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健华+胡永红
摘要: 一、引言
体育学学科建设是体育学整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体育学(特别是新兴学科意义上的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则能提高其自身的学科意识,完善自身建设。目前,业内共识是,体育学是一门科学。但是,承认体育学是科学并不意味着研究体育现象的科学性就完美无缺,也不能否定其科学性不足的一面,特别是不能否定学科建设中自身存在的问题。纵览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史,很多科学体系都有缺憾,如牛顿物理学无法解释超距作用,其绝对时空观也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否决。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预言失灵。从这个道理上看,虽然我国早在1997年就形成了体育学科体系,但客观地说,体育学整体上仍处于描述性研究阶段,相当部分领域还处于“前科学”研究阶段,远未进入“正题法则科学”研究阶段。学科发展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对这些模糊和争议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提出改进的策略,有利于体育学学科自身以及研究者树立正确的学科自我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快体育学的科学化探索过程,促进体育学学科健康发展。
二、体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011年3月,在国务院、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版)》中将体育学的“相邻学科”——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一调整引起了体育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和反思。本研究通过对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全球化视野、发展规律和具体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归纳出体育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8个主要问题。
(一)学科定义模糊
学科定义是一门学科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一门成熟形态的学科,在成熟过程要求其自身理论体系(当然包括学科定义)的完备和严密,这是该学科成熟与否的内在必备逻辑要素,也是该学科成熟与否的内在逻辑要求,是体现该学科发展是否具备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体育学的学科定义是对体育学的本质特征或其内涵和外延所作的说明,准确的学科定义是从事体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当前对于体育学的定义众说纷纭,如:“体育学是体育科学的总称”“体育学等同于早期的体育理论、体育原理或概论”“体育学相当于体育科学”“体育学是综合的学问,大致可以分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广义体育学、实践体育学、理论体育学”“体育学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科”[1]1-6。以上这些基础理论研究构成了体育学的研究体系。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叫做理论体育学;依附于实际体系的,叫做实践体育学;两者兼备的,叫做广义体育学。“体育学和运动科学一起组成了体育科学,体育学是以运动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体育学是通过身体锻炼去研究人体形成的原理和法则,为了增进身体健康,促进身体发达,并通过身体活动等有关的经验,培养人的社会性和丰富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体育学是关于身体运动给人的身心带来良好效果的科学。”“体育学与体育科学二者的内涵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上略有差异”、“体育科学与体育学都是体育学科群的总称”“体育学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科,它从整体上认识体育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抽象地反映出体育的主要特征,准确揭示其本质,使体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中,对体育学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些从事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把“体育学”等同于“体育社会科学”,认为“体育社会科学(又称‘体育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类学科群,是对体育科学中具有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群的总称”[2]6。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规划中,“体育学”也确有指称整个体育人文和社会科学群的意义。因为基金规划项目中无运动人体科学群的任何学科(众所周知,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之一)。获批的基金项目主要是“体育人文社会学”[3]83-89,并没有运动人体科学群的任何学科,也很少有运动训练类课题。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体现在体育学科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体育学分散的局部理论由于缺乏统一整合而出现视野的支离和局限,其基本命题和原理的发展受到限制,造成理论视野的狭隘性,失去其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虽然,体育学定义的多样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不同旨趣的研究者能够按照各自的学术立场和学术积淀进行体育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对体育问题的深层次探讨,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流动性借用”的趋势和潮流。但由于定义的明确性程度反映了一门学科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科学性的程度。毫无疑问,体育学学科定义的模糊和多重标准会引起人们对体育学进行深入研究时逻辑起点不明朗,影响了对体育学的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对象界定模糊
