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立
财政扶贫推动产业就业致富车
——江西省石城县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监管水平侧记
●通讯员 李立
贫困群众在当地种养专业合作社就近就业
举办石城县贫困户家庭服务技能培训班
江西省石城县素有“客家仙境,梦里莲乡”的美誉,但同时也是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546户48519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8.2%;有省定“十三五”贫困村2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2.1%。
自党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石城县始终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坚持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保长效,不断拓宽当地贫困群众的致富道路,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仅2016年,该县财政用于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资金分别达3570.3万元和786.2万元,特别是产业与就业两项扶贫工程分别带动1万多户产业扶贫户和2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石城县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产业”致富车——烟、莲。石城县被誉为“中国白莲之乡”,水土环境优异,其出产的通心白莲远近驰名,品质独特。除此之外,该县农户也有种植烟叶的传统。立足当地实际,对白莲产业和烟叶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构建石城白莲和烟叶品牌,是石城县帮助贫困户拓宽致富途径找到的新路子。基于当地白莲和烟叶种植面积分散、规模较小的现状,该县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烟、莲种植,每亩烟、莲分别可产生至少4000元、3000元的经济效益。2017年,全县完成烟叶种植2.9万亩,贫困户烟农748户;落实白莲8.8万亩,完成计划种植面积的97%,覆盖贫困户比例60%。同时,针对石城的特色产品,石城县注重提升白莲产品附加值,打造了5个集中连片白莲种植示范基地,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以5个示范基地为中心,建设集观赏、采摘、休闲为一体的万亩荷花观光带,将其打造成为石城的新旅游名片;建设了龙岗鲜莲交易市场,通过突破技术瓶颈将鲜莲的保鲜期从三个月延长至半年,大大提高了白莲价格,增加了莲农的经济收益。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扶持举措,石城白莲已成为该县畅销的特色产品,莲农收益逐年提高。
农户在“江西省‘菜篮子’园艺作物标准园”采摘成熟的黄瓜
在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该县开始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积极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股金、务工佣金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共挖掘出山地鸡、黄粉虫、翻秋花生、杏瓜、紫薯、薏仁、腐碧树、鳗鳅、紫苏、大棚蔬菜等10余种特色农业产业,并相应地成立了农民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除此之外,为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又大力建设扶贫示范基地。全县集中力量打造了3个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规范带动其他基地建设,为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方便。
“新兴产业”致富车。在筑牢农业产业基础上,全县充分发掘本地自然、文化资源,积极探索适合石城发展的新兴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实力雄厚的企业促进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全县共引进了5家大型企业,开发了光伏、电商、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3000余户贫困家庭增收。
“资产收益”致富车。该县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灵活运用金融资金推动产业扶贫。采取“企业+银行+贫困户”模式,以政府控股的赣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引导贫困户向赣州银行贷款,并将贷款投入县级统筹项目建设,贷款本息均由赣江源农业公司负责,贫困户每年从中获取固定资产收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使贫困户彻底脱贫,石城县驱动“技能培训”车轮,帮助贫困群众增知识长技能。以移民贫困户为重点,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移民贫困户到工业园区企业培训,现场参观学习知识与技能;以烟农、莲农为重点,聘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讲授农业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种植技术,以丰富知识、提升技能达到提高烟叶、白莲产量与质量的目的,增加农户的收益;以20-30岁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青年为重点,组织培训人员到颐高、大由大等大型电商产业园参观学习电商操作技术,以期将其培养成村级电商服务站的合伙人或管理人员;以家庭妇女为重点,组织贫困家庭妇女参加保洁、保姆等家政服务技能培训;以16-25岁的青少年为重点,鼓励引导学习成绩未达到重点高中或本科分数线的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技术学校或大中专科院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驱动“转移输出就业”车轮,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石城县属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之毗邻的广东、福建两个沿海省市较差,入驻的企业与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能完全满足求职人员的需求,然而沿海省市却面临着一工难求的困境。该县瞄准这一发展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加强与广东、福建两省企业的合作,以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向外输送劳动力,实现走出去;同时,以各乡镇为主,摸排本辖区内在外创办企业、厂房的乡贤,加强沟通协商,遵循贫困户优先的原则,鼓励其吸纳石城劳动力进厂务工,实现引进来。
工人在沔坊村晶科光伏发电施工现场安装光伏板
驱动“车间就业”车轮,实现家门口就业。早谋划,早实施,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引导本地服装制衣、制鞋、农产品加工、仿真花制作等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工时灵活的企业在全县“十三五”贫困村或人口较为密集的非贫困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以各乡镇为主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材料、统一标识“四统一”的标准组织实施,满足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带动老、弱、妇、残等劳动能力较弱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驱动“公益性岗位就业”车轮,实现保障就业。注重加强经验学习,组织就业扶贫业务人员到井冈山学习其就业扶贫经验做法,并结合全县实际,出台了《石城县关于公益性就业扶贫专岗安置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施方案》。
驱动“能人带动就业”车轮,实现先富带后富。全面启动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从各乡镇推选出160位创业致富带头人,统一组织前往创业致富经验较为丰富、成效较为显著的地区参观学习,培训结业之后,出台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其在本县创办公司、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并吸纳带动本乡镇、本村的贫困户共同致富。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早在石城县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时,对于扶贫资金监管,该县就采取多项措施,规范扶贫资金使用途径,提高资金效益。
该县高度重视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门的督查组,定期不定期深入乡、村对扶贫资金拨付情况、移民补贴资金发放情况、群众来信来访受理情况进行督查,及时督促指导乡、村落实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每个补贴项目、每笔补助资金、每个工作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监督,切实做到工作每向前推进一步,监督管理就跟进一步。人大、政协把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列为重要议题,组织代表、委员通过视察、调研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于扶贫资金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该县严抓落实,加大查处力度,绝不放任姑息。每年在全县的财政监督检查计划中有针对性的安排扶贫资金监督检查,把监督检查贯穿到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扶贫资金的事前调查审核监督、事中跟踪监控监督和事后检查监督,相关单位实行再监督,按月实行调度,从扶贫资金开展跟踪问效工作进度要求、完成情况、存在问题方面进行考核,并进行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各单位发放整改通知书,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到位。
此外,该县注重上下联动,紧跟上级安排布置,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稳妥有序推进工作落实;积极与各部门沟通交流,相互协作,加强扶贫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力度;主动与项目实施单位联系,及时对项目实行跟踪问效,听取实施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促进完善机制、堵塞漏洞。
在保障资金安全方面,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相结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资金支付中每一个环节,提高财政资金监管水平。做到支付执行、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岗位落实到人、监督操作;做到支付印鉴分人分印保管,避免一人保管全套支付印鉴,财政支付凭证及银行票据的领用和核销实行详细登记、电脑开机密码定期更换;发挥内部稽核功能,检查财政扶贫资金内部管理的重点环节,坚持日清月结,做到账账一致,账款相符。与部门预算相结合,整合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支农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安排支农专项资金,资金投向以脱贫攻坚为出发点,突出重点,减少零星项目,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对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按用途整合。对不同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逐步实现同类资金归口统一管理,对使用方向相近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部门间协调进行整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共同匹配优先安排重点项目。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结合进行,在检查中对被检查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认真、全面检查。对发现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方面存在疏漏的单位,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对被检查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在检查处理建议中及时提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等方面的具体整改建议。
当地莲农采摘白莲
琴江环绕,白莲飘香。将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强化资金监管,提升资金效益,努力打造“国家精准扶贫创新示范区”,江西省石城县支持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致富车正砥砺奋进,步履铿锵。■
(本栏目责任编辑:范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