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属性

2017-09-18 01:22陈连山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盘古女娲神灵

陈连山

解读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属性

陈连山

神话是远古时代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既是原始宗教的教义,也是古代科学知识体系和历史知识体系。神话通过万能的神来解释世界、解释人类,从而对人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提供证明。

古代汉语中并没有“神话”一词,它本来是日本学者翻译西方神话概念的日语汉字词,1902年被梁启超引入中国。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神话是信仰者崇拜的神灵的故事。他们相信神话讲述的是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事实,他们崇拜这些神灵,严肃而庄严地宣讲这些神圣故事。随着原始宗教的衰落与消亡,现代人往往把神话只当做文学作品来欣赏。可是,仅仅从文学想象的角度分析神话并不能充分理解神话本来的文化属性,常常出现各种误解神话涵义的解释。

英国现代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它表达、增强并理顺了信仰;它捍卫并加强了道德观念;它保证了仪式的效用并且提供引导人的实践准则。因此,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努力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的实用宪章。”本文基于马林诺夫斯基的理念,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对其文化性质和实际功能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神话如何服务于原始宗教

从表面看,神话充满了幻想。但是,如果综合考察所有奇幻的情节之后,就会发现神话的幻想不是为了娱乐,而是有实际目的的,最大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原始宗教。

神话用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说明神灵是万能的,以敦促人们信仰神灵。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第一个大神是盘古,他在混沌之中开天辟地。三国时代记载盘古神话的徐整说:“盘古在其中(天地之间),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由此可见,古人讲盘古开天辟地是要证明盘古是宇宙之间最神圣的大神。根据饶宗颐先生考证,早在东汉时代,四川的官办学堂里就有盘古像,供学生崇拜。神话学者发现,中国乡村存在很多盘古庙。据曾祥委调查,仅在广东,方志记载的盘古庙和盘古地名共103处,而方志未记载的盘古庙和以盘古为主神的庙更是无法统计。粤北的客家地区,如翁源、英德、始兴、曲江等地,每个村都有神庙、神坛,“坛坛有盘古”。

中国古代最大的女神是女娲。她的神话包括抟黄土造人、用五色石补天和创造婚姻制度等等。这些神话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女娲的崇拜。皇家祭祀她为高禖,就是婚姻神。百姓也崇拜她能够补天,以至于古代曾经出现过一个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天穿节在明清时代依然小范围流传。今天的河南淮阳、河北涉县等地也有女娲坟、女娲庙。盘古和女娲的神话故事当然不是为了娱乐目的随意想象出来的,而是为了说明人类应该崇拜这些具有超能力的神灵。

神话中经常出现最高神灵惩罚违背神灵意志者的故事。一些现代学者出于反对宗教迷信的目的把这些神话解释为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仿佛古人是支持反抗神灵意志的,这是不符合神话本来目的的。其实,这些神话的目的是用惩罚的大棒来强化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例如,《山海经・海内经》有关鲧和大禹父子两个治理洪水的神话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从表面看,鲧用息壤堵洪水,大禹用“布土”的方法,二者不同。其实,所谓“布土”,就是把息壤撒在洪水之中。二者并无不同。《海内经》甚至直接说他们都是“布土”:“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由此可见,早期的神话中,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相同,都是“布土”,都是用息壤堵洪水。但是,鲧失败了,大禹成功了。为什么?鲧是“窃帝之息壤……不待帝命”,结果被天帝处死于羽郊。而大禹是得到了天帝派遣,所以就获得成功。这个神话显然是为了使人们相信:必须绝对服从天帝的命令。否则,即使目的高尚,即使使用同样的方法也会失败,也会受到惩罚。这样的神话结局把其中的宗教涵义揭示得淋漓尽致。战国以后原始信仰衰落,人们开始觉得这样的神话难以服人,于是改变了说法:鲧还是用息壤堵洪水,所以失败;而大禹是在得到舜帝命令后,用挖山开道、疏导洪水的方法治理洪水,因而成功。这个后期的治水神话的合理程度显然提高了,但是,其宗教性的功能反而削弱了。