任何科学理论或学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相对清楚、明白的研究对象。清晰、独立的研究对象既是构成一门学科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也是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以及关于本学科存在的主要依据。“一门科学之所以能成为特别的学科,是因为它所研究的现象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研究的。”体育学研究对象是体育学得以确立的最根本的元问题之一。但目前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不确定,各种观点交错互现。如“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身体运动行为,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体育学以整体的体育现象和全部的体育过程为研究对象”[4]267-268“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5]25-28“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运动”等等。体育学的科学性受到诘难,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根本原因是体育学的学术规范意识不够,没有认清体育学所包含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目前,关于体育学的研究对象,见仁见智。“体育学以整体综合化的体育现象和全部的体育过程为研究对象。应该把体育看成是一个动态的、主体的对象置于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考察。”“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运动,体育学就是研究体育运动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及相关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体育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体育学应是人体运动的科学。”“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身体运动行为,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这种关于研究对象的纷争导致学科对象范围的不明确是体育学科学性程度不高的体现,容易导致对体育学研究中科学性的质疑和讨论对象的随意性,使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处于根基不稳、逻辑起点不确定的状态,也加剧了人们对体育学认识的难度。endprint
(三)学科定位表述不一
学理上,学科定位是一门学科在整个学科群中的地位和归属,在学科结构中处在什么位置,属于哪个大学科,包括哪些小学科,有哪些相近或相邻学科,亦即其学科归属问题。可以回答“在学科群中独特的位置是什么”。对于一门尚处于发展之中的学科来说,明确的学科定位可以使其有目的地从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努力通过自行隔离实现学科自主。同样,对体育学进行准确的学科定位,既有助于体育学的知识创新,亦可尽量减少和避免在学术研究中走弯路。
关于体育学的学科定位,观点颇多。早在1993年,我国就开始实施《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其中,将“体育科学”作为整体划分到“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并对“体育科学”的具体分类为:体育科学(代号890)为一级学科[6]25-30,下设体育科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史、其他学科等二级学科。但这个划分遗漏了重要的运動医学和体育社会学,且各学科之间的分界比较模糊,甚至存在子项相容的逻辑问题。如体育理论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是否存在交叉等都不得而知。同期,也有观点认为“体育学是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或人体科学”。而即使在1997年体育学被列为一级学科后,关于体育学的学科定位,仍然未达成一致。“从科学体系的分类来看,体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7]6-10;从科学体系的性质来看,体育学属于应用科学;从学科所依托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看,体育学具有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的性质。”[8]11-15由于体育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体在进行身体锻炼的条件下生理与心理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律性。因此,体育科学的性质属于人体科学的范畴。然而,由于历史的认识局限以及现实发展较快等原因,上述有关体育学学科定位的观点已经呈现出一些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实践的情况[10]1-10。
体育学科定位模糊,涉及体育学科评估或排名的机构,也没有针对体育学各学科的特性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而是不分学科类别,使用同一指标系统和权重系统[11]49-52。在学科分类上,难以判断学科的文理性质。国家、各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体育总局体育软科学课题申报将体育学看作文科;部分高校将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定位为文科,或将社会体育专业本科视为文科类。部分高校将体育类考生分别按照文科类和理科类招生。但相当多的高校把体育学视为理科,其学报将体育类论文,甚至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论文刊发在理科版;部分省市的职称评定政策中把体育学也视为理工科,体育类高考考生参加理工类的文化考试,这些现象都给人以模糊、混乱的感觉。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体育学至今还没有跳出过去体育理论的“影子”,给自己找到确切的定位。体育学科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和指导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这种学科定位不清晰的状况与提升体育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是不相吻合的。
出现这种理论认识差异过大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学自身学科定位含糊,这和明确提升体育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而且,这个定义让我们还可以做如下理解:即使体育学能分成再多的“侧面”,即使每一个“侧面”都具有科学性,但并不意味着体育学的整体科学性就高。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由各个“侧面的科学性”的分力合成的“体育学整体科学性”的合力可能会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准确理解体育学的内涵,找准研究的视角和参照系,正确把握当代科学体系分类的理论和原则,才能正确进行体育学的学科定位。
