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第一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综述

2017-09-15 13:19魏榕何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

魏榕 何伟

〔摘要〕 文章介绍了于2017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文章阐述了大会的两个主题:“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和“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成立会议。学术会议包含四个主旨发言,将对国内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的成立对于生态语言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的发展,都会发挥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4-0038-04

引 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美丽中国”纳入五年计划,深刻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推动中国生态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于2017年4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联合组织和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有二:一是开展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引领生态语言学发展方向;二是成立“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China Association of Ecolinguistics),探讨中国生态语言学发展战略。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第一个主题的会议。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语言政策与规划》、《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多家期刊负责人参加了第二个主题的会议。

二、 研讨会主要议题

(一) 大会主旨发言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文斌教授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讲席教授、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中国地区代表黄国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晋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系统功能语言学学界代表何伟教授先后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黄国文教授作了題为《作为新兴学科的生态语言学》的报告。在报告中,黄教授首先介绍了生态语言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术界在Einar Haugen、Alwin Fill、Adam Makkai、Peter Finke、Wilhelm Trampe等人的带领下,一批有志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开始大力推动生态语言学发展的征程,而中国在生态语言学的发展与推动方面落后于其他许多国家。而后,黄教授介绍了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和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两个概念出现的背景以及二者的内涵。最初,语言生态学要研究的是“任何特定的语言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1](57),而后出现了学者的不同研究方向: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从生态的角度出发看语言,另外的学者认为应该从语言出发去考虑生态问题。因此,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把语言与生态结合起来,提出了“语言生态学”的术语;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把生态的原理应用于语言,提出了“生态语言学”的术语。关于生态语言学研究,黄教授提及目前学界主要存在两种模式:“豪根模式”[1]和“韩礼德模式”[2],以及三种导向:一是与大自然本身息息相关,研究语言的自然环境(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language);二是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聚焦语言的心理环境(the mental environment of language);三是以社会学为基础,探讨语言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language)。黄教授强调,生态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建立与发展,需要有一批有理想、有思想、有抱负的学者的不懈努力,要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要召开思想解放的学术研讨会,要有忠诚的和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团队;要有学科研究的理想、目标、方法等学科建设内容;还要有把理念、理论付诸实践的行为。鉴于此,中国生态语言学团队需要更多学者的加入与支持,中国生态语言学的发展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与推动,即便大多数学者对相同的问题采纳不同的理论视角,从而做出或多或少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至少拥有一种贡献于生态语言学的共同方式,即用一种语言学理论视角,比如能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强大分析工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3],研究语言的使用对生态的影响问题。最后,黄教授提倡,作为当代语言学学者,我们应该Think and act ecolinguistically!(思,以生态语言学为本;行,以生态语言学为道)。

苗兴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生态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苗教授阐述了生态话语分析的背景、概念、语料来源以及生态话语的类型。目前,生态话语主要分成三类: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和模糊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针对不同种类的生态话语,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我们需要抵制破坏性话语,推广有益性话语,并改进模糊性话语[4](24-30)。苗教授主要关注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观、语言的功能观、话语建构论和意识形态观都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生态话语分析的目的和研究问题,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分析框架,例如及物性分析(transitivity analysis)、作格分析(ergativity analysis)、施动性分析(agency analysis)、致使性分析(causality analysis)、语法隐喻分析(grammatical metaphor analysis)、评价分析(appraisal analysis)等都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和可靠的分析方法。再者,我们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还需要考虑话语如何建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例如什么样的话语更有利于环保?什么样的话语能引起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什么样的话语能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endprint

王晋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语言生态视域下的双语教育政策研究》。王教授梳理了研究缘起和研究目的,而后介绍了语言生态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涉及语言生态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语言生态与双语教育政策息息相关,如博纳德·斯波斯基所言[5](50):“应该从语言生态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政策,因为语言政策在复杂的语言生态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语言政策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而且,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所处的环境[6],而且应该从语言生态的基本格局出发,符合语言生态的实际[7](157)。通过分析三个关于语言生态及双语教育政策的案例,即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的语言生态及双语教育政策,王教授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一个多语言、多文字、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在民族地区推行了民汉双语教育政策甚至民汉英三语教育政策,在非民族地区推行外汉(主要是英汉)双语教育政策,这些双语教育政策和三语教育政策都会受到新的社会因素,如民族人口流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家长择校动机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需要进行详尽的语言生态调查,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语教育政策亦或三语教育政策。

