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星
国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他在学时主修的是西班牙语,工作是主持流行音乐类节目,是国际台号称王牌直播的《开车现场秀》当家主持,曾获全国十佳最受欢迎的电台节目主持人称号,年轻粉丝如云。
就是这样一位时尚主持人,一旦喜爱上了古老的中国乐器——古琴,便一发不可收了。他竟耗时十余年,访遍国内各地数十位老琴家或其家属及弟子,收集了老一辈已故琴家散佚录音与录像资料近万首,时间跨度近百年。现今,他从庋藏中遴选出整个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和保存价值的七十八位已故琴人的录音六百四十五首、录像六十一段,制成八十六张CD及DVD,另附配套一册圖文兼备的《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此出版物不仅使爱琴者能观近世古琴音乐全貌,也充实了近现代古琴历史的文献资料。
本文作者是国鹏多年的友人与合作者,并为《绝响》一书担任编审。
国鹏兄倾十年之功,汇编出版了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古琴历史录音集《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一再以写几句话相嘱。我不会弹琴,按照许多师友的标准,不会弹琴必定不会听琴,贸然下笔,恐于听者、于国鹏、于己都不妥当。何况这套唱片已有丁承运先生的序,许健、陈长林、林友仁、成公亮诸先生的鉴定意见,再权威不过,后生小子何敢置喙。半年以来,琴苑焦点尽聚于斯,几番推广,其中的妙处几乎被挖掘殆尽,也真不容易想出什么新意,值得与师友分享。
前些时,有套古琴唱片出现了夏莲居《长梅片月》一曲。看曲名,闻所未闻,“长梅”一词还有点怪,好像一般不会这么用。说明书介绍说,这是夏莲居先生1950年代的一首原创琴曲,那闻所未闻也就可以解释了,前辈创作的新曲还更珍贵;何况夏先生挺有个性,遣词异于常人,也不是没可能。说明书更云:夏先生藏品中至爱者有一琴一砚,琴就是那张著名的“猿啸青萝”,砚名“梅月”,故作是曲。所谓来源有自,旧时风雅,此之谓也,因此赶紧去听这首《长梅片月》,满怀期待。没想到,耳边响起的不明明是《捣衣》吗?细想想,立刻明白了此中曲折。《捣衣》又名《长安一片月》,“安”写得潦草一些,又与后面的“一”连写,有点像“梅”,如此这般,便出现了闻所未闻的《长梅片月》。写唱片说明书的先生接着发挥想象力,创作年代也有了,创作动机也有了……原本听一下录音就可以消弭的错误,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印上了公开出版物。录音是珍贵的,出版一次也不容易,说明书却如此“露怯”,充满了山寨的气息,说到底是对文献资料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时候我就想,说说《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这套唱片所配的同名说明书,于我倒算合适。其实,确切地说,这已经不仅是一本唱片说明书,而是一本有独立书号、体例严密,兼有说明书、琴史文献、编辑纪实等诸多功能的完整著作。
作为唱片说明书,最基本的功能是标注演奏者、曲目、时长;要求高一点,要尽可能地标注录音的时间、地点和演奏者的介绍;要求再提一级,还要标注演奏谱本的版本、演奏所用的古琴、演奏者小传和照片。应该说,这本书不仅尽最大可能地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如果古琴有合奏、唱歌,它就标注出合奏者、歌唱者的名字;对出版过的作品,它会标注出来,并写明版号;对少数移植自其他乐器的作品,还会注明原曲名和乐器。但是,国鹏与他的合作者萧一苇又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决不凭空捏造。这在今日的琴苑,恐怕是非常难得的品质了。
我一直有个想法,仿效叶恭绰先生编辑《清代学者像传》之例,编一部《历代琴人像传》,并已搜集资料多年,初步做了一些。这本书为七十八位琴人立传,并配上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其实就是《近世琴人像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近百年来的琴史,看似与现代琴坛血脉相连,材料因此而丰富,其实尚需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如此有三难,其一是搜集材料之难,其二是体例严整之难,其三是分寸把握之难。看上去再容易不过,但非有学术的基本功夫与对历史尤其是琴史的整体眼光不可,否则便会落入虚妄之境而不自知。应该说,目前《绝响》说明书所做到的,虽尚有瑕疵,却已尽其所能。书中所附的感谢名录与琴人检索也诚意满满,符合基本规范与使用需求。
书中一半的篇幅,是国鹏兄自己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民国古琴唱片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古琴录音初探》《那一代逝去的身影——古琴录像的搜集故事》三篇,是关于古琴历史录音、录像的研究,并附上《民国古琴唱片一览表》《中国唱片厂古琴唱片目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古琴录音目录》《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古琴录音资料目录》《1956年古琴采访录音一览表》《1956年古琴采访组琴人访问表、通讯录》《古琴历史录像统计》,都是凝聚着国鹏多年寻访心血的重要资料;第二类是《百年孤响——我与德国1913年古琴录音的故事》《沪上琴音探访记》《复活管平湖》《乐瑛家属探访记》四篇,叙述征求录音录像过程中一些尤其值得记录与纪念的时刻,可以看到国鹏兄以他的热情与无休止的努力,善用自己的工作便利与社会影响力,去推动完成古琴历史录音录像的搜集这一“大业”,还可以看到他的好运气,当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时常感觉,确定并完成一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说是经验之谈也无不可。这些年来,与国鹏兄多有交流,觉得他在整理这批音像资料的过程中,自己有所丰富和成长。能将自己的丰富和成长,与喜爱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的人生是幸福的。愿更多喜爱古琴的人,为古琴艺术与学术,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endprint