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摘 要: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是教育理论的里程碑著作,阐述了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科学教育的代表。该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态度与方法,以期为将来服务。课程内容涉及认知发展阶段观,知识结构论和发现学习法论,采用螺旋式的方式追求内在逻辑的一致。布鲁纳思想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课程观上,而且体现在当今的人工智能上,这种科学取向的课程观对今仍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科学性
一、导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但现实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这不仅是当时美国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而且是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能回避的教育问题。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关有效教学等概念自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通过增加教育对象的数量,以一教多、扩大规模的方式提高效率和教学质量。布鲁纳扩展和丰富了赫尔巴特系统的学科知识有效传授的问题,采取结构的方式,提出“任何知识都可以以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不同年龄的孩子”[1],同时鼓励发现学习法,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现和探究中学习和成长,自己掌握和发现学科的结构,以进行科学的教育。
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美国心理学界的主流,他们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将全部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反应学说,在当时占据统领地位。布鲁纳转向关注人的知觉、思维、意识等高级心理过程,以人为研究对象,推动认知主义思潮的发展,并把认知心理学带进教育领域,是一位真正将目光投向教育学的杰出心理学家。《教育过程》阐述了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阐述了科学的内容和方法,是科学教育的代表,以发展学生智力和提高教育质量。该书是伍兹霍尔大会中与会者的意见,是各学科研究学者的综合成果,由布鲁纳最后总结成文,它不仅代表布鲁纳,而且代表当时精英阶级的一个共同教育理想和美国社会的急切需要。
布鲁纳是时代的践行者,他的思想酝酿于上述社会背景之下,带有新的时代特征。1959年伍兹霍尔会议上的发言与报告,成了《教育过程》的主要内容。人们评价该书“是自杜威之后谈教育的第一部书”,“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教育过程》的转译传播,结构教学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布鲁纳在社会背景的要求下,提出了结构主义思想。他认为只有把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作为教材和教学的中心,才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迅猛增长的问题,才能多快好省地在最短的时间教授更多的知识,结构是学科内在客观稳定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反映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的结构是课程的直接目标,通过构造良好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住学科知识。
正如书中所声明的:“教育最一般的目标……应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相对先天聪慧的学生而言,这种强调课程结构的先进教学方法对那些智力稍逊的学生来说甚至更有价值……”[2]如果可以帮助所有学生智力得到全面开发,那么社会将更加公平民主。这一主张也成为当时美国课程改革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
任何学习活动的首要目标,在于它能为我们的将来服务。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思想,不仅包括对基本原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习求知的态度,培养猜想和使用直觉的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这是课程的发展性目标,有利于实现非具体的迁移,掌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这就要求重编和改革基础课的教材,把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与态度放在中心地位。把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适应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科的教学应尽可能同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
三、课程的内容
针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凸显了一个事实:在每个发展阶段,儿童都有独特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法[4]。布鲁纳继承了皮亚杰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行为把握—动作性表征,图像把握—映像性表征,符号把握—符号性表征三个阶段组成的。
要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就要根据儿童的认知阶段考虑教材组织和编写的问题。布鲁纳强调结构对于教材编排的重要作用,应该按照学生认知能力,系统地有步骤地设计教材传授知识。布鲁纳认为:“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5]教材仅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教学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教材把握渗透到其中的认识态度和科学方法。
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那么,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呢?布鲁纳主张,应该采用发现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科结构转化为儿童的心理结构。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6]他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7]。采用发现学习法,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进行发现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发现者。采用螺旋式的设计法,让学生从低年级阶段就接触到以后高年级阶段遇到的问题的简单形式,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最终将其转换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和启示
广义的科学教育指的是培養全体国民的科学知识、态度、方法与精神的过程或活动[8]。进步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个性教育,有其发展和广泛传播的意义,但教学实际结果是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忽视了真正的学科基础。布鲁纳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进步主义教育改革一样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其思想仍有价值。
(一)科学课程观的教学启示
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性,但也具有局限性。他领导的课程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课程的现代化,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布鲁纳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知识结构化,发现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并提出螺旋式课程实现逻辑的统一,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增强了教育的科学性。但是,由于过于强调高水平,忽略了学生和教师的水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协商的过程,科学的课程更是会体现并强调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成为别人的“支架”,并在其基础上鼓励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生。教师并不只是权威和唯一的,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某个问题的教师,给予大家帮助。科学的课程其实是协调前进、互帮互助、民主合作的课程模式。endprint
布魯纳的发现法有其价值和意义,但它不只是让学生发现外部的事物,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大脑心灵内部的东西,发现事物和生活联系,产生意义。布鲁纳认为发现法可以帮助和促使学生学会探索和解决问题,活用和有效组织信息,并减少学生对老师和教材的依赖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推理能力,掌握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发展出具有文化意义的学习行为结构[9]。实际看来,发现法和现在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引导式学习,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但是,由于发现法有着费时费力等不足之处;同时对教材、教师和学生有诸多限制和过高要求,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规模教学取向下,发现法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不大可能,它应与讲授教学法相协调。讲授法并不过时,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又可以是机械的,关键在于当时的教学条件和当时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每一种教学方法或者理论都有其优劣,过于夸大或者贬低某种方法都是不对的,应该认真分析其优缺点,取其精华才为正确之道。当今是科技创新竞争的时代,知识性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课程需要培养一种发散式的、叙事性的思维模式,课堂需要创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文化。因为科学的课程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课堂,还是文化教育、创新教育的圣殿,是学生心心向往的自由场所。
当课程中学习行为发生时,一般会出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课堂上掌握了文化社会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层次是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理解他人,将他人视为另一个自己,第三层次是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同伴的交流,开始发现和了解内在的自我。科学的课程不应只是达到其中的一层或两层,而是三层目标和状态在课堂上都可实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技能,更学会了相处之道,并清晰地认识了自我,不致迷失自我,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
(二)科学课程观对人工智能的启示
布鲁纳的课程思想不仅有科学性和广延性,还有超前性。在美国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增强军事实力和提升科技水平,在维护国际霸权地位的背景下,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法,引起轰动和各国效仿,以期有效、系统、循序渐进地教给儿童各类信息和知识。但令人惊讶的是,布鲁纳针对提高学生智力而提出的课程观,其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其思想的适用和广延性上,更体现在其思想的超前性上。
目前知识爆炸的大背景下,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思考。他的结构思想有利于知识信息的系统化、整合化和模块化,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输入、记忆、贮存和检索。但其思想的超前性体现在这一习得过程与人工智能输入、储存和检索的学习过程竟不谋而合。他的思想的科学性和超前性,在目前大数据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上得到充分体现。人工智能会在人的开创发明下越发准确和客观,但是当然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最终人工智能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一定牢记于心的是,科技是为了服务人类,不让人类沦为科技的奴隶,离不开这些人类自己创造的工具。不论是前人的思想,还是新科技的发明,其实都是为了给人提供一种工具或一些思考,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发展未来,共创一个和谐的未来社会。我们在思考科学课程该如何设计和安排时,也应该考虑科学的未来、人类的走向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3][4][5][6]布鲁纳,著.宋文里,黄小鹏,译.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闫晓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8]涂艳国.科学教育理论的历史考察[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04).
[9]岳刚德.现代课程概念重建历史:从知识、经验到结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