何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生态话语分析之系统功能模式构建》。何教授提到她在生态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生态话语[8][9]和社会生态话语两个方面[10][11]。她的报告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生态哲学与场所观、生态语言学与场所观、生态话语系统功能分析模式以及案例分析。在从事语言分析时,每位生态语言学家都应该运用自身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话语分析[4](11),但是不同的生态哲学涉及一个相同的主题,即考察人与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哲学思想与场所观紧密联系,例如从本研究的生态哲学视角,人们对场所持热爱、同化和趋向态度时,三者共存形成最典型的生态保护型场所观,中立、零认知和重建共存形成典型的模糊型生态场所观,而憎恨、异化和远离共存形成典型的生态破坏性场所观。生态话语的系统功能分析模式可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个元功能着手进行重新建构,例如可以通過生态化过程系统、参与者角色系统和环境成分来实现建立生态话语的经验功能之及物性分析模式。何教授强调,生态话语分析之系统功能模式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对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语法系统和结构进行生态标注与生态解读,从而建构出语言生态性系统功能分析框架,为语篇生态性的分析和揭示提供了可依据的理论基础;在该体系下,语篇分析的生态学走向更加清晰和明确,对语言模式的定位有了统一的标准。通过语篇分析,判定语篇的生态类型,能够指导创造更多的生态保护型语篇,减少生态破坏性语篇的产生。

作为全国首届以生态语言学研究为专题召开的学术报告会,本次大会集结了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吸引了一大批热衷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前来参会。本次会议规模大、层次高、特色突出,对于生态语言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本次会议的主旨发言可以看出,生态语言学目前在中国处于兴起阶段[12],为我们进行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13],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其主要研究特点如下:第一,生态语言学具有包容性。生态语言学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其理论基础的多样化,如我们可以选择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或者认知科学作为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体现在其发展领域的跨学科性,如我们可以将生态语言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翻译学等学科相融合。第二,生态语言学具有开放性。在大会主旨发言的互动阶段,各位专家和与会代表就各自的研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也激发了大家对生态语言学研究中一些理论问题的争鸣。如生态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区别;生态语言学的生态哲学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观之间有何差异;生态语言学是否会发展出一套属于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等等。这些理论上的探讨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生态语言学的了解,虽然有些问题尚无定论,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理论高度,开阔了与会者的研究视野,为今后研究的深化打下了更好的理论基础。第三,生态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14],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展现出巨大的团队合作力量。本次会议上的各主讲专家不仅带来了各自团队的研究成果,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实现了团队之间的交流。另外,黄国文教授在本次会议中指出,生态语言学的发展需要忠诚的和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团队,而“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的成立正意味着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团队已经基本形成。

(二) “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成立

会议第二阶段为“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成立会。会议邀请了全国20位专家学者参加。首先,会议筹备组介绍了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成立的背景,以及与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的联络情况。然后,应国际学会的敦促,会议讨论产生了如下组织架构:由国内外8名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2名名誉会长、1名会长、3名副会长、17名常务理事、2名秘书。最后,研究会全体参会成员讨论了研究会的章程以及今后学术活动的举办和组织事宜。

“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的成立将成为生态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将以集体组织的方式加入“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Ecolinguistics Association),也意味着中国学者将以团体的方式共同承担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研究者的社会责任[15],因此,该研究会的成立对于生态语言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的发展,都会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建设性意义。

三、 结 语

“第一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的召开,是以语言学和生态学为代表的专家团队,主动承担建设“生态文明”国家重任,立足中国,放眼全世界,在建构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背景下探讨功能视角下的中国生态语言学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对相关部门制定语言政策以及媒体与学界创造出更多的有益性话语,改善更多的中性/模糊性话语,减少更多的破坏性话语,推动中国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endprint

〔参考文献〕

[1] Haugen, 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C].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2] Halliday, M. A. 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6): 7-16. Reprinted in Webster, J. (ed.).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3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 )[C]. London: Continuum, 2003,139-174.

[3] 辛志英,黃国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2013,(3): 7-10,31.

[4]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Discours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5.

[5] [以]博纳德·斯波斯基. 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论题[M]. 张治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 Mühlhusler, P.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ecology [J].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 2000,1 (3): 306-367.

[7] 冯广艺. 语言生态学引论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何伟,张瑞杰.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 [J].中国外语,2017,(5), 即出.

[9] 张瑞杰,何伟.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即出.

[10] 何伟,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建构 [J]. 现代外语,2017,(5):597-607.

[11] 何伟,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的内涵及研究路向 [J]. 即出.

[12] 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J]. 中国外语,2016a,(1):8-12.

[13] 刘国兵. 中国英语研究的生态语言学视角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6-10.

[14] Couto, H. H. Ecolinguistics approaches in linguistics: a historical overview [J]. Language Sciences,2014,(41):122-128.

[15] 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b,(6):10-14.

(责任编辑:高生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质量评价方法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汉英翻译中的中国英语研究
医学会议的腐败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