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七夕习俗变迁的比较

2017-09-18 01:29李漫琪长江大学文理学院434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乞巧牛郎织女商业街

李漫琪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434000)

中日七夕习俗变迁的比较

李漫琪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434000)

日本汉文学家内藤湖南在《日本文化石研究》一著中说道:“如果说日本文化是豆浆的话,那么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使其变成豆腐的卤汁。”由此可理解为在日本有很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七夕便是其中的代表。七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牛郎织女的恋爱传说源远流长,从《诗经》时代起就开始萌芽,到至今几千年的传承演变中,形成了乞巧等七夕风俗。秦汉时代牛郎织女的的传说传入日本,此后结合日本本土的文化特性,也出现了类似的“羽衣传说”和“天鹅少女传说”。本文试比较中日七夕的不同时代的习俗变迁,找出二者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面对现代日本七夕节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特点,为构筑中国梦,反思中国七夕节沦于商家所宣传的所谓的“情人节”的原因。

中日;七夕;习俗变迁;文化内涵

一、中日七夕习俗的变迁

七夕文化历史悠久,而七夕祭祀的习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很多变化。如下表所示,以时代为线索,对中日七夕习俗的变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

中日七夕习俗对比

资料出处:

马兴国(1955)《中日两国岁时习俗比较研究》

坂本太郎(1976)《风俗辞典》东京堂出版

若月紫蓝(2003)《东京年中行事》东洋文库 平凡社

从上表可看出,中日七夕祭习俗都经历了融合、变迁的过程。如上表所示,中国的七夕祭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中心,乞巧祭祀为主。而日本的七夕祭虽形式上效仿了唐朝,但其内在是以日本传统的棚机津女信仰为基础的。随着平安时期的习俗逐渐衰落,到了日本中世皇宫中的乞巧祭祀逐渐简化。而进入室町时代后,出现了七种游戏的新的庆祝形式,娱乐色彩渐浓。到了江户末期,民间的祭祀形式也逐渐传入宫中,开始使用竹子。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推移,皇宫中的乞巧仪式逐渐与民间的七夕接近。

综上所述,日本的乞巧仪式最初是上流社会的节日,随着平安文化的衰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室町时代甚至更早,在七夕祭中引入供奉和歌的仪式,乞巧的形式增多,娱乐色彩渐浓,而到了江户时代,更是将七种游戏当做重要活动来进行。江户时代也盛行引入民间的庆祝方式,且随着习字在平民中间的普及,祈求书法进步成为乞巧的中心。

七夕祭最初是农村进行的节庆,其意义是为祈求风调雨顺而驱邪或驱逐恶灵,而没有星祭或者乞巧的要素。到中世以后,随着贵族社会的七夕祭逐渐平民化,乞巧仪式的形式发生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的乞巧仪式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但日本的七夕祭究其根本还是在日本固有文化的土壤中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七夕文化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息息相关,多以乞巧为主,而日本的七夕本质上是驱邪。

二、七夕与现代社会

据民俗调查显示,日本农村的七夕祭是为了迎接盂兰盆节而作的准备,有祈祷丰收的意义。现在传统的七夕祭形式渐渐淡化,日本以现代商业为依托,为七夕祭赋予了新的内容。

日本战后各地的七夕祭多是以仙台七夕为原型而形成的。但是,以1873年(明治6年)采用新历(即公历)开始,七夕祭渐渐衰落,一站后的经济衰退加速其衰落进程。商业街上的经营业主担心此状况,于1927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地七夕祭装饰活动。由此吸引了大批观光客,激活了商业街的经济。上世界50年代开始,政府大力提倡“让祭祀活动成为新的城市象征”,此后,七夕祭成为极具特色的商业街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城市的代表宣传活动。七夕装饰中的祝贺彩球1,也发源于仙台七夕。

七夕祭与使用神舆或彩车的祭祀不同,在节日前完成的装饰不会在当天被借出,而商业街的限制相对较少,会以最大力度吸引观光客来购买,所以七夕祭是与商业街具有高度亲和性的活动。以仙台七夕祭的成功案例为模型,日本各地展开了庆祝七夕祭的活动,很多城市将七夕祭发展成为城市的代表性宣传活动。比如秋田县汤泽的七夕画灯笼祭、岩手县陆前高田的海七夕祭、著名的仙台七夕祭、青森县广前的睡魔节等,都是具有日本地方特色的七夕祭。

