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对外语损耗的解释力

2017-09-16 16:26迟百霞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

迟百霞

摘 要: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且充满变异性。作为语言习得的逆过程,语言损耗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是英语学习大国,外语损耗的研究对减缓外语损耗和指导外语教育实践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将动态系统理论的特点与外语损耗研究相结合,以期为国内外语损耗研究提供新视角,为外语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 外语损耗 外语教学

一、引言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 始于Larsen-Freeman,她从混沌理论出发比较全面地讨论了语言作为一种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的特点[1],奠定了动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框架。随后,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相继推出了三期专刊:2006年Applied Linguistics第四期推出了突现论(Emergentism)专刊,2008年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第二期推出了动态系统理论专刊,2009年Language Learning推出了复杂适应系统增刊。这三期国际权威刊物使用的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聚焦于动态系统理论这一新理论,即如何动态、系统地研究语言发展[2]42。

语言损耗(language attrition) 泛指双语或多语个体或团体由于减少或停止使用某种语言,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或丧失的现象[3]40。语言损耗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语言损耗的研究起始于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能损耗研讨会,并出版了由12篇论文组成的会议论文集。随后国际学术领域便广泛开展有关语言损耗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确立了语言损耗研究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语言损耗这一边缘新兴学科的兴起[4]79。与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开始得较晩,有理论类和综述类研究[4][5][6][7][8],实证研究[9][10][11]也不少。根据van Els对语言损耗的分类,外语损耗指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损耗,也就是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的丧失或退化的现象[12]。本文拟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外语损耗研究的现有成果,在对动态系统理论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外语语言损耗的非线性、动态性等特点,以期为外语损耗和外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视角,做出新贡献。

二、动态系统理论概述与外语损耗

动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主要强调事件关系的重要性和系统内部各元素间的关系。该理论试图超越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即简化论(reductionism)理念,研究真实的、充满变异性的第二语言发展。该理论的倡导者之所以避免使用传统术语“第二语言习得”,是由于他们主张研究语言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习得和损耗[13],因为语言既有发展又有衰退。该理论还将语言发展的认知观和社会观融于一体,认为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决定二语习得的发展过程。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音、词汇、句式、语篇、语法等在语言中的成分,还应该考虑语境、个体差异等外围因素[14]。作为语言习得的逆向过程,语言损耗必然要考虑多重因素的影响。van Els认为,不同因素的变动及不同的变动程度都会使语言损耗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语言损耗的过程充满了动态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12]。因此,鉴于动态系统理论和语言损耗过程有契合点,动态系统理论对语言损耗是有一定解释力度的。

Larsen-Freeman讨论了复杂系统的十个主要特点:动态性、复杂性、非线性;混沌、不可预测性、初始状态敏感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反馈敏感性和自适应性[15]411。本文分别从语言系统的系统特性、发展过程、发展条件等特点分类阐述,并结合语言损耗的研究现状,对外语损耗的研究做出解释。

(一)从语言系统的复杂、开放、自组织、自适应特性看外语损耗。

语言系统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它由很多嵌套子系统组成,“即每个系统永远是另一个系统的一部分”[13]。这些系统具有完全关联性。语言在社会系统中使用,语言系统本身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更小的子系统。此外,这些子系统与大量外部动态系统交互作用,包括认知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客观物质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等[2]。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系统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各个系统相互影响、交互作用,使得语言发展形成一个多维度、复杂、动态的过程。与之相似,语言损耗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已经探明的影响外语损耗的因素有八类:损耗前外语水平、受损耗时间跨度、与受损耗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和目的语语种[2]138-139。这些因素既包含学习者的自身因素又有社会环境因素(教学方法),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动态、复杂、不断变化的外语损耗过程。其中一种因素的变化会牵动其他因素和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整个外语损耗过程。由此可见,语言损耗过程是多种因素多层系统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语言系统是开放的,意味着这个系统“对新的事物和能量输入是开放的”,它“通过吸收环境中的能量而增加秩序和复杂性”[1]。可以说,正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复杂性和开放性,才使得社会环境、认知环境和语言系统得以互动和交流,语言系统会受到其他语言系统的影响。这就可以解释目的语语种对二语损耗的不同影响。Weltens认为,母语与二语是否为同源语是影响损耗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源效果在词汇损耗测试中的影响非常显著。与非同源的单词相比,被试者能够译出更多的同源法语单词[16]。