(四)基础理论过于宽泛
不可否认,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相关学科的理论做支撑,新的学科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借助已有理论的研究基础来交融发展。目前,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对国外体育理论和其他学科理论依附度较高[12]277-278,体育学科的研究基础过于纷繁复杂,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是体育学的传统理论基础,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美学等都成为其基础理论的“新丁”。这种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体育学的理论内涵,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增强了交叉性,但不可避免地造成体育学用其他学科的“话语”讲自己的“故事”,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试验田”甚至是“殖民地”,模糊了自己的学科专业性,甚至迷失了学科性质。
体育学基础理论过于宽泛,母学科过多,说明其自身理论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其他知识的有效性之上的,在检验体育学理论时,必须以对相关母学科所提供的理论进行批判性检验为前提。但目前相当多的母学科其自身理论基础都还不踏实。以教育学为例,目前的教育学仍然是“外国教育思想的殖民地”和“其他学科思想的试验场”,自身理论建设面临危机。如果自身科学性都不能保障。若以此等母学科为理论基础来源,体育学的科学性就可想而知。而且,即使母学科知识的原理正确,也并不能保证运用到体育学实践中就完全正确。这里至少有两点理由:第一,各母学科都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系统,只是从一定的角度,在其独特的概念框架中给体育实践以独特的理论启示。但每一门学科都是从复杂的实践中进行适合自身的有限的抽象,这些结论在性质上不是实践的。因此,每门母学科的成果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学科自身的局限性,不足以论证体育实践的原则。仍以教育学为例,该门学科目前尚难以摆脱“科学性不足、学科不成熟、原创力缺乏”[13]28-31的窘迫,被认为不是一门学科,甚至“即使是把教育视为一门学科的想法也会使人感到不安和难堪。在其他严谨的学科同侪眼中,教育学根本不屑一顾”。以其作为体育学的母学科,其准确性和客观性难免让人生疑。第二,即便把各母学科的抽象的概念组合起来,也不足以认识并利于指导体育实践,因为就体育实践而言,通过各异其趣的概念图式而形成的综合知识,只是一种直线单向思维,仍局限在学科的概念中,而不是在提出实践问题的概念框架中讨论问题。endprint
从上述论述还可以进一步设想,既然体育学的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母学科的命题,那么,逻辑上对这些体育学命题的证明就能够诉诸于其他学科命题的验证。母学科的命题成立与否决定了体育学命题的有效性及其程度。更进一步说,即使母学科命题正确,是否意味着体育学命题必然成立?二者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吗?
按照一般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是由其所有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的结构、整体的特性、整体的状态、整体的行为和功能。整体性是一个系统最核心的特点。涌现性(emergence,高层次具有低层次没有的特性)理论告诉我们,借助于母学科的相关理论,并不一定能在体育学中产生预期的效果。而整体涌现性(whole emergence整体具有但还原为部分便不存在的特性,或把部分特性加起来无法得到的特性,如同样的原子成分按照不同结构方式经过化学反应形成性质不同的分子)理论更加提醒我们必须谨慎地借用相关母学科的理论。当然,毋容置疑的是,如果母学科知识不可靠,肯定会导致体育学命题的不可靠。如有研究认为体育社会学不当定义之一的“人际关系说”(“体育社会学,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强化体能活动的知识体系”),是源于定义者引用了错误的社会学定義(“社会学,应当是人在社会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与人自身关系的系统知识”)所致[14]167。
所以,体育学学科建设是否需要学科基础,体育学需要哪些学科知识,在何种知识范围内,在何种程度上运用何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等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五)原创性研究成果短缺
原创性研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生命力,任何学科的研究都要追求原创性。原创性能把自身与先行者分隔开来。只有在发现与发明(创造)取得让人惊讶的时候,它们才具有原创性的品格。提出原创性的、本土性的问题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之一。纵观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能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原始问题更不容易。提出原创性的问题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之一。 牛顿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说:“几何学感到骄傲的是,它能够用它从别处取来的如此少的东西,提供出如此多的东西”。目前体育学之所以学科地位不高,主要原因是提出的问题中贫乏的同义反复和肤浅的描述比比皆是,解决问题的原创性短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15]5—10。借用牛顿的分析逻辑,可以说,体育学从其他学科借用如此多的东西,却只能产生如此少的原创性成果。目前,体育学研究在内容、思维方式、表述方式、方法论等方面都缺乏学科意识,乏善可陈,没有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模式、方法和体系。
拿表达方式来说,一是缺乏学科特征,体育学往往变成了其他学科理论概念的“组装工厂”,研究者大量搬用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术语、概念,如结构、建构、遮蔽、解蔽等,而很少关注体育实践中鲜活的、体现自身特点的概念;二是表达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科规范,随意套用和表达某个术语,复述他人的理论建构,如“××体育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体育的构建”等。所以,“集体无意识”的“学着说”(主要是指国外思想和其他学科)的“失语症”是当今体育学研究的“通病”,也是原创性不足的主要表征。如何突破当前的“学着说”,发展为“接着说”,到最终“自己说”,是体育学学科实现自身突破的重要一环。