白天商业街的七夕装饰与夜晚的烟花的组合较为常见。也有如从2001年开始的松阪七夕祭就不仅仅是商业街的活动,在河畔设立舞台并燃放烟花,嫣然成为区域性的七夕祭活动。

除此之外,日本也有地方在七夕期间装饰五颜六色的竹子,甚至融入祈雨、驱虫等传统祭祀活动。而且,现代要素也逐渐渗入七夕祭。比如东京迪士尼乐园已经连续10年在7月1日至7日举行为期7天的七夕祭。从7月1日开始,装扮成牛郎的米奇和装扮成织女的米妮就乘坐人力车深入到游客中间,并与游客合影留念。

与此相对,七夕虽发源于中国,似乎并未守住这传统的节日。在某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河北省藁城市黄庄,将7月7日作为纪念牛郎织女的庙会日,并上演戏剧。河北鹿泉地区的报读山寨内兴建有供奉牛郎织女星的寺庙和连心亭。另外,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东山村也有以孩子为中心的七夕“小人节”。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没有日本那样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且庆祝七夕的形式越来越少,逐渐沦为所谓的“情人节”。中国的七夕节不被重视的原因,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民众并未真正理解七夕节的真谛和内涵。人们更多的是知道牛郎织女的恋爱传说,并不熟悉乞巧习俗。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观念的发展,女工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与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因此对于“乞巧”并未有强烈的愿望。

(2)日本七夕有短冊竹、驱睡魔等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方便简单,个人及一般家庭都能表达自身的祈愿。而在中国,七夕当日只有葡萄树下听呓语,遥望星空,畅想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这一种方式了。而城市中少有葡萄藤,人们渐渐无法领略七夕的美妙了。若再不采取行动,这个美丽的节日极有可能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3)政府或者民间,对于守护民俗文化的力度还不够。日本的七夕文化是伴随着现代商业的崛起而兴盛起来的,而新的七夕文化又加速了日本现代商业的兴盛和繁荣。日本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也不遗余力地推动七夕文化的酝酿和传播。我国七夕文化更加源远流长,也应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孕育出新的花朵。

综上所述,七夕虽源于中国,并最初在中国形成节日,但由于各种原因,七夕文化并未很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民俗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无民俗,则无传统,则无民族文化。民俗的传承是民族文化持续悠久不可或缺的存在。传统的民俗文化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起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讲话中提到:“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总书记构建的中国梦当中,文化俨然成为及其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根基。而当今中国,以七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失去传统文化,则失去了民族成长的文化记忆,甚至会失去民族文化本身。因此,七夕文化无论是对于构筑民族精神,还是增加市场活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七夕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多局限于“情人节”的范畴,七夕文化的内涵并未完全开发出来。为振兴传统文化,应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将传统的祭祀活动融入现代精神中去,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纳,才能构筑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梦”。

注释:

1.祝贺彩球,仿效端午节的香荷包,作为七夕或庆典仪式的饰物,以来开从中散落五彩缤纷的纸片或彩带,并飞出鸽子来。

[1][日]铃木堂三,年中行事辞典.角川书店(日),1978

[2][日]内藤湖南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

[3]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和发展,日本学刊,2007,第六期

[4]秦颖,张莉.《中日“七夕”习俗比较——从原始形态,衍生过程到文化内涵》.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陈建勤.《民俗视野 中日文化得融合与冲突》.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成利军,马玲玲.《从维护我过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看情人节和七夕节》.2007(2),.

[7]马兴国.《中日两国岁时习俗比较研究》,1955.

[8]坂本太郎.《风俗辞典》东京堂出版,1976.

[9]若月紫蓝.《东京年中行事》东洋文库 平凡社,2003.

李漫琪(1987.6- ),女,汉,硕士研究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乞巧牛郎织女商业街
完美小店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潭山乞巧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李晶晶作品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今非昔比的商业街
七夕,向织女乞一双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