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荣
摘 要:我国民族关系面临的挑战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前的多民族社会结构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同时,当前我国的民族居住格局存在不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中央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调研发现,在新疆兵团和地方的交错分布也是一种宏观角度的嵌入,兵地共建式的相互嵌入模式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尝试调研分析新疆兵团第十四师224团在落后地区植入先进生产力带动区域现代化文明进程的模式,对新疆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为抓手促进民族交融的理念与实践进行梳理和思考。
关键词:经济示范型;嵌入;区域现代化;文明进程
2014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随后举行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类似表述一再被强调和重申,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嵌入式”(“互嵌式”)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纵观中央三次会议的相关决议,“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被纳入到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部分进行重点阐释,这充分反映了中央通过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的路径来巩固民族團结的基本思路。2014年6月,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 。此后,新疆各地陆续着手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但是各有千秋。研究发现,在新疆兵团和地方的交错分布也是一种宏观角度的嵌入,兵地共建式的相互嵌入模式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孙金龙政委在兵团第七次党代会上明确表示“要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口帮扶力度,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鉴于此,我们尝试调研分析兵团第十四师224团通过新建团场在落后地区植入先进生产力带动区域现代化文明进程的模式,对新疆以民族互嵌式社区为抓手促进民族交融的理念与实践进行梳理和思考。
一、新疆兵团第十四师224团经济示范型嵌入的基本做法
224团前身皮墨垦区,地处和田地区皮山县与墨玉县交界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要求,从2001年开始新建的第一个垦区,一期面积37万亩。2004年3月,兵团批准在该垦区成立224团。截止2015年底,已完成投资28亿余元,完成了皮亚勒马引水干渠、沉沙调节池、主干管管网、地面管网等“四合一”水利工程;建设了电力、交通、学校、医院、连队职工住房、团连基层政权组织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项目260个。全团土地总面积39万亩,种植面积22.9万亩(果园面积18.3万亩、林地面积4.6万亩),实现节水灌溉率100%,建成优质红枣基地13万多亩、生态防护林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3%提高到13.87%,实现人进沙退220公里。224团现有农业连队10个,村委会2个,团直单位7个,事业单位3个,基层党支部22个(含机关党支部),干部258名,党员414名,总人口12081人,其中少数民族2860人,职工4337名。
截止2016年末,实现生产总值5651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9661万元,实现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4元。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新疆兵团第十四师224团模式的特点及效应
224团模式,即皮墨开发模式,是国家对南疆贫困地区项目支持的重要成果,是兵团实施“嵌入式”布局的战略举措,是兵地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带动的成功典范。该模式具有“林果种植主产业、生态农业显特色、现代科技提效益、市场开拓创品牌、解决就业增收入、示范推广共致富、经济带动促团结、教育文化同发展”的特点。
224团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从产业带动来看,以“昆仑山”牌和田玉枣品牌为主的红枣产业、不仅成为224团经济增长、职工增收的主要渠道,促进了十四师龙头企业及红枣产业的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和田地区乃至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红枣产业发展。2000年南疆地区红枣面积不足万亩,现已增加到700余万亩;从产业链带动看,红枣产业上规模、成品牌,带来前后向产业链的发展,如青松建化、昆仑山节水器材有限公司等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入驻,寻求合作;从就业增收带动来看,团场农忙季节,每年从和田的皮山县、墨玉县输入富余劳动力45万余人次,劳务费支出过5500万元,成为皮山县和墨玉县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缓解了周边乡村就业压力,拓宽了就业渠道。从技术带动看,224团为周边县乡提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周边县乡的农民也到团场学习枣树整形、修剪、摘心、抹芽、病虫害防治等科学技术运用到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当中,有效促进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生态带动看,在皮墨垦区生态效益的示范带动下,南疆各地州已大面积推广使用节水灌溉。
