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十番 特色表演惊“秋色”

2017-09-18 08:38
农民科技培训 2017年9期
关键词:南海区秋色佛山

“十番”起源于唐朝,是凯旋乐的一种,流传于北方,明代盛行于江南。据老艺人口传,明清时期,安徽、江浙一带有群流浪到佛山古镇的艺人四处表演谋生,就在当时的茶基村驻扎,他们的“十番”表演吸引了许多村民。之后“十番”开始在村内流传,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佛山十番作为喜庆锣鼓乐,多在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节日以及神诞、“出秋色”表演,其表演场面壮观,铿锵悦耳,喜庆热闹,民间更有“无十番不算秋色”之说。

为什么叫“十番”呢?因为表演的时候,有高边锣、大文锣、翘心锣、企身鼓、群鼓、沙鼓、响螺、大钹、飞钹、单打等10种伴奏乐器,这些乐器按10种打法,轮番敲出10段音乐,所以叫“十番”。一般十几人至几十人为一个表演队,以鼓指挥,可边走边演,其打法为用长绳系住打击乐器钹的一端,手拉绳子上下左右翻飞,使两手中的钹碰撞打击,配合着另外9种锣、鼓等进行变化多端的演奏。“十番”演奏过程中最富于技巧的是“飞钹”,飞钹是佛山十番的技巧性乐器,它不按常规碰击,而是用五六十厘米长的绳子穿起来,一手执钹髻,一手放长绳子在胸前或头顶绕圈,或同时放长绳子擦击,舞出阴阳飞、正手飞、反手飛、单双飞、左右飞、绕手飞、绕头飞等多种手法,双手舞动,上下飞旋,正反相击,发出节奏分明、清脆悦耳的音响,而且舞姿矫健潇洒,手法多变,观赏性极强。这种“飞钹”表演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属稀有项目。

上世纪30年代以前,佛山的“十番”队伍有不少,分别成立“十番”会,但现在只剩下南海区茶基村的“十番”会“何广义堂”了,成为南海一支有名的“十番”锣鼓舞蹈乐队。1935年,茶基村“何广义堂”应香港果菜行业会馆邀请,参加英皇银禧大典巡游,同年,又赴广州表演。建国后,佛山大基尾的“明星影映”传人多次把佛山十番搬上舞台,在广东省内备受关注,而且远赴北京、宁波、香港、土耳其等地表演,好评如潮。“佛山十番”项目2007年被列入南海区和佛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历史的变迁,据说现在包括安徽、江浙一带等其它地方的“十番”打击技法都已失传,而教授“十番”,靠口、耳相传,手把手地示范教学。为了培养年轻继承人,南海茶基村民小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和2003年,分别组织了两批小学生学“十番”。2003年,村民小组还发动村里的私营老板,筹集近2万元经费,在寒暑假期间每周两晚,由老艺人们在祠堂传授“十番”。这些学生经过培训已基本掌握这一古老民俗绝技,并且在祖庙“三月三”北帝诞上大显身手,赢得一片赞誉之声。如今,茶基村的十番队已有30人,是近几十年来阵容最为鼎盛的时期。★

(供稿单位:中国农民体育协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海区秋色佛山
山里秋色美
呈坎秋色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党建主题读书驿站
What Do These People Do?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佛山市南海区远山汽车设备有限公司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秋色平平空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