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敏婷
【摘要】游戏精神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会充满自主性、愉悦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价值,充分利用游戏精神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丰富儿童的自我保护知识,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游戏精神 自我保护能力 儿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A-0122-03
近年来,儿童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通过诸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法规一再强调:必须把保護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但是,儿童伤害事件还是频繁出现,200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显示:亚洲每年有140万儿童死亡,其中有一半是由各种事故和伤害造成的。我国的相关统计也表明,儿童意外伤害每年导致9万人死亡、75万人伤残。
分析各种伤害事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有成人的疏忽,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即个体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能力,包括生理上的伤害(如饥饿、寒冷、疼痛、流血等)和心理上的伤害(如悲伤、愤怒、嫉妒、怯懦等),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儿童应该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成人应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一、当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我们首先对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本研究自编了一份《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现状调查表》,主要调查儿童在日常生活方面、意外事故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两所幼儿园(1所公办示范园、1所民办示范园)抽取120名在园儿童进行调查,其中小、中、大班各40人,男孩、女孩各60人,回收有效调查表106份。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自护方面,75%的儿童知道要随天气冷热增减衣服,饮水前知道试水温,并能注意躲开热的饭菜、开水,上下楼梯不滑行、不蹦跳,当床上有剪刀等危险物品时,能主动告诉大人甚至能主动排除危险物品;在意外事故方面,83%的儿童知道火警电话号码,懂得不碰电插销、插座等,不靠近电源,对陌生人有警惕性,知道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与家人走失时,会找警察或工作人员帮助。从调查结果看,儿童在日常生活方面、意外事故方面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我们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对这些儿童进行了测试,测试人员为儿童不认识的志愿者家长,由这些志愿者家长扮演诱骗者,拿各种玩具和零食、承诺“带去游乐园玩”等方式对这些儿童进行“诱骗”,结果发现89%的儿童会上当受骗。两种截然相反的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儿童真正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吗?
另外,本研究自编了一份《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6所幼儿园(3所公办示范园、3所民办示范园)抽取120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2份。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当中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所以这个数据的总和超过100%),教师对儿童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说教、讲故事、图片及影像视频、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等。其中,直接说教运用频率最高,达到89%,讲故事占到65%,图片及影像视频占到38%,主题活动占到15%,游戏活动占到12%。
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过程中,成人往往出于对儿童能力的不信任和低估,从自身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如直接将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儿童。为了让儿童获得某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苦口婆心、反复强调,但这种灌输式的被动教育,常常会使儿童“左耳进,右耳出”,最终的结果常常是儿童“知道了”,但遇事还是“不会做”。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行为不会自动产生,也不能通过教师或父母的传授获得,只能通过自身的主动建构而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可见,在培养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过程中,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探索新的培养方式方法与策略。
二、游戏精神与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它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儿童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它以自身的完整性与和谐性赋予儿童完整而和谐的童年生活。它不仅存在于具体的游戏活动中,而且贯穿在儿童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渗透在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里。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舍弃了游戏,童年成长着的所有精神倾向和一切潜能几乎不可能寻得另外一条更适宜更自然的实现道路。
基于“游戏精神”的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首先是对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养成模式重新定位,它不应该是成人对儿童的反复说教或粗暴干预,因为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表象思维能力较强,单纯的讲授、说教方式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摒弃说教式、炼狱式的培养方式,重新认识儿童,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终极追求,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寻找培养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最优策略。“游戏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的一切冲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游戏精神”为核心,培养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更快乐、更健康地发展。
(一)顺应“游戏精神”,让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过程充满自主性
自主性是“游戏精神”的本质特征。一旦失去了自愿自主,再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都有可能变成儿童排斥的事。在现实教育中,成人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常要求孩子遵守一些规则,以尽量减少事故发生,但孩子摔伤、磕碰、骨折等意外事故还是时有发生。不能否认教师对儿童尽心竭力的呵护,但与此同时,需要反思的是,坚持让儿童养成某些习惯、遵守某些规则时,成人是否充分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是否意识到儿童面临的困惑、是否真正让儿童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否则可能造成几种后果:一是儿童越来越逆反,和成人对着干,“你让做的我偏不做,你禁止做的我偏做”;二是儿童越来越奴化,完全失去自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三是儿童学会阳奉阴违、投机取巧,在有监督的情况下遵守规则,缺乏监督时放任自我,造成更大的伤害。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过程中,顺应“游戏精神”,尊重儿童的自主性,让他们成为自身成长过程的主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他们的成长。endprint
(二)尊重“游戏精神”,让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过程充满愉悦性
愉悦性是“游戏精神”的基本特征。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体验、释放着一种自由自在、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这种轻松愉悦的体验,是这个年龄段儿童能够自我获取的最大精神财富与享受。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摈弃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方式,转换教育者的角色,变传统的“全职保姆”“安全协管员”“教育警察”为“儿童的玩伴”,重新确立儿童的“游戏人”地位,科学理性地看待游戏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愉悦的游戏体验中,丰富儿童的自我保护知识,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追随“游戏精神”,让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过程充满创造性
