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摘要】以《西厢记》为代表的四大爱情剧,通过生动的故事,剖析了元代社会,成为元代文化的“活化石”。无论是叙事形式、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乃至情节的曲折变换都具有清晰的演进脉络,本文就这方面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元文化背景 四大爱情剧 演进
元代尽管历时不长,却由于它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并与外界有着广泛交流的开放时代,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内容。在元代,一方面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另一方面各民族之间、南北方之间的渗透、交融得到了加强,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元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维系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元代社会进一步强调封建礼教。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青年婚姻的规范的金科玉律。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饱受折磨和摧残。人们对传统封建礼教开始质疑,加之传统观念和封建礼教的约束,追求个性解放,急于向世人大胆宣泄心中炽热而奔放的感情成为戏剧创作的趋势。具体体现在元杂剧上青年男女反抗爱情和婚姻压迫、大胆追求个性自由的剧目大量出现 。
《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青年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其核心情节:秀才张君瑞上京应试,路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偶遇寄居于寺中的前相国小姐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冲破礼教束缚,月夜吟诗,弹琴达意。贼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崔莺莺做压寨夫人。相国夫人被逼无奈,只好当众许诺:若能退兵将莺莺嫁给谁。张君瑞向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求救,围兵被解。可是事件平定之后,相国夫人却悔婚,让崔、张二人以兄妹称呼。崔、张又陷入无限痛苦之中。莺莺的丫环红娘出于义愤,帮他二人传递书信,崔、张终于冲破樊篱,私自结合。相国夫人被迫允婚,可又以“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君瑞上京赴试。张君瑞不负众望,状元得第,衣锦归来,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核心情节即:①崔莺莺、张生在普救寺相遇;②张生借助好友在普救寺退兵;③崔夫人反悔赖婚;④崔莺莺大胆赴西厢与张生幽会;⑤崔老夫人察觉并拷红,无奈允婚;⑥张生被迫赴考离别;⑦张生高中状元;⑧崔莺莺、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就叙事的基本结构看,有了崔莺莺、张生在普救寺的相遇,才有后面一系列的情节发展。其中核心情节是张生普救寺退兵后,老夫人无奈允婚,虽然承诺没能实行,但张生却能够由此也得以接近崔莺莺。接着老夫人的赖婚,使故事情节陡转并发展,莺莺和张生的幽会,老夫人发现崔莺莺、张生的私情,使故事又起波澜,而老夫人允婚却以科举高中为条件,又推进了情节发展。张生赴考,才有崔、张离别,郑恒骗婚等情节。而张生高中状元,满足了老夫人的条件,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才得以实现。
其他三部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及郑光祖的《倩女幽魂》也有类似性,大多从叙事功能的角度,简化出核心情节。
关汉卿的《拜月亭》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中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其核心情节即:①王瑞兰和蒋世隆相遇于战乱中;②二人相爱;③瑞兰之父拆散二人;④蒋世隆成状元;⑤大团圆。
白朴的《墙头马上》也是元代著名的作品。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李千金被私藏与裴家后花园七年,育有一双儿女,却仍不为裴家长辈所知。终有一日被撞破,但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李千金力争无果,被弃归家。裴少俊考取功名,重新求娶李千金,夫妻终于团圆。该剧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虽以爱情为题材,却别具一格。核心情节即:①裴少俊与李千金相遇于李家花园;②幽会,私奔至裴家;③七年后裴父拆散二人;④裴少俊中举;⑤大团圆。
郑光祖的《倩女幽魂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张倩女、王文举分离,倩女张因病卧床,月夜魂追王文举成亲。后王文舉得官回来,张倩女魂魄与肉体复合为一。剧中离魂代表妇女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病中的倩女之身代表妇女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情节离奇而内涵深刻,而且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对《牡丹亭》有直接的启发作用。故事中的核心情节:①王文举与倩女相见;②赴考离别;③倩女离魂与王文举赴考、任官;④王文举携倩女离魂还家;⑤魂体合一,大团圆。
这些未经礼法承认的男女自由恋爱关系在元代婚姻爱情剧中,核心情节往往大致相似。就故事的叙事功能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这对年青人的恋爱模式相似。 所以,在元杂剧爱情剧叙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种最基本的深层次结构模式:小姐赠金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虽然各剧情多有异变,但情节相关性和叙事结构的趋同性很强,具有明显的演进特点。
元杂剧以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妇女,向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欲”的不合理禁锢,对妇女的压榨发出了鸿声抗议,是对“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的封建教条的无情鞭挞。这些自信、执著、刚强、富于胆识和勇气的女子,他们以行动向封建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成为元杂剧中熠熠生辉的鲜明个性。
参考文献:
[1]任中敏.曲谐(卷二)《散曲丛刊十五种》[J].上海中华书局,1930.
[2]幺书仪.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J].文学评论,1984.
[3]幺书仪.谈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J].文学遗产,1983.
[4]王星琦.元曲艺术风格[J].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