语言是一种自组织、自适应系统。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会引起自组织。外部系统通过和内部子系统的交互作用和相互适应可能引起系统重组,但其能量也可能被系统吸收,系统基本保持不变[15]。自组织最经典的例证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Bak的“沙堆”效应。沙粒不断落下形成沙堆,沙堆会基于系统的内在力而持续地重组。沙粒由于重力作用落到底部,有的沙粒随着沙粒的堆积留在沙堆顶部。可能达到某个临界点,再放一粒沙子,整个沙堆就会崩塌。沙粒受重力不断落下,慢慢堆积成沙堆的这一状态又称为引子状态,即系统趋向于向某一方向聚集的稳定状态。当沙堆累积到某一临界点,沙堆系统的自组织发生混乱、出现崩塌,沙堆系统的这一不稳定趋向性是斥子状态。语言就是具有引子状态的自组织系统。Bahrick对773名西班牙语为外语的被试进行了损耗时间跨度为50年的研究,发现被试的损耗过程呈现“前快—中慢—后快”的发展趋势,既在停止使用外语后的前期(如前5年)损耗非常严重,中期(如其后20年)不明显或无损耗,后期(如其后35年)损耗又有加快[17]。从动态系统理论看,损耗变慢或无损耗是因为受损耗者进入了语言损耗的引子状态,损耗速度保持稳定。直到达到某一个临界点,语言损耗系统进行重组,损耗速度又有加快。自组织的语言系统会自动对外部环境进行自适应,在同一社团中,语言使用者的语法彼此适应[1],这样才能使交流顺利进行。与受损耗语言的接触方式是已经探明可导致外语能力损耗的因素。Edwards对455名加拿大公务员的听、说、读、写能力损耗进行了调查。以英语为外语的公务员,外语能力没有损耗;以法语为外语的公务员在12和18个月后有明显的损耗。他认为,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培训结束后与受蚀语接触的方式和时间上的区别[18]。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看,语言对外部的环境具有自适应性,当语言系统接觸的是外语时,它可以自动适应语言环境,对语言输入进行重组以适应实际交流的需要。当语言系统接触的是母语时,它适应的是母语的规则和环境。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语言的熟悉度产生影响,而不经常使用的语言会变得相对不熟悉,然后损耗就会产生。endprint

(二)从语言发展过程的动态、非线性、混沌、不可预测性看外语损耗。

语言是动态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资源及输入和内在力之间的互动使语言系统不断地发生增长或下降。语言发展和语言损耗的过程都遵循同样的原则[2]。动态系统理论认为,语言可以被看作一个动态系统,即随时间变化互动的一组变量。时间的作用被突出了。受损耗时间是外语损耗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管时间跨度是长(25—35年;50年)还是短(3个月;1—4年)都反映出外语损耗的过程是随时间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语言发展的过程是非线性的。非线性动态系统表现出的不可预测性就称为“混沌”。传统简化论的观点认为X原因产生Y结果。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不成比例的,即原因未必会导致结果。这与传统线性因果论所认为的某个力量形成的原因会产生同等力量的结果是相悖的。在某些条件下,大数量损耗事件的发生并不影响系统的稳定;而在其他条件下,小數量的损耗事件的发生却会引起显著的损耗效应,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2]47;很难推测到底是哪个事件导致了系统的变化。正如Bak的沙堆效应一样,用沙粒堆成圆锥状的小沙堆。沙粒堆得越多,坡度就越陡,直到某个临界点。再放一粒沙子,沙堆就会坍塌。到底是哪一粒沙子导致沙堆的坍塌是不可预测的。洒落的沙粒——输入和坍塌——结果之间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