提及原创性研究,不能不说民族传统体育学。在4个二级学科中,它最具有本土意义,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视野和规划,学科研究仅囿于局部开发,没有形成学科战略意识和整体格局,缺乏独特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研究方法体系。正是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困境——对目的、原理、方法论等问题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活动也难以获得创新发展。因此,如何扎根中国的体育土壤,消化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理论成果,建构符合体育学要求,具有体育学特色的原创理论,需要学界的思考和行动。
(六)研究风格不突出
研究风格是特定学科为了追寻一定的学科目标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风骨”“气韵”与特质。一门学科只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如数学的逻辑性、哲学的思辨性、物理学的物质性、心理学的实验性等,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体育学的学术研究风格反映体育学科的整体精神面貌,标明着体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和作用,讲求体育学科的独立性,反映体育学学问或学科的基本特质。目前,体育学之所以研究风格不突出,主要原因是对体育学学术风格的研究未引起学术界关注,对原发的体育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自身特质的学科精神,在实践中还常常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命题和理论。
(七)缺乏自身特有研究方法
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也是衡量学科独立性的条件之一。当研究者把可检验的东西和只能思辨的东西分开,按照研究方案制定出自己所需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时,研究才开始进入科学阶段[16]20。由于目前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致使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带有较强的依附性,体育学研究往往是就方法而方法,缺乏目的性和实效性,不仅在内容上“学人家说话”,在研究方法上也“借工具干活”,每一门体育边缘学科都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列入到自身的研究之中。如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引入了行政法学研究法、财政法研究法及营销学、社会学等方法,体育未来学引入了未来学研究中的趋势外推法、特尔斐法、关联树法、前景设想法、类推法等多种预测方法。民族传统体育学把整体论、文化相对论、哲学方法和现代系统理论方法作为最高层次,把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等具体方法作为第二层次,把统计法、问卷法作为第三层次,这种局面在本质上助长了体育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惰性。
但是,在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时要注意的是,相关学科在其方法的运用上,也并非完美无缺。拿社会学来说,近代西方社会科学形成时期的普遍特征即崇尚自然主义,但是自然主义是社会科学的自我意识或方法论不成熟的标志,连斯宾塞、孔德和穆勒等大师,也严重地存在着自然主义的错误。体育学研究如果一味地沿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就会沦为其他学科方法论的“奴仆”,有时可能会导致体育学研究主体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和综合性的建构能力的匮乏,原创性更无从谈起。体育学理论如果不决心把体育学作为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和产物的一个独特事物来研究,体育学理论的学科独立性就难以确立,体育学理论也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方法论。如何从方法论的高度确立体育学的独立性,从方法论的角度形成体育学独特的研究方法,说明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特别是相关母学科的区别,是体育学得以产生和建制化发展的根本逻辑前提。endprint
(八)学科体系层次划分不清晰
学科是对知识进行划分的一种单位,学科体系是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分科,并根据一定指导思想将若干个分支学科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学科分类的条理化、清晰化程度,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科学划分体育学的学科体系,有助于了解体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了解体育学的有关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准确定位体育学的层次结构,确立名实相符的研究对象,这是体育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对体育学的层次或结构划分在机构和学术之间分歧比较大,“官方”和“民间”意见颇多,难以统一。
在机构分类中。《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把体育科学结构划分为3大门类和3个层次。3大门类即体育基础学科、运动技术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3个层次即第1层为体育学,包括体育哲学和体育情报学,第2层为3大门类,第3层为3大门类之下的各门学科[17]16-19;1998年出版的体育学科分类与 1993年出版的《中图法》的体育类图书分类中,某些划分互相冲突。前者中,89015体育理论、89045运动训练学、89050体育教育是同层关系,其中89015体育理论、89050体育教育以及89055武术理论的方法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后者中,G80体育理论与G807体育教育、G808运动训练、运动竞赛是上下关系。同时,部分内容相互重复。如体育教育同在G80体育理论和G81世界各国体育事业的中国部分出现;运动场地同在G818的运动场地与设备和 G819体育运动总论中的运动场地部分出现;运动竞赛同在G81世界各国体育事业和G819体育运动技术(总论)中出现。
