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安
中国梦燃烧的一粒新火种
毛时安
丝绸之路绵绵古道(摄影:毛时安)
北京时间21点,天仍然亮着。嘉峪关的剪影,其包蕴的汉长城,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时光和风沙的冲刷,依然巍峨地矗立在丝绸之路的绵绵古道上。远处,祁连山蜿蜒起伏的雪峰被峰顶缭绕的晚霞映衬着,白成了一片长绸般柔和飘起的玫瑰色。由此往东再往东,就是传说中华夏人文始祖、楚帛书中记载的创世神—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天水。从神话到历史再到现实,一个古老的民族,就这样从幽眇的远古一路走进了五光十色的21世纪。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它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世纪。中国和欧美的思想界学术界,似乎没有看到这种不同,依然循着旧有的习惯性思路,用过了时的苏东和欧美话语在言说、在解释、在框藩21世纪所发生的种种。这种做法,无异于我们智慧先人的哲言: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不要以为这很可笑。其实,就是很可笑。像河曲智叟一样自以为聪明的可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提出新思想的思想家。
在我看来,《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是一项在当下进行的为时代提供新的思想的文化工程。中国以十三亿人口的三十余年超大规模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奇迹。其动力来自哪里?这些动力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发展提供些什么新的思想和精神的动力资源?很显然,中华民族创世的伟大神话,作为一个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形态,一定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隐性作用。许多神话元素正在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进入充满现代科技元素的当代生活。中国连续四次全球排名最快的超算大型计算机被命名为“天河”,充满浪漫想象的飞天嫦娥被用到了我们的月球探测工程和绕月人造卫星上,大禹治水几千年来一直就是中国人历史担当的激励榜样,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其顺应自然疏导滔天洪水的智慧,家喻户晓……
我自己就是中华神话精神的巨大受益者。童年,正是母亲带我倚着窗口仰望夜空,看星光闪烁的银河,从牛郎织女的故事到辨别星座开始,我拥有了一生探究新奇事物的浓烈兴趣和永远涌动的想象与思想的欲望。十年“文革”,在我个人和民族最为迷惘的岁月里,在那些呵气成冰的寒夜里,我一个人在灯下默默地抄写着中华神话。其中《夸父逐日》印象深刻: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我被这个故事瑰丽的想象力,多变的语言节奏深深吸引。但最为感动我的是,夸父在光明追求中不畏艰险,甚至不惜生命的英雄气概。在漫漫长夜,夸父驱赶走了我心头的寒冷,驱散了我内心的软弱和迷茫,重新燃起了我青春热情。它使我想到巴老一直非常推崇的高尔基短篇小说《丹柯》。英雄丹柯为了带领族人走出黑暗密林,不惜掏出自己燃烧的心,高举头上,照亮前进的道路。可以说,夸父的神话给了我这个书生一生不息的英雄气。夸父身后那片桃林,作为意象,一直像灿烂的云霞照亮着我后来的人生。中华创世神话中脍炙人口的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都有着回肠荡气的英雄色彩。我想,中华创世神话,在当代的接续和符码的再度编写,将极大地唤起我们排除各种干扰战胜千难万险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英雄主义的热情和勇气,提供一种来自遥远先祖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创世神话,作为人类和民族最初始的诞生在极为险峻严酷生存环境中的精神想象,无一例外都具有一种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气质,是精神上不熄燃烧的熊熊火炬。
神话复苏自然包含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接续。这是一件大事。但我以为,我们常常会忽略,神话对一个民族、一个人想象力的开发。作为人类最早启动的艺术创造,因为没有任何所谓“科学”“知识”的束缚,完全面对着大地、天空,面对着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面对着寒暑交替四时变化,面对着生老病死,想象力是所有解释的源头。现代人怎么能想出,水神火神大战,战败的水神共工居然怒撞不周山,天倾地陷,大火、洪水交替。怎么能想象女娲用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彩的巨石去补天。又如何能想象多出一块石头的故事来。而多出的那块石头就成了曹雪芹的灵感,成就了煌煌的不朽经典《红楼梦》。现代人类对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理性的过于膜拜,学科的过度细化、分化、精致精密化,使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日益萎缩,精神生活日显苍白。1992年我接待倡导后现代主义学术主张的杰姆逊教授,曾当面质疑西方学术界近几十年创造力的贫乏,几乎没有新的概念、理念和范畴推出。所谓“新”概念,大都是原有范畴加前缀或后缀形成的,包括“后”现代主义。杰姆逊教授当即表示认同。而神话就是人类整体化想象力的产物。中华民族21世纪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的能力。创新驱动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共识。而神话独具的这种想象力有助于激发我们创造、创新的灵感。是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各种创新的助推器。中华民族其实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民族。庄子的寓言、屈原的《离骚》《天问》,其想象力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女娲补天》美术作品
