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杰
【摘要】批改作业的时间过多使得教师的备课和教研时间不足从而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批改作业的方法,阐述了保障作业批改效果的措施,论证了学生互批作业的益处,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减轻批改作业负担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减负 学生互批作业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15-01
怎样批改学生作业和练习的问题是学校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人经过反复研究、实践、修正,最终形成了这套方法。这套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换批作业。学生前后位四人一组换批作业:甲给乙,乙给丙,丙给丁,丁给甲,这样换的好处是避免了同位交换相互包庇的现象。要求学生三秒之内就要换完,做到快、静、齐。
二、确定每个题的评价点数。教师根据作业数量规定每个题的评价点数,为了节约时间一般不必详细说明每个题的评价点数,例如“大题5个评价点,小题3个评价点,总共100个评价点”,这样分派虽然不是非常严谨,但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情况。
三、宣读答案。该环节由教师或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对于个别比较难批的大题一般由教师进行详细地讲解与说明,并告诉学生出现什么样的错误该扣几个评价点。此时学生并不单纯在批改同伴的作业,同时也要掌握该题的做法,因为改错时这些题老师就不讲了。
四、作业质量评定。该环节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学生根据老师规定的本次作业每个题的评价点数算出同伴得到几个评价点,第二步是根据奖扣分标准打上本次作业的奖扣分。奖扣分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学期初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他们定一个标准,比如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作业达到90个以上评价点就奖励1分,低于70个评价点就扣1分;如果是一个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可能达到60个以上评价点就奖励1分,低于40个评价点就扣1分,这个标准还可能根据学生的成绩变化进行调整。总之就是让每个孩子“跳一跳能摘桃儿,松一松会丢面儿”。
五、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老师边读题号边让该题出现错误的同学举手,同时对每个题大约有多少同学出现错误进行了记录,为接下来进一步讲解作业提供最直接的依据。讲作业时,老师只讲出错人数较多的题,对于出错人数特别多的题,讲完后马上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对于只有个别学生出错的题目,最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在小组内集中讨论解决。
这套方法的关键是要得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经过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检验我发现这套方法有以下优点。
一、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批作业时间,为充分备课提供了保障。这种批作业方法可以保证教师无论是上第一节课还是有多忙都可以把作业当堂批出来。让学生批作业看起来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但细想一下:每借用学生1分钟,每班55名学生就会节约老师近1小时,老师用这1小时充分备课,用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适合的教法,反过来可能为每个学生节约10分钟,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收益最大化理论。这种师生合作的作业批改方式,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二、作业评价点能准确反映出学生完成情况,动态化奖扣分发挥了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把每个题都赋予适当的评价点,由同伴根据老师制订的统一标准算出每位学生得到的评价点,再根据得到的评价点按照人性化的标准算出奖扣分,无论奖分还是扣分都不会使学生感到不公平。这样的评价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做题的习惯,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三、同伴的作业也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为同伴数学思维对话创造了条件。学生批作业时可能发现同伴的解题方法比自己的更好,或者与自己的思路不同,自然而然的就学到了更便捷的方法,开拓了自己解题的思路。如果同伴的题解错了就会成为反面教材,使批改的同学知道了怎样做会出错,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学生在相互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在理解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的同时,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实际上就是同伴思维对话的过程,进而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统计每道题出错人数可以帮助师生更科学地确定教与学的重点。让学生举手示意哪个题出错,统计出来的数据相对比较准确,根据这个数据确定教学重点,使得教师的讲解没有废话,句句中的。这样还培养了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长此以往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发现老师讲的题都是同学们出错较多的题,即使自己这次没有错也要认真听,因为有很多同学出错的题自己以后也很有可能出错,这样学生听讲自然也就认真了。
这套批作业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批改学生的课堂练习,用这种方法既能帮助教师迅速、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当然,有了这套方法教师也不能一点作业都不批,我一般每天抽查十几名同学的作业。一方面检查学生是否完成,書写是否认真;更重要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出错的题错在哪里,以便讲课时能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出版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