(三)从语言发展对初始条件和反馈的敏感性看外语损耗。

语言的发展对初始条件和反馈非常敏感。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可能对未来的行为有重大含义:具有不同初始条件的系统行为,不管开始多么相似,都会随时间流逝以指数方式歧变,即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15]412。反馈是语言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条件。积极反馈促使进化向前,同时进化中的消极反馈使得螺旋上升中的变异出局,反馈即自然选择[15]412。复杂系统能够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对于语言损耗而言,在损耗初期的微小差别可能会导致随时间演变的巨大变化。Snow对58名西班牙大学生的外语损耗做过研究,发现他们在对待语言的态度上的细微差异导致他们外语损耗的不同结果[5]。

三、从动态系统理论看外语损耗的展望与启示

外语损耗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可以更多地结合认知语言学、神经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2]。外语损耗应该采用动态的历时的方法而不是静态的共时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损耗研究过程中要注重从语言的整体观出发,用多因子因果关系取代单因子因果关系,避免简化论的因果论的研究方式,因为没有哪个因素能单独对语言损耗现象产生影响。要注重个体差异的研究,不能把个体差异看作研究产生的噪音而忽略不计或者采用均值化的方法减轻其重要性。

损耗和习得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我国是英语学习大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花费很多精力却没有达到理想结果的情况。为克服这一难题,把握外语损耗的特点和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编写和制定与实际相符的教材和课程。另外,我国的外语教育只教会了学习者如何掌握外语技能,而对于之后语言技能的保持还没有展开具体的工作。有学者提出了“外语教育终身观”,为外语学习者外语技能的保持,延缓、克服外语能力损耗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是其具体实施还未落实,这项任务将更艰巨、繁重。

四、结语

动态系统理论为外语损耗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通过对动态系统理论的特点分析,将其与外语损耗的研究现状相结合,以期通过动态系统理论解释外语损耗现象,由此得出以动态系统理论研究外语语言损耗的方法论及动态系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动态系统理论解释外语损耗现象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不同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对外语损耗有不同的解释力度,没有哪一种假说可以解释外语损耗中的一切现象,这也为今后外语损耗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 D.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7,18(2):141-165.

[2]王涛.动态系统思想:理论和语言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杨连瑞.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的社会心理因素[J].外语教学,2011,32(2):40-43.

[4]杨连瑞,廖玲玲.二语损耗研究的方法设计[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6):79-84.

[5]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1):50-55.

[6]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42-51.

[7]杨连瑞,廖玲玲.词汇损耗面面观[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6):49-56.

[8]何婧媛.汉语环境下的第二语言损耗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4):39-41.

[9]李艳红.外语词汇磨蚀的语言学表征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8,14(3):425-432.

[10]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性别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41(4):1-5.

[11]倪传斌.外语词汇磨蚀的动态过程研究[J].2013,45(6):909-921.

[12]van Els, T. An Overview of European Research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A]. Weltens. B., de Bot, K. and van Els, T. Language Attrition in Progress [C]. 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1986.

[13]de Bot, K. Introduction: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166-178.

[14]邓杏华.动态系统理论下的二语习得研究[J].河池学院报,2014,34(3):39-45.

[15]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3):409-421.

[16]Weltens, B. The Attrition of French as a Foreign Language [M]. Dordrecht:Foris Publications,1989.

[17]Bahrick, H. P. 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 [J]. MLJ,1984,68(2):105-118.

[18]Edwards, G.(ed.). Second-language Retention in the Public Service of Canada [C]. Ottawa: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of Canada,1977.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具-身嵌入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应用价值
大学外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外语教学研究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