《夸父追日》雕塑
中华神话和西方神话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其中有着同时段人类尚未完全开化时共同的想象方向。譬如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迁徙与战争。但也有着因生活习俗、空间生存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不同的创造和言说。比如,人类的起源,西方神话人类中有代表性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了禁果有了人类。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女娲黄土抟人。前者强调人的情欲,后者突出人与土地的联系。希腊神话也用泥土造人,造人者是普罗米修斯。一为女性,带着阴柔的温情,一为男性,充满了阳刚的气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方神话中的诸神相对现实世界而言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系统,常常与人类处在一个对立的状态,比较偏重于斗争。中国神话中的神和世俗生活的关怀和联系,则显然更多些。中华创世神话有一个显著特点,神话传说与历史现实有交接,二者边缘模糊。《史记》从炎黄二帝到大禹治水,神话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有记载的历史,成为一种历史的源头。《汉书》又陆续加入了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体现了中华创世神话一种很特殊的人文情结和文化传统。神话中的“神性”内在蕴含的是产生神话的那个民族的“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话就是“人话”。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没有高下的区分,只是文化形态不同,编码的语素和结构不同而已。在人类的神话世界中,彼此有着互补性。
中华创世神话,虽然几千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地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而且也散见在《山海经》等秦汉历代的各种典籍中。就其想象力的瑰丽,人文性的深邃,内容的精彩动人,其实一点不输给希腊神话。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神话相对显得有点散乱零落,显得有点片段化,缺少一个完整有序叙述的系统。有许多学者为此下过功夫,特别有影响的先是茅盾先生,他从研究欧洲文学借鉴希腊神话入手进入中国神话,试图创建中国神话的系统,从而寻找到“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其后又有闻一多先生从中国文学,特别是《楚辞》中楚文化与苗族文化的交界处进入中国神话,特别在民族危亡之际,藉“龙”图腾的建构重振中华民族“集体的力”。上世纪50年代有袁珂先生编写的《中国古代神话》,为中国神话系统化初步的奠基。我自己最早关于中国神话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就来源于此书的阅读学习。此外,有我在《上海文论》工作时的作者叶舒宪教授从神话原型理论开始的对中国神话的理论研究……但总体来说,中国神话的系统化和研究一直处在一个没有完全成型的过程之中。其实希腊神话也并不是如我们想象中,一开始就有一个完整有序的叙事系统。从远古的流传到公元前八世纪左右的《荷马史诗》流传,再经公元前六世纪的文字本记载,最后,公元前二三世纪之间才有定本完成。其间居然有四五百年的时间。可见,文化人的梳理乃至创作,是神话完成的必不可少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是续接几代中国文化人学术梦想的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探源和艺术创造。如果最终完成,它对我国文化积累的意义,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女娲补天》雕塑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化创作工程高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许多素材有着不同彼此矛盾的叙事趋向。譬如,伏羲与女娲的兄妹关系,造人究竟是女娲一人所为,还是兄妹所为。又如,夸父逐日的起因、逐日的路线、夸父的死因,在《山海经》的“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中就有不同说法。又如,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民族和兄弟少数民族之间神话的交接处的影响变化和彼此关系处理。这种整理与续写,是一个艰苦的文化编码过程,是文化基因的编写和排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人文研究领域,它将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息的灵感和素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是21世纪中国神话叙事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中国梦燃烧的一粒新的火种。
2017年8月沿河西走廊,于敦煌、张掖、兰州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