假如神灵犯错误了,结果如何呢?神话的回答依然是神的意志最终必然实现。帝俊是商朝人崇拜的最高天神。他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每天一个轮流乘坐三足乌巡行天空。可是有一次十日并出,给人间带来巨大灾难。帝俊派遣天神羿到人间上射十日,拯救百姓,还赠送了弓箭。羿不辱使命,不但射杀了九个太阳,还杀掉了其他怪物,然后举行祭天仪式,报告帝俊。

帝俊却不高兴。为什么?因为那九个太阳都是他的儿子。他的本意可能只是让羿警告一下淘气的太阳。但是,羿没有完全领会他的意思。因此,羿无法返回天庭,将和凡人一样面临死亡。这当然不公平。毕竟帝俊赠送弓箭的行为太容易让羿误解了。所以,西王母送不死药给羿,希望尽可能帮助他。但是,不死药被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为什么?因为羿在排遣愁闷出外旅行时爱上了洛神,嫦娥不能忍受羿的出轨。羿最终死于非命,嫦娥的结局也很悲惨,最终变成了月亮中的蛤蟆。

这个悲剧性神话的宗教性涵义就是:即使神灵犯错误,他的意志最终也会实现。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于神灵的崇拜。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说神话是原始宗教的教义。

中国古代神话如何解释大自然

远古时代人类的科学知识尚未完善,不足以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但是,神话中的神灵既然是万能的,人们用神灵作为解释宇宙的工具,就非常方便。他们用神灵的意志和行为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从而构成自己的解释大自然的知识体系。

凭借观察,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日月星辰自西向东运行的“视运动”规律,也认识到我国基本地势是西高东低。只是当时的知识不足以科学地解释其中原因,于是,古人用共工与颛顼之战的神话来进行解释。共工是水神,颛顼是北方天帝,他们为争夺天帝位置而大战。共工不胜,怒触不周山。不周山是位于大地西北方的一根天柱,不周山的折断,造成天空向西北方倾斜,日月星辰遂向那里运行;大地的东南方有所残损,地势低洼,于是江河百川都东流入海。这个神话就是中国原始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因为它既是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同时也包含了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用共工与颛顼之战来解释天文地理现象会遭遇一个大难题:既然百川东流归大海,那么东海为什么没有满呢?海水为什么没有天天升高呢?这就是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问题:“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古代有两个神话解释这个问题。第一个说法是东海有归墟。神话说,大地的东方是大海,大海的东端有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名字叫归墟。海水流进归墟,都自动消失。第二个说法是东海有沃焦。羿射死的九个太阳坠落在三万里以外的东海之中,它们变成一块无比巨大的石头,名字叫沃焦,长三万里,厚四万里。沃焦是如此灼热,海水碰到它立刻沸腾,迅速变成白色的蒸汽而消失,无影无踪。

当然,上述神话都是用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古代神话的这些解释代表着当时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成就。古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是正确的,对自然现象成因的思考是深邃的,逻辑上也是相当严密的。正是这些神话使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得可以理解,从而使古人的心灵得到安宁。这说明,自古以来,人类都是具有理性的。古代神话就是人类早期的科学知识体系。

神话是远古人类的历史观,用以证明社会文化制度的合理性

神话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诸如民族始祖的来历、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发明农业、伏羲女娲发明婚姻制度、仓颉造字等等。这些神话都是人们对于族群来源、文化生活和社会制度的神圣性的证明。

远古人类跟今天一样也是分成若干族群的。每一个族群都用神话来证明自己的祖先是半人半神的英雄。神话说,商民族的祖先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天帝派一只玄鸟(燕子)在简狄面前下蛋。她吃了,就怀孕,生下契。周民族说自己民族的始祖是后稷。后稷的母亲姜嫄在野外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她试着用脚去踩了一下,结果就怀孕了,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自幼喜欢农事,后来发明了农业技术,所以后世尊称他为后稷。这两个神话都把民族祖先看作半人半神的英雄。这是原始族群为了证明本族群的合法性、神圣性而创造的故事。

