建德的楠木林、乌龟洞“建德人”遗址,在浦江的马脚岭村,我都感受到这一点。

去时,水气就氤氲着。不一会儿,大雨就滂沱而来,雨点如豆,砰砰作声。雨止,则空气明净如洗,满眼都是苍翠,是翠绿,是黛青,又满是泥土的味道。我隐隐感到,自己即将所见的定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确实,李家镇新桥村是块风水宝地:北面是峻立之山,如屏展开;有雾轻绕,似一帘薄纱。中间有一冈凸出,浑圆如馒头,左右有两山围峙。西南为田野,稻禾绵连,翠绿如玉,山脚田野边立一栋栋农舍楼房,田间阡陌,铺陈如筹,让自己回想起孩提时代故乡之田畴。我想象这里春日定有蓑衣之农夫,有骑在牛背上之牧童,若有一声竹笛,悠悠的,清脆如鸣啾,在烟雨空濛中流漾开来,则是一幅绝佳的田园诗。

十万年前,建德人的祖先就跋山涉水,来到这个被后人称作李家镇新桥村的地方。在他们心中,这里山水相依,土地肥沃,草木芬芳,于是垒土造屋,木耜耦地,开犁耙土,开始了长江流域稻作文化的孕育与孵化。

这便是家园,我们最初的家园。

是水賦予了新桥村的土地以生命、以气息,是水赋予“建德人”遗址以孕育的绿色、以收获的金黄。可以肯定,千百万年来,这里的水一直与这个山冈相偎依,用静默与绵长留驻四季的过往与轮回,晨有曦,夕有阳,春有花,秋有果。这是自然的律动,也是万物的律动。“建德人”懂得这种律动,并顺应她,呼应她,在泥土中,在水的滋润中,绵延年年岁岁枝的拔节、根的延展,使生命呈现出一种艰辛而曲折的历程,散发出那种苦难与辉煌相交织的味道。

当1974年冬,在这个乌龟洞里,发现那一枚人的犬齿化石和浙江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化石的时候,这一块土地,这一块土地上的每一棵树、每一泓溪流、每一块石头都告诉人们,“建德人”诞生了,“建德人”的生命哲学诞生了。“建德人”告诉他们的子孙:有了水,生命才得以起源,才得以存在,才得以长青。这世上能有超越佛陀者么?若有,也是从水开始,从树开始,因为佛陀就觉悟于菩提树下。

水原是物质,因为村落,因为“建德人”的开拓与风俗,水就成为一种文化的维度,一种维系生存乃至思想的元素。于是水就超越了物质,成为不巧。

我知道,以自己来自海岛的狭窄的视野与浅陋的感知,怕是难以发现那些隐藏于乌龟洞“建德人”遗址中山与水、风与气的真谛,也难以了解建德李家村祖先的足迹与聚居,以及关于他们子孙的嫁娶与繁衍,关于时下对所迁居家园的眷恋与怀念。但我清楚,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农家田舍,这样的老树与空气,这样的山溪与流水,留给后代子孙的定是美丽之土地。

当我们离开“建德人”遗址时,雨,还在下着,滴答,滴答,粒粒如豆,饱满,浑圆。

马脚岭村

山冈逶迤东去,树和阳光铺泻一地葱郁,把这个村庄擦亮。而水以自己的姿态滋润着整个村落,润泽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这个村落的繁衍与延续。

这一天,是2014年7月29日。

马脚岭村,浦江的一个小村落,从外表上看,一点也不起眼。但一走进去,自会感到一种别样的气场向你包裹而来,破旧却又古雅,黯淡却又清秀。在荫翳的空气里,在斑驳的日影里,充溢着一种枯败而饱满的味道,似乎每一棵树、每一排屋、每一块石中都刻烙着这户人家、这个村落绵延不绝的印记。整个村道由石砌成,并不平整,向村落四处延伸。蜿蜒而去的还有那些高低错落的房屋,全立在山麓上。栖在虬枝上的叶、泊在树阴下的石,还有那一面面土黄色的泥墙,仿佛都书写着生活的艰难与坎坷,给人以一种强烈的与风雨相交织的苦涩。那棵八百年银杏枝叶上的粒粒种子,也似乎以一种梦境的方式呈现着生命的韧性与沧桑。这种韧性与绵长来源于水。有首歌这样唱道:“不要问我为何漂泊异乡/有水的地方是家的方向/不要问我到过多少地方/沿着河走就是走在故乡”。是的,有水才有家,才有炊烟,才有婴孩的啼哭和大红的花轿。

马脚岭村的溪泉是从村落所倚的山岭中流淌下来的,从繁密的树林竹丛中流淌下来,从一条竹板上直贯而下,在翠绿的天光间划出—道清澈的弧线,落到溪沟里,继而流经村落的每一道脉络,东、西,左、右,于是整个村落显得灵动起来,丰沛起来。我的眼前不由出现小时候老家的一幅画来:夏日,池塘,枝梢,蜻蜒的翅膀,山坡上满是黄金般的阳光,一粒一粒的。我禁不住对这溪泉的喜悦,俯下身子,捧起一掬清泉,洒在自己的头上、脸上。一股清凉立时从肌肤沁人心扉,我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种无与伦比的通透、舒畅、淋漓,似乎每一个细胞都在拔节、抽穗,开出思想的花蕾,饱含芳香。

而曾几何时,也是在这样的夏日,就在这一泓山溪边,在一间燕子正忙着垒窝的屋檐下,一个学子,短褂布衣,倚着窗前,大声朗诵着《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而他的母亲,背对着那一抹斜阳,正一针一线。一针一线……

现在,马脚岭村村民已整体搬迁,村子正在改建为一个艺术村。可以想象,不久以后,艺术家们将在这里静心凝思,让身心沉于丹田,或用瀚墨,或用画笔,或用电脑,在宣纸上,在画架上,打开关于艺术的思考之门,打开文学的想象之门,让水墨或文字在村落的外邮世界游弋,留下对于山水自然、村落文化的沉思与触摸。每一幅画都是一种姿态,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构建。而窗外传来的是溪泉淙淙的清音,那清音如珮如环,宁静而透明。

站在马脚岭村居的最高一排院落中,能看到村外天空的辽阔与苍茫,那些山与水的绵延不尽。而此刻,映入自己眼帘的满是山谷中的青翠,一半阳光一半荫翳,在时间的光里映着夏日的明媚。从村旁的公路上隐约传来车辆的声音,给这个偏隅的村落增添了一分寂静中的动感。而我的视线尽头,是山峰脊背上的那一片青天和一团闲云,似水的眼,牵着自己的视觉维度,走向远方。

远方,那是一方更为广阔的世界,一条更为绵长的历史长河。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德村落
养一方自在宁静的村落
宿建德江
书画廊
宿建德江
油画《村落》
建德市蔬菜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思考
引发海啸(下)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
亲子复仇
云南白药 一专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