创造性是“游戏精神”的重要特征。因为游戏本身是一种自主自愿,充满乐趣与想象力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处于主动的地位,能够摆脱现实世界的限制与约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倾注自身全部的智慧与力量,在游戏中体验各种冒险和奇遇,在游戏中提高自己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其他技能技巧,他们充满创造性地进行着游戏,在游戏中不断地思考新的玩法、接受新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在这种“创造性”中获得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实的人,而是培养有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创造能力、发明兴趣的人。在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上,成人不可能穷尽各种危险情境,让儿童事先进行演习与训练。未来的世界充满变数和未知,儿童必须有能力应对千变万化的未来世界,创造性地应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才能真正保护自己。追随“游戏精神”,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过程中,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精神。
三、“游戏精神”观照下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有效利用日常生活契机,加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导》强调: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上,要摈弃耳提面命的空洞说教,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的教育价值,在具体情境中加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当儿童平日生病时,可以借此机会讨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便?生病了该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这些疾病?”等,在这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轻松的谈话,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重饮食的均衡全面;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热爱运动、喜欢锻炼,增强体质;生病后能积极治疗等。再如,遇到新环境,可以先引导儿童扮演侦探,认真观察分析所处的环境,一起讨论这个环境需要注意什么安全问题,如电器插座的位置是不是合适?窗户、门锁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保护自己?当儿童有了基本的安全意识之后,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安全检查、自我保护的活动中,比如可以成立“安全检查队”,由儿童自己担任检查员,每天轮流检查校园的操场、活动室、办公室等地方,发现安全隐患马上报告给学校负责人,并设计警示标志提醒大家;同时,安全检查员需要对小朋友的行为进行检查,发现不安全、不恰当的行为也及时予以制止或者报告老师。儿童做小侦探、检查员的过程充满愉悦性和主动性,效果远远好于成人耳提面命的空洞说教。因此,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加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二)合理安排完整系统的课程,丰富儿童自我保护知识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隨机教育外,还需要设计完整系统的课程与主题,抽取专门的时间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系统深入的自我保护教育。当然,自我保护课程本身的开发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专家的认定,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在这一前提下,为了保证课程的实施效果,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有必要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新的课程实施模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学龄前的儿童由于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该阶段可以主要采用故事教学和情境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倾听各类安全故事的过程中,成为灾难和危险的关注者,分享自身的感受,学习安全知识。此外,可设置特定情境,如陌生人问路、在公园里走失、超市里发生火灾等,让儿童设想、体验正确的应对方法,培养自救意识,掌握自救方法,提高战胜灾难的勇气、信心和智慧。与学龄前儿童相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见识增多,对周围事物仍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事物的缘由,并能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让儿童扮演侦探,引导他们主动发现身边的潜在危险以及学习怎样预防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探索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被告知、被管理。因此,该阶段可以引导儿童扮演新闻记者、领导者、安全教练等角色,让他们在校园或社区中进行安全使用交通工具、安全防火等方面的宣传,甚至可以扮演安全教练,指导低年级学生或社区人员进行安全撤离、溺水防范、交通安全、防火自救等演习。总之,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创设不同角色,让他们在角色扮演和体验中丰富、内化自我保护知识。
(三)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提升儿童自我保护技能
游戏是儿童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他们获得经验的有效途径。自我保护技能的培养同样可以借助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进行。日本教育研究者认为,如果活动缺乏冒险性,儿童就无法真正积累相关经验,也就无法真正形成规避危险、保护自我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创设各种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帮助儿童积累经验,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技能。挑战性游戏一般指有规则、有难度、有输赢的游戏,这类游戏既具有一定的激烈程度和完成难度,又充满趣味性,与常规的体能训练相比,儿童的参与度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应根据安全教育所需的技能,精心设计有挑战性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解决问题,获得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增强其自信心。
为了更好地应对多发的地震,日本实行系统完整的逃生能力教育,如喊救命比赛、烟熏体验和攀绳跨越等,这种游戏化的教育方式使儿童轻而易举就能掌握逃生技能。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报告险情,让儿童感受到形势的复杂和紧迫,锻炼他们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儿童进入角色后,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器械,精心设计一系列“险情”,让儿童摸爬滚打,参加“战斗”。在激烈的“战斗”中,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既可以克服集体逃生演练中的恐惧心理,又能创造性地掌握各种自我保护的本领。这类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儿童预测、判断、回避危险和保护自我的能力,更可以让儿童体验到快乐、成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探索、创新、自主的精神。
作为成人,我们有责任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但真正的健康与安全不是被动地等待给予,而是主动地获得。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可以有效地激发儿童对健康与安全问题的兴趣,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丰富儿童的自我保护知识,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技能,促进儿童平安、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2][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43.
[3]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8.
[4]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6.
[5]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6]黄文云.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0(3).
(责编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