人类的文化生活方式并不都是依照其自然本能发展起来的,因此,仅仅依靠自然本能无法维持这种文化生活方式。要想维持并传承文化生活,就需要证明其合理性,而神话就是古人的证明手段。远古人类并不擅长抽象证明,而是用历史来证明。他们的所谓“历史”就是神话。神话在远古人类眼中,就是过去发生的真实历史。

神话说,火是圣人燧人氏发明的。有了火,人类就可以吃熟食了。从卫生方面来解释,吃熟食容易消化,有利于健康。这当然对。但是,不够深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神话学研究表明,吃熟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包含着一种十分神圣的涵义——证明人类是高于其他一切动物的,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所有关于火的发明和吃熟食的神话都是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对立起来:人类吃熟食,动物吃生食。《山海经》里的神话更进一步:文化高的民族吃五谷而且是熟食,而文化低的民族不吃五谷,吃生肉。既然火如此重要,所以燧人氏就成了后世崇拜的圣人。钻木取火的神话,是对人类饮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人类神圣性的肯定。

伏羲、女娲的神话是对社会婚姻制度的证明。在汉代,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神灵。女娲被当做“高禖”,就是媒神。在汉代画像中,他们的尾巴缠绕在一起。神话说,伏羲制定了聘礼制度,即男方要给女方送一对鹿皮做为聘礼。女娲则首创了婚礼上新娘要用扇子遮挡面孔的礼仪。原因是她和伏羲本来是人类最早的一对兄妹,另一种说法是大洪水把人类几乎灭绝,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或姐弟)。为了繁衍人类,他们征询了天神的旨意,最终成婚。因为原本是兄妹,只好结草为扇。这个包含着乱伦内容的神话特别容易使人迷惑。我认为这个神话表明:首先,现实生活中禁止乱伦。伏羲、女娲兄妹婚是在人类即将灭绝的时刻得到了上帝允许才施行的,而现实中不存在这种极端情景。所以,这个神话是反对现实中的乱伦行为。其次,人类的各种道德规范是分层次的,最高的道德是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其他道德,包括不许杀人、禁止乱伦等等都是次一级的,必须让位于最高道德。第三,婚姻是神灵或古代圣人制定神圣制度,以保证人类繁衍的伟大目标的实现。按照这一神话思想,后世人类必须遵守婚姻制度,完成自己繁衍子孙的神圣使命。

仓颉

仓颉造字神话是古人赋予汉字以神圣性质的手段。汉字的发明的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但是神话用超自然的情节来“证明”汉字的伟大。按照神话的说法,黄帝的史官仓颉天生聪慧,而且长着四只眼睛。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因而发明文字。这是强调汉字发明人的伟大。神话又说汉字发明之后,“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苍天降下小米,警告人类不要贪图文字带来的利益而忽视农业,以免饥荒。鬼害怕人类用文字写成表章向上帝告鬼的状,所以半夜哭泣。这是从功能上来肯定汉字的伟大。这个神话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从此汉字套上了神圣光环。一张白纸只要写过汉字,就具有神圣性,叫做“字纸”,不允许随意丢弃,必须放在特定炉子里烧掉。

神话通过解释文化生活制度的历史起源“证明”了人类应该按照这一制度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神话是一种综合性质的文化。它既是原始宗教的教义,也是古代科学知识体系和历史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正确把握神话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透过神话可以窥见古人的心灵。

作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 刘锡诚:《梁启超是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人》,天津《今晚报・副刊》,2002年7月9日。

2. 英国]马林诺夫斯基:《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引自[美国]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4页。

3. 《艺文类聚》卷一。

4. 参考袁珂《山海经校注》第397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猜你喜欢
盘古女娲神灵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
盘古
盘古
女娲造人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女娲补天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
太阳,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