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源是我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是近代较早提出开阔全球眼界,学习西方技术的地主阶级改良主义者,拉开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世界的序幕,为中国近代思想掀开了新的篇章。魏源一生写了许多的论著,但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早年的著作《默觚》中,即《治篇》和《学篇》中。魏源的哲学思想体系虽然杂乱,兼具多派思想,但是在认识论上,他具有鲜明的自然观的倾向。本文着重剖析魏源认识论的基础问题,即知与行的先后问题来进行研究。通过对知行内容的阐释,知与行的表现来寻找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知行观;内容;表现;价值
一、知行观的内容
知与行的先后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认识论的最根本问题。任何的认识论都必须先回答这一问题。魏源的认识论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魏源在《学篇二》中就明确写到“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在此处他提到了“及之”和“履之”的关系,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而且清晰的表现了二者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说在魏源的心中只有接触到了某个事物,才能有所感知,只有你亲自去走一走前面的路才能了解到是不是艰辛,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没尝试过就能了解一切的人呢?因而他反对认识是“生而知之”,即认识是先天的观点。他主张先有行后有知,没有行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知。人的才智是有区别的,但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因而作为才智较低的人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平凡而无所作为、自暴自弃,但是只要去寻求转变,去努力奋进,战胜困难,这样即使达不到很高的层次,但至少比当下的局面要好很多。同样,如果一个人自恃有过高的才智,而固步自封,不去接触外在的事物,那么他终将会流于平庸。总而言之,不去亲身实践,即便聪明绝顶也会“敏者日鲁”,而不断实践的人,即使天生愚钝也能“鲁者日敏”变得聪慧起来。“至诚前知,先觉觉后觉,此非大人所能占也。”不存在所谓的料事如神,那些都是用至诚之心度所察之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事物的道理。如果不去求实,即使你有旷世的才华,无边的财富,高尚的情操,都不可能预先感知到事物及其道理。如果向君主进言的人没有经过求实,那么他的言论即使再动听,再吸引,也终究不会是有价值的理想之言。不实之言论会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因而大道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获得的,也就是所有的“知”只有在“行”中得其所用才是真知。
魏源认为,人们作为主体去接触客观事物,亲自体验和尝试,才能够从客观事物中获得真知,如果作为主体的人不去接触客观事物,仅仅从文本上学习到的东西,不能称之为真知。当然,魏源所谓的认识主体并不是任何人,而是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相关认识活动的特定的人群。另外他所谓的认识对象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事物,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知与行的关系上,魏源主张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知是行的结果。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魏源举了一个例子“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这就是说阅读书本所获得的间接经验,远不及樵夫、估客、庖丁与实际客观事物短暂的接触所得到的认识。魏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十分具有先进性。正如纸上谈兵的赵括,终将难以对抗久经沙场的秦将,最后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不疾痛,不知无病之福;故君子於安思危,於治忧乱。”不经历任何实际的探索而形成的理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根据的猜想,不能够形成真理,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上,魏源有自己的看法,他一方面着重强调从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重视后天学习的作用。魏源认为很好的接受间接经验,刻苦学习前人所留下的知识,是提升人们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更好的进行实践,从而获得和完善真理。
所有通过实践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它需要不断的通过实践的丰富和完善,并且时时受实践的检验。猜想也可以通过实践得到证实,从而转变为事实,这也体现了他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行才能保持知识的真理性,才能保持思想的先进性,才能保持国家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知行观的表现
行是知形成的起源和基础,知是从行中来,没有行也就无所谓知。魏源的“及之而后知”的知行观,表现在治学研究上就是经世致用的思想。而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一)经世致用
在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的历史环境中,顾炎武和黄宗羲等人吸取明王朝失败的教训,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方向,以自己的理解从新解读了儒家的经典。对清代的学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魏源就是继承了他们的这一主张。在治学研究中,魏源不像大多哲学家那样以心学出发去研究人的认识,而是以自然观的角度去理解认识,把社会实践看成认识的来源。他将着眼点立足于认识论的知行关系上,原因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欲望和利益需求的,哲学就应该从认识主体的“行”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然后才形成“后知”的认识过程。因而魏源十分肯定顾炎武所提出的“经世致用”的观点。他一方面仍然关注国内的社会形势、关注民生,另一方面开始思考真正救国的良方,并且着手介绍海外诸国的变革兴衰。他指出:不论作任何学问,只有对定国安邦有实用价值的才算真学问,仅仅研究一些考据、训诂等对国家兴亡没有任何帮助的就是无用之学。
