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玉娟
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跻身全国前列。
从最初的30辆电动公交试运行,到如今遍布合肥市的街头巷尾、近万辆新能源公交、私家车、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入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生活。
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首批试点城市,合肥不仅建设了全球第一条纯电动公交路线,更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电动轿车大批量外销的城市……如此多的显著成果更助力合肥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推进有力,步伐铿锵,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领跑全国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合肥市政府公布的资料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11.67亿元,增加值达23.9亿元,同比增长2.6%左右。合肥不仅成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产业“加速度”更是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中。
作为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安徽省“十二五”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2012年,安徽省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安徽建设成为核心竞争力强、配套完善、推广应用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强省。
其中,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完成率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在机动车保有量的占比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公交车占比全国第一……
2010年1月,首批30辆由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纯电动公交驶向合肥街头,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式投入合肥市场;同年底,由江淮汽车生产的591辆第一代电动轿车正式投向用户,标志着新能源汽车驶入普通家庭。
江淮汽车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7个月,江淮纯电动乘用车累计销售近1.2万辆,同比增长10.4%。目前,江淮的七代纯电动汽车,已累计应用推广4.6万辆。
从续航里程100公里、8小时左右充满电池,到最高续航里程350公里、1小时可快充80%电量,江淮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走过了10年的积蓄期,逐渐撬开国内国际市场,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标杆企业。
另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合肥市累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能源汽车5.5万辆,约占全国推广总量的4.5%,其中累计在合肥推广2.4万辆。
这一喜人成绩的背后,鲜有人知道最初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艰辛。而为了解决“续航里程低、充电设施不完善”这一系列摆在面前的难题,合肥市做了大量的探索。
政策引导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既是战略布局又是未来大趋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期的推广肯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合肥这些年的推广举措力度及效果都十分显著。
2016年6月,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合肥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也让合肥跻身制造业“国家队”。除却响应国家及安微省政府的号召,合肥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既提高了配套补助标准,同时在基层设施建设、企业创新方面均给出“福利”,以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近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的通知》、《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助管理细则(2017修订)》先后出台,将纯电动乘用车补助标准进行调整,提高了纯电动客车、纯电动货车和专用车的地方配套补助标准,新增了新能源汽车电费补贴给予充电电费补助,每度电补助0.6元,同时给予个人购车2000元的充电电费补助,基本实现个人充电免费。
事实上,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密集出台的前提下,部分试点地区推广进度严重滞缓,合肥在财政补贴政策上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较,并无优势可言,但依然能在全国的产业完成进度中名列前茅,主要得益于其在定位规划精准,配套政策到位,同时早期通过模式创新积累了推广经验。
在基礎设施方面,合肥市支持专业运营商创新模式,投资建设并运营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网络。对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单位,市财政给予设备投资总额20%补助,单个设施最高补助不超过200万元。此外,合肥市政府明确新建办公楼、商场等共建类项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不少于总规划停车位数20%的比例进行配置,新建住宅小区充电桩按不少于小区总规划停车位数10%的比例进行配置。
在推广上,合肥市也另辟蹊径,鼓励以分时租赁的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今年5月起,共享汽车EVCARD、首汽Gofun相继进驻合肥,此外,对运营规模达到300辆新能源汽车的分时租赁企业,2017年给予每车每月300元的运营奖励。
这一系列政策引导及推广探索,不仅打消了消费者的疑虑,更进一步为合肥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而入选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更是名副其实。
“合肥模式”
一直以来,合肥市将“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路线”、“车辆应用的有限定位”以及“‘定向购买”、“分时租赁”等创新模式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制造进行有效结合,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合肥市坚持纯电驱动技术路线,推广九成以上都是纯电动车,这是政府和企业共同选择的结果。“合肥市推广的新能源汽车98%都是纯电动汽车,只有大量推广这种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才能实现减排的效果。”合肥市科技局局长朱策表示。
另外,合肥在推广新能源汽车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则做好服务工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一方面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于当地形成氛围;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应生产推广对节能减排影响大、消费者需求规模大又买得起的产品,紧紧抓住工薪阶层这一目标用户。
“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应用规模做大,有效推动电动车量产,进而拉动整个产业链的成熟技术创新,降低购车成本,形成产业良性循环。”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认为,江淮将电动轿车定位为“城市代步车”,待合肥市确定了“定向购买”模式后,才顺利打开了推广局面。
其次,在产业方面,合肥市依托江淮、安凯、国轩高科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和研发机构,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加速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出了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基地。
不仅如此,为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平台,合肥市在做好相关政策配套、引进人才的同时,还特别投入巨额资本与合肥工业大学、江淮汽车集团、巨一自动化公司联合组建了合肥市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在此基础上,合肥市还组建了由50多家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参与的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社会资源,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