三、新疆兵团第十四师224团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224团模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面广、自然条件恶劣、偏远落后的和田地区探索成功,主要归结为以下经验:
前提是国家的顶层推动和兵地党委的高度重视。皮墨开发区是国家从壮大兵团南疆维稳力量,提升十四师发展实力所做的战略布局安排,是国家“九五”重点项目工程——新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项目下游配套工程。正是在国家顶层推动下,224团才得以成为新世纪以来兵团新建的第一个现代化新型团场。2002年9月自开发以来,共投资28亿元,建成了电力、交通、学校、医院、连队职工住房、团连基层政权组织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项目260个。自治区也对开发区的建设给予极大的支持。200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皮山县和墨玉县交界处为十四师行政划拨30万亩土地。在兵地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探索了独特模式。
关键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定位。皮墨垦区充分体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特点,按照现代化新型团场标准建设,采用了以色列先进的节水技术设备,建成集中连片、自压式高新节水灌溉区。鉴于所处地区生态脆弱、风沙肆虐,将适应于沙土地生产的红枣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红枣种植面积近13.9万亩。同时,建起了一定规模的荒漠保护林、防护林、经济林,各种生态防护林近3万亩,荒漠植被保护0.8万亩,全部采用高新节水灌溉模式防风固沙,形成了兵团唯一一个纯林果业生态农业团场,实现了人进沙退220平方公里。
基础是民族团结、互帮互助。224团模式离不开民族团结,互帮互助。224团与地方周边县乡在劳务输出、技术服务进行良好的合作。224团无偿为周边县乡提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在农忙季节,周边县乡提供大量劳力支持。八个基层连队都和周边县乡结成了互助对子。农活繁忙时,只要打一个电话,周边这些县、乡的农民工都会及时赶来帮助,在频繁的交往中,汉族职工学会了常用的维吾尔语,维族同志也学会了简单的汉语,进一步加深了交流,促进了沟通、增进了友谊。每逢重大节日,团党委与墨玉县、皮山县、于田县都会互相慰问,加深感情,建立了情报信息互通网络机制,每月定期参加墨玉县稳定联席会议。兵地合作淡化了民族宗教氛围,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重点是打造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是发展带动的重点。224团确立以发展红枣为主导产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走龙头企业带动路子、创全国品牌”的发展模式,培育红枣品牌。2006年以来,“和田玉枣”在历届陕西杨凌全国农高会上囊括了所有的最高奖项,2009年在上海中国国际农产品贸易博覽会上获得了金奖,产品畅销全国,供不应求。先后被自治区、国家分别授予“新疆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下第一枣”等荣誉称号。
224团在经济示范带动下,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影响力也逐步提升。团中学成立以来,高考中考成绩在和田地区名列前茅。玉龙双语幼儿园办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在和田地区享有声誉,周边乡镇都主动托关系就读。推动形成学习双语教育的氛围。该团还组建了600多人的威风锣鼓队、舞龙舞狮队、秧歌队等文艺表演队,产生了良好宣传作用,成为和田地区汉文化传播的窗口。
224团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224团在落后地区植入先进生产力,从加快区域产业、就业、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工业化进程和生态改善等全方位经济示范型嵌入,在现阶段加强壮大南疆兵团力量,促进区域和谐稳定,都是可以考虑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人民日报》,2014年5月27日01版。
[2]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01版。
[3] 新华网:《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要点解读》,2014年5月30日。
[4] 人民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解读》,2016年10月21日,摘自《楚水一家亲》。
[5] 十四师昆玉市政务网:《第十四师昆玉市2016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天山网:张春贤《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06月20日
[7]《兵团日报》:孙金龙在兵团第七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坚决落实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发挥兵团特殊作用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而奋斗》,2017年4月1日。
[8] 郝亚明:《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月第4期。
[9] 张朝霞:《新疆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实现路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16年1月第53卷第1期。
[10] 姜禾:《新疆和田市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践与启示》,《管理观察》,2015年第16期。
[11] 李晓霞:《新疆南疆建立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可能与路径》,《新疆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