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和文化生机

2017-09-18 03:56徐圻
当代贵州 2017年33期
关键词:儒学贵州省全球化

与时俱进和文化生机

徐圻

教授、博导,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理事会理事长,历任贵州大学哲学系主任,贵州省文化厅厅长,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等职。

在全球化、信息化、大数据、“地球村”的当今世界,文化如果不开放、不包容,就只能把路子越走越窄。

曾经有人说贵阳孔学堂这个地方应该搞成一个“读经”的场所,也就是弄成一个复古、怀旧的地方。这是一种误解。孔学堂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地方,就是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基本内涵、基本线索来讲解、传播,但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的着眼点、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听众听了我们的讲座、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以后觉得今不如昔,觉得过去比现在好。今不如昔,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没有希望的观念。儒家学说非常伟大,是中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儒学当中的糟粕部分,我们不能讳言,必须加以扬弃。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唯一保持了不曾中断的文化传统。季先生说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内因,一是外因。内因是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是其自信和强大的表现,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碰撞、较量的过程中,不惧怕“他者”的挑战。外因是不断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外来因素注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千百年来,儒学就是不断地吸纳“新鲜血液”才发展至今的。毫无疑问,汉唐的儒学与孔、孟的思想就不是完全一样的,朱熹的见解与孔、孟的学说更有差异,虽然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是兼容并蓄、与时俱进。

1840年以前,我们的文化是强盛的文化,强盛的文化就是开放包容的文化。美国人只讲一个东西——市场,能够卖钱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这看上去很浅薄,但实际上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伴随着美国千奇百怪的文化产品,随时在市场运作当中得到体现和彰显。通过卖产品,让世界各国都看他们的电影,听他们的故事,唱他们的摇滚,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趣味,以此潜移默化地达到输送“美国精神”这个意识形态目的,这就是美国人的高明之处,美国文化的确是一把很厉害的软刀子。

这里面有一个如何看待传统和创新的问题。什么叫传统?什么叫创新?我们经常误认为“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孔夫子开创并传下来的那个儒家文化。其实,只要是为现在的发展打下基础或做了铺垫的东西,都可以视为“传统”。你不能说这个基础、这个铺垫都是两千年前那些东西,那怎么可能?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是19世纪末的事情,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打磨、检验,特别是经过毛泽东、邓小平等的继承与发展,逐渐成为我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了。

什么是创新?我认为,只要是建设性地改变或推进既定现实的东西,都可以视为“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行为。对待儒家学说,也要像毛泽东对待马克思和列宁、邓小平对待毛泽东一样,持这样一种建设性的创新态度。

不管是什么样的精神文化资源,只要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只要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壮大,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只要有利于中国人民精神道德素养的提升,都可以为我所用。在全球化、信息化、大数据、“地球村”的当今世界,文化如果不开放、不包容,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在当前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强调文化自信至关重要。但这个自信不能是盲目的、不加分析和批判的,更不能是病态的文化自大。我认为有时候,文化的自大反而是文化自卑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因此,正确的定位,即在自大与自卑之间找到平衡点,非常重要。

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全球化的态势下,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强了。但是文化认同、文化乡愁,不能总是无奈地缅怀,更不能一味地向后看。“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儒学贵州省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