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大兴文字狱,并且极力倡导程朱理学为正统官方哲学。面对清王朝的文化高压政策,许许多多的文人学者,纷纷投身于汉学和宋学之中,失去了参与政事的勇气,走上了闭门治学之路,整日与考据为伴,不再关心时事。他们或沉醉于经史典籍,训诂考证;或痴迷于空疏心学,理学八股。致使整个中国呈现一片死寂,犹如一片空旷幽静的山林,片鸟不鸣,毫无生机。魏源等一批新兴的年轻学者,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感到十分的痛心,痛恨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缺乏生命力的学术研究,严厉的批判了这些文人学者脱离现实的治学态度,批判他们对实际矛盾毫不关心,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的不正学风,他们这样对社会和国家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他们提倡实学,致力于改变天下的弊病,以求得民族的振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他看到了国家的衰败,百姓的煎熬,作为满腔热血的爱国者,他亲身投入到战场中,去抵抗外敌的侵略,只可惜战争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热忱就能力挽狂澜,救民族于危机之地。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面对国家的灾难,民族的危亡,只空谈学问毫无用处,文人学者应改变当时文化界的現状,将文章与时事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这样才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虽然魏源并不是第一个高举“经世致用”治学态度的人,但是他却是最突出的一个。作为一个带着满腔热枕参与到仕途中去的知识分子,他可谓是历尽挫折,而他正是在这种挫折中总结出了救亡的伟大思想,这些经历都是他这一思想的素材,促使他走在了时代的前端。他在继承顾炎武等人经世致用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主张发挥文学的政教作用,大力倡导学以致用,恢复经学的本来面目,针砭空谈考据之风和八股科举制度,抨击繁琐的乾嘉汉学,希望能把文人的视野从烦琐无用的纸堆中吸引到动荡不堪的现实社会中去,让他们以实际行动积极的参与到政治之中,关注现实,力图所学能够内筑强国,外御强敌,从而拯救摇摇欲坠的中国。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在古文经学转换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治世之术的基础之上还有所发展和超越。魏源在经世思想、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对国计民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这种思想使一批封建知识分子逐渐转化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固步自封,麻木呆滞的文人是他们开始认真的审视这个时局,积极的关注社会变化,努力寻求拯救中国的改革方案。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近代哲学中,魏源可以说是先驱者,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是近代的启蒙式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处于列强入侵,国家羸弱,民不聊生的时局中,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大背景下,继承了“浙东学派”实用主义精神,以“以匡济天下为己任”。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谓是石破天惊,震动了整个思想学术界。对于魏源来说,鸦片战争无异于一声震雷,让他彻底的看清了中国所面临的灾难和当前的处境,他深切的感知到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了解决十分困窘的社会现实,缓和社会矛盾,他主张全力抵御侵略者,并亲自参加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中以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根据鸦片战争中的实践经验,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法,想以此来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改革已经腐朽不堪的政治。
当时的中国刚刚被迫打开国门,大多数人的心里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犹如一个巨石砸进了思想界这个平静的湖里。魏源认为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但不可盲目的学习,应该学习他们的长技。在政治上魏源宣扬欧美民主政治制度。它在自己的著作中客观的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在当时是十分前卫的,是一种空前的言论,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出现了裂痕。他能有这样的见地也并不突兀,在他前期就曾强烈的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他所介绍的民主政体与法制观念,为中国引进了新的观念,动摇了腐朽不堪的旧思想。在军事上他主张改革兵制,学习先进的武器制造。他分析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吸取了战败的教训,认为清军应该改变自己落后的武器装备。他认为应该聘请西方制造军事武器设备的技术人员为我们作指导,并要在中国设立工厂,让我们中国的能工巧匠去学习,慢慢掌握军事武器设备的制造方法,从而改变我们任列强宰割的被动局面。除了武器方面,他认为我们也要积极培养军事人才,削减没有战斗力的冗杂人员,提高军队的整体军事素质。在经济上倡导对外贸易、鼓励兴办实业。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是国家新鲜血液的补给力量,而魏源也深知经济的重要性。他希望改变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观念,提出“重本”非“抑末”的从商理念,鸦片战争后,他又提出了“缓本急标”的口号,更加重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他主张开放国门,与西方国家进行正常平等的贸易,从而振兴国家。这是他通过对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等形式的观察、分析、总结后得出的具有实践性的结果。他的这些经济主张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开拓观念。在文化上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他认为应该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宽广博大的胸襟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方面,能够去欣赏学习敌人的优点,促使自己进步,才是正确的道路。像“闭关锁国”的失败政策,顽固派陈旧死板的观念,普通百姓对西方文化盲目排斥和贬低,都将会使国家陷入列强蹂躏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
而“师夷”并不是魏源的目的,它的真实目的是“制夷”。魏源认为我们还要成为“善师”之人,“不善师”的人,会被“外夷”制之,“善师”的人,才能制服“四夷”。魏源之所以能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青史留名的创见性的主张和思想,是与他“及之而后知”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