在学术观点方面。有研究把体育学划分成由若干个学科群组成的不同层次:较低层次的学科直接应用于体育实践,但应用领域有限;较高层次的学科把体育学、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未来学、比较体育学列为同一层次,在实践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对较低层次学科具有指导意义(如运动医学和运动选材学可以指导运动训练学)。有研究把体育哲学、体育学、比较体育学、体育未来学、体育史学列为同一层次,相同层次和相同学科群的学科之间容易互相吸收、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将体育学科体系分为运动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信息学科、体育数学学科等6大学科群[18]3-8;有研究将体育学分为理论体育学、体育史学、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体育学(下设体育管理学科、体育计量学科、专门体育学科、运动竞技学科和体育工程技术学科5大亚类)4大类;有研究将体育科学体系分为人文社会学、运动科学学、管理信息学、哲学方法学、自然生物学、交叉边缘等学科群[19]19-26;有研究将体育科学体系分为体育人文、体育自然、体育运动、体育基础、体育对象等学科[20]4-8;有研究将体育学在纵向上分为体育基础科学、体育工程科学、体育哲学、体育技术科学4个部分,横向上分为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自然科学类;按学科的产生情况分为体育自创学科和体育分支学科[21]9-12。有研究将体育科学体系分为哲学方法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自然生物学科群、运动科学学科群、管理信息学科群、交叉边缘学科群;有研究将体育科学体系分为体育基础学科、体育人文学科、體育对象学科、体育运动学科、体育自然学科等;有研究将体育学分为一般基础学科、体育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体育自然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等5类学科群组。
由于学科体系层次划分结果不一,对体育学科的整体性研究缺乏,人为增加了体育学整体认识和把握的难度,导致对体育学的科学性产生质疑,对体育学科产生机制的分析不够,使原有的学科体系在面临日益扩大和复杂的体育现象时显得捉襟见肘[22]6-10。因此,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划分,在理论上、逻辑上只能说是相对的,它的科学性也只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检验。
三、体育学科发展的解决策略
观点相左,并非要马上消除理解上的差异,而是要逐步探索,因为真理越辩越明。以上不一致体现了体育学的成长过程正在逐渐走向成熟,逐步完善,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本文对各种相左意见进行概括,也并非否定体育学的科学性,而是为后续研究做引子,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学科学化建设的意识和步伐。
(一)组建精锐化的学术研究团队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一支精锐化的学术研究团队。所谓精锐化,指整个研究团队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能力、学术攻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研究成果能为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在建立精锐化的体育学科研究团队方面,国内有几所体育院校非常重视,仅仅几年时间就集中了一批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有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家学者,形成“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学科人才结构[23]1-5,产生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为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社会演化进步的实际需求,还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体育学学科研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逐渐在体育学研究领域中崭露头角。
组建精锐化的体育学术研究团队,需要筑巢引凤,在人才选聘、学术奖励、薪酬待遇、职务升降、出国培训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体育学科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制定人才政策、人才规划、人才管理等引才制度,制定对能够抉择体育学科研究方向起到高端引领作用的学术领导人的英才计划。
(二)培育体育学术研究后备人才
体育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和如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提高体育学的学科地位,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水平是标志。研究体育学既要懂体育,又要有运动实践,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和重点体育院校,重视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完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体系,培养既懂运动技术又有理论水平的复合型学术人才,把体育学科不断向广度扩展,向深层推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体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可以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图1体育学科后备人才培养路径endprint
(三)明确学科性质,明晰学科定位
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不能脱离内涵清晰、逻辑合理、稳定一致、通用普及的要求。要在明确体育学定义的基础上,准确界定学科性质。因为学科的性质是由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正确区分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关系到体育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地位。当然,谈到属性,又牵涉到研究对象的问题。一门学科的属性和其研究对象密切相关。明确体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而确定其本质属性,是确定体育学学科性质的重要前提。结合我国目前的体育学学科地位,确定学科性质时要注意:(1)相近学科的区分重在两者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差异部分,而不在其交叉重叠部分;(2)不宜把个别权威学者个人的学术研究风格当作学科定位的依据。
同时,尽管有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行为,但体育学的基本概念、具体内涵、应用前景以及最新形态的展示还远未得到发掘,一个巨大的必然王国还有待认识和探索。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可以概括为“体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有体育学”“体育学如何发展”等三个方面,这些是构成体育学科层次结构的基础。因此,提振体育学科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找准学科定位,确立学科的逻辑起点。具体而言,至少应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要弄清体育学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即学科关系定位;二是要确定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即学科性质定位。学科关系定位是学科性质定位的前提,学科性质定位是学科关系定位的归宿,二者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因果联系。