魏源主张大开国门,开阔眼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了解西方的思想,取长补短,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而,魏源认为我们应该要对敌人进行详细的调查探索,真正对敌人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只有识清敌人的情形,洞察敌人的势力,才能想法设法让敌方失去他的优势,从而才能战胜对方。魏源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船尖利炮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他的这一思想影响了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为真正引领了人们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为近代中国思想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后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深受魏源这一思想的影响,可见他这一思想对近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有多么重大。
三、知行观的时代意义
在以“知”、“行”关系为基础的自然观认识论的指导下,魏源提出树立全球眼光、吸收借鉴西方,改革内政、力图富國强兵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使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恢弘的印记和浓墨重彩的篇章。可见,魏源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魏源的知行观不仅打破了当时知识分子只知道沉迷于空洞的学术探讨,不理时事政治,民间疾苦的治学氛围,打破了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政治局面,还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救国治学态度,而且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张。由此可见,魏源的知行观大大的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后来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也都是受到了魏源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唤醒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主阶级改良派,使他们敢于面对事实,正视我国内忧外患的危机,主张打破闭关自守的局面,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从而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开辟了新的道路。就是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也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他的著作可以说是维新派领袖人物们书桌前的常备读物。康有为在其变法中提到的富国为先、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等内容,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魏源思想的影响。如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能够有博大的胸襟,开放的眼界,真正的吸取魏源的思想全心全意改造中国,那么世界的近代史就会有另一番景象。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就是借鉴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发起了明治维新,才使日本摆脱了孱弱。
魏源之所以有这些贡献,是和他始终坚持行先知后的知行观密切相关。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和倡导与他的亲身经历关系密切,他与侵略军队打过仗,生活的环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东南沿海地区,在那充当幕僚,参与处理各种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具有比较丰富的直接经验。他积极搜集资料,努力研究英国,把通过自己实践获得直接知识,整理反思,从而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得出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魏源作为地主阶级改良主义者,其认识论包含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即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魏源对于“行”的理解,从“行”的内容来看,也还包括有一些封建道德的色彩,认为要以封建道德来修身养性,才能获得成就。他也没有系统的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也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论。不过即便魏源的知行观有这些缺点,但是他的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哲学史依然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魏源的知行观对当今的中国亦有重要的价值,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之争面具下中国走向问题比较突出,实践证明一味的借鉴西方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学习和借鉴,否则就丧失了自己的主體性,成为西方的附属。这对当下的中国是一种警示,我们不应全盘西化,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有筛选的去学习西方,吸取全人类的文化成果来发展独一无二的中国。我们还要有实用主义精神,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指导下,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步伐,深入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挑战,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与话语权,这样才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上,虽然国家的实力相对强盛,中西联系也日益紧密,但我们仍需发奋图强,以史为鉴,虚心学习,做到取强者之长,去自身之弱,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M].岳麓书社,2004年.
[2]杨玉洁,刘子赫.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14(2).
[3]李浩淼.魏源《默觚》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5.
[4]孙鹏.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D].沈阳师范大学,2014.
[5]陈尧.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苗盼桃(1992—),女,汉,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中国哲学。
报刊荟萃·上半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