(四)合理框定研究对象和选用研究方法
学科研究的对象对于一门学科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任何一门学科必须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体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必须坚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统一,而体育学的学科研究方法应当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笔者认为,作为一门科学,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价值和体育事实,二者分别关注体育现象的应然与实然部分。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在本质上是前者主导下的事实。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低层次是体育事实,主要通过实证方法,其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中间层次是体育问题与规律,一般采用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体育学;高层次是体育价值,哲学思辨是其主要研究方法,旨在形成体育价值观,具有普遍意义。当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法应有机融合,坚持实证研究和哲学思辨研究的统一。否则,再好的方法,如果用错了地方,也会适得其反。
(五)确立学科的基础理论
毫无疑问,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有共同承认的理论作为基础。但是,选择什么学科作为理论基础,却不能想当然,而应当由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来决定。不论研究体育事实还是体育价值,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体育活动、体育行为、体育内容等问题,因而难免涉及行为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文化论、参与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即生理学、心理学等,这是体育学的理论基础。如果过多地依赖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或教育学等),没有自己的专业语言,丧失自己的学格,忘记自己的研究领域,势必难成为规范的显性的学科。
体育学要想成为独立学科,学科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为基础。其基础理论并不仅仅是借用或套用一些别的学科名称。既不能任意将一门学科理论作为母学科,但又必须在相关研究成果中合理地汲取营养,不断拓展自身研究空间。当然,科学的认识过程也要求体育学寻求视角转换,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如果把视野拘泥于既有的体育理论框架内或已有的体育理论研究的既定观点上而不自觉反思,就难以发现新问题。要使体育学向整体、系统的方向发展,必须突破原有理论框架,紧密联系体育学研究的实践,把与体育相关的所有认识看成另类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理论框架的思考习惯,以谋求体育学理论的自我超越,取得更大的发展。
(六)发展原创性研究
原创性研究是体育学研究中最有历史性突破意义的研究。体育学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是产生符合时代要求新理念的基础。体育学要推出原创性成果,既要清楚自身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应从研究成果中抽象出能够影响实践且符合实践要求的理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虽然目前影响体育实践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但都是一家之言,缺乏整合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提倡原创性研究,并非完全否定引进、发展和创新,而是要以涵化的方式,正确解释和重建,形成视域融合。当然,营造和提供理念的实现途径和转化环节也是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这个层次,研究者必须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实践精神和宽厚的知识积淀。
体育学研究者需要提出理念转化的支点,从学理上判明理念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和解决对策,促进理念的转化。简单说,即对某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起始的创新性研究。一般而言,原创性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持续发展型。对同一问题在前人正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下去,对已有成果进行新的补充和完善。这是一种接力式的前进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传承和复述前人的研究,更不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第二,反思证伪型。发现了关于某个问题以往研究结论的疑点,通过实证和反思去伪存真。第三,概括综合型。往往有些问题是许多人在不同条件下从不同角度提出点滴的、局部性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对其进行收集、梳理、建构、综合,概括出一个完整的理论。第四,发现突破型。在体育学研究对象中存在着大量以往和当今未被人们发现和涉足的陌生问题。研究者如果能发现一个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其本身即具有较大的原创价值。第五,问题解决应用型。原创性研究除了探索“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要探索大量“怎么办”的问题,这是原创性研究必须承担的任务[24]587-589。
如果说,由于20世纪的中国体育学科不够成熟,复述、引证各种其他学科的理论以及借鉴他學科的方法难以避免的话,那么走向成熟的独立的中国体育学科必须实现超越和原创。要达此目的,综合创新是必由之路。“综合”,就是要在国内外各种体育学和各个既有的体育分支学科的理论资源中,提取具有元价值和再生能力的、契合体育学本体的理论因子,使之成为鲜活的理论元素,有机地溶解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和形态之中;“创新”,则是从当代的体育实际问题出发,采取融贯一致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创立出新的概念和理论范畴,形成自己的符合实际的体育学理论系统。这个系统建构是开放而完整、整合而独立、继承而新鲜的,是理论生产的